⑴ 诗经19殷雷押韵注释古音今韵
诗经19-1/2殷雷篇章,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意,为我们揭示了一幅生动的图像。首句"南山雷声"(阳/侧/下,韵脚:ng-i-o/u),如同古人的笔触,描绘出雷鸣于南山的场景,诗人借此讽刺那些在自然之力面前显得胆小如鼠的君子,他们急于逃回家中,逃避雷声带来的震撼。
首诗解读,雷声象征天意的威严,君子面对天意的暗示,深感自身的不顺和反省,他们急于归家,是对自身行为的自我质疑与改正。这里的"何斯违斯",看似疑问,实则暗含责问,是对违逆天意的质疑,"斯"字在这里并非多余,而是构成了一种质问的语气。
而对于第二诗的注释,历来学者间的解读分歧颇大。经学家起初将它误认为赞美诗,但实际上是诗人犀利的讽刺。"何斯违斯"的含义,有人解读为对天意触怒的质问,"斯"字可能暗示着雷的威力,另一派则认为"斯"为语气词,表达的是对无辜的雷劈的质疑。两种理解,一是将"斯"视为语气词,"何斯违斯"即"何违",二是将其视为实词,象征雷劈,"何斯违斯"则成了"哪个雷是无辜的"。
诗经19-3殷雷,更是以古音的形式,展示了古代诗人对雷声的敬畏和批判。雷鸣的震撼,让君子们深感恐惧,不敢停留,这不仅是对自然威力的描绘,更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揭示。而到了诗经19-4殷雷的今韵版本,诗人将原意巧妙地融入现代汉语,保留了原有的韵脚,使得古韵与现代相映成趣。
"裤"(yin)字,尽管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但在古诗中,它承载着雷鸣的深沉力量,用以描绘雷声,显得更加内敛而有力。经学家的误读,"何霹违霹?莫敢或遑",通过正确的标点,揭示出诗人对经学解读的微妙讽刺。
诗经19-1/2殷雷,不仅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也是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深度探讨,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多重解读,让我们在文字间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引发我们对古今异同的思考。
⑵ 诗经84山有扶苏押韵、注释、古音、今韵
诗经84-1山有扶苏押韵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扶苏,古书上一种树,桐、柞、枎、櫄(椿)并列,推测为杨柳,但诗经中已出现杨柳,故可能指楝树。楝树之花芬芳稠密,形如流苏,通扶苏。其果下垂如流苏,通枎苏。花药香浓郁,蚊虫不扰,其情胥胥,通枎胥。扶苏古音bu ,推测为楝树,最高可达30米乔木。在南阳常见的30米乔木中,可能指的是皂角树(皂荚树),其花朵与流苏颇为相似。
诗经84-2山有扶苏注释1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扶苏=山皂荚树、绒毛皂荚树,最高可达30米,乔木。乔松比扶苏(山皂荚)高得多,游龙比荷花更低,推测为水生植物,可能是蜈蚣草。子都、狂且形成对比,讽刺人才不被重用。子充、狡童也形成对比,讽刺庙堂之上尽是无知贪婪之人。
诗经84-2山有扶苏注释2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山,表示高人隐居之地;隰,表示低人(才能低的人)隐居之地。扶苏=山皂荚树,乔松=乔松,比喻人才之高;荷华=荷花,比喻人才之低。游龙=蜈蚣草或类似水藻,比喻人才之低。狂且=狂妄无知的小人;狡童=贪财的小人。
诗经84-3山有扶苏上古音大概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扶苏,=山皂荚树,古音bu ;荷华,=荷花,古今字;子都,古音;狂且,古音。
诗经84-4山有扶苏今韵
山有扶苏,湿有荷花。不见子都,乃见狂厨。山有乔松,湿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荷花更改为芙蕖,且更改为俎、厨,隰更改为湿。第一阕韵脚更改为苏-花-都-厨,第二阕韵脚为松-龙-充-童。版本三为山有皂角,湿有芙蕖,不见子都,乃见狂厨。山有乔松,湿有蜈蚣,不见子充,乃见狡童。版本四将扶苏更改为皂角(荚),游龙更改为蜈蚣(水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