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产儿胆汁淤积
一般是先天性胆总管囊性变,要做手术。建议到大医院去做,这方面经验多一些,手术做好了就没事,可以象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做不好以后还要多次手术,患儿肝脏要受影响,生长发育也受影响。 病因目前对单一的病因很难确立,大多学者认为可由多因素引起。 1 细菌易位 细菌易位已被认为是应用TPN期间引起肝功能异 ...常的因素之一 。现已知新生儿,尤其是未成熟儿应用TPN时可导致胆汁淤积。新生儿由于肠道 屏障功能、免疫系统反应都不成熟,故容易发生细菌易位。这提示TPNAC虽由多因素引起, 但细菌易位是主要因素。禁食期间,细菌滞留肠腔内,过度生长而引起细菌易 位,并产生内毒素,而内毒素是引起各组织炎症反应的物质,也是引起TPNAC的 重要因素。已表明脂多糖通过CD14受体位点结合巨噬细胞(如Kupffer细胞)。一 旦结合,脂多糖激活巨噬细胞使其释放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转移性生长因子 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等炎性细胞因子。TGF-β可导致肝纤维化 (如肝硬化),而纤维化和其他炎性细胞因子可加重胆汁淤积的程度,提示感染期高胆红素 血症加重的机制。 2 酶的缺乏 TPNAC容易发生于新生儿,是因为新生儿期某些 必需氨基酸的 酶活性不强,以致新生儿缺乏这些“必需氨基酸”之故。未成熟儿中常缺乏牛磺酸,是与 缺少相关的胱硫醚酶有关。在婴儿中,牛磺酸是结合胆汁酸盐的主要氨基酸, 故它的缺乏可引起胆汁淤积。通常的氨基酸配方中缺乏牛磺酸,近年来,新生 儿用改良后即添加牛磺酸的氨基酸,初步的数据表明可减少TPNAC的发生率。 3 禁食作用 缺乏肠道喂养,致使胆盐池枯萎,胆汁流动减少 ,可引起胆汁 滞留,胃肠道激素释放减少。长期TPN的病人血浆中胆囊收缩素(CCK)、胰高血糖素、胃泌素 、胃动素、胃抑肽素和胰泌素与不用TPN的病人存在明显的不同。CCK在肝胆 管中有两个作用:一是胆囊收缩所必需的,二是直接作用于肝引起肝内胆汁流(胆汁分泌)。 因此,TPN中缺乏CCK,可通过上述机制而导致胆汁淤积,成为TPNAC的高危因素。 4 肠外营养液(简称PN液)的组成成分 ①热量:Hirai等 报道长 期高热量(292.88~585.76 kJ/kg.d-1)可引起肝细胞肿胀,导致TPNAC。 ②氨基 酸: 个别氨基酸有肝毒性作用,如色氨酸可减少胆汁流,丙氨酸可降 低肝细胞对牛磺酸盐的摄取,导致肝内牛磺酸的减少,使甘氨酸与胆汁结合增加,而后者可 能成为胆汁淤积的高危因素。 ③脂肪乳剂:Clayton等发现TPNAC的病儿血浆中 植物固醇浓度较高,所有在血清中找到的植物固醇均存在于脂肪乳剂中。正常饮食,植物固 醇极少从胃肠道吸收,但脂肪乳剂中所含的胆固醇,经过静脉输注而完全进入病儿体内。由 于其溶解度很低,肝处理能力差,易堆积,进而可导致胆汁淤积、肝功能的损害。Lyer等 人对新生豚鼠每天注射植物固醇(量与接受PN的病儿近似),结果发现血清胆汁酸 水平明显升高,胆汁酸排泄明显下降,肝细胞小管分泌也明显被抑制。这些均提示植物固醇 可能是引起TPNAC的因素之一。 ④其他:现在应用的PN缺少胆碱和肉毒碱,此二者在脂肪代 谢中非常重要。实验证明,大鼠缺乏胆碱可引起肝脂肪变性,可能是因磷脂胆碱合成减少, 后者是磷脂合成脂蛋白所必须的。由于脂蛋白合成减少,甘油三酯在肝内堆积,形成脂肪肝。低肉毒碱水平在应用PN的新生儿和成人均已证实。肉毒碱是由蛋氨酸和赖氨酸在肌肉和肝内合成,但在未成熟儿和新生儿中合成受限。肉毒碱通过线粒体,完全氧化长链脂肪,缺乏可导致肝、肌肉脂肪变性。 5 遗传因素 近来,胆汁淤积的遗传动物模型已在大鼠中进行,通过多药物 抵抗(mdr2)阻断P-糖蛋白基因。该基因与磷脂分泌和形成胆汁有关。如缺乏该基因,则胆汁中胆汁酸盐的浓度非常高,于是形成胆汁淤泥,导致胆汁淤积,并可直接损害肝。另已证明某些食物基质,如fibrate能减少mdr2的形成,所以缺乏肠道刺 激,可导致mdr2基因表达的缺乏,而使正常的胆汁流缺乏。 6 其他 TPNAC与胎儿孕周、出生时体重成负相关。体重<1 00 0 g,TPNAC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且TPN应用时间越长,发展为TPNAC的危险性越大。此外,有感染时还可加重TPNAC。 临床表现和诊断 长期应用TPN(通常≥3周)可引起胆汁淤积,病人可因肝糖原和(或)脂肪蓄积而引起肝肿大。 TPN应用2周后结合胆红素进行性升高,但需排除引起胆汁淤积的其他原因,包括原发性肝疾 病、机械因素(如胆囊闭锁、胆总管囊肿)或代谢紊乱。生化指标中最有意义的是结合胆红素>34.2 μmol/L(2.0 mg/dl),当然仍需排除其他原因,在婴儿和儿童中有多种 原因可引起总胆红素升高,故其价值不大。肝活检可发现胆管增生、胆栓、充血等表现,但 不能作为确诊手段。 并发症和预后 TPNAC临床上的并发症有增加感染发生率、肝硬化和增加死亡率。研究表明,用TPN的新生儿发生胆汁淤积者中有56%发生感染,而无胆汁淤积仅有13%发生感染。TPNAC使 感染发生率上升的病因还不明确,可能与发生阻塞性黄疸、引起淋巴细胞功能障碍有关。一些实验已证明,阻塞性黄疸时可降低淋巴细胞的功能。肝硬化的发生率在不同的疾病组是不同的。Teitellbaum等报道,23例长期应用TPN的短肠综合征病儿,有16例直接胆红素>42.75 μmol/L(2.5 mg/dl),占70%。这16例TPNAC的病儿中,死于肝硬化的有4例。可见短肠综合征的病儿长期应用TPN,其死于肝硬化的比率较高。在CS.MOTT 儿童医院的一组短肠综合征病儿研究中发现,如果直接胆红素>68.4 μmol/L(4 mg/dl)达6 个月或更长,则有78%的死亡率。出现短肠综合征的头4个月里,直接胆红素水平在存活 者与死亡者之间有明显差异。由于大多数TPNAC病人最终因纠正了异常的肝功能而长期存活 ,故不能充分地评估TPNAC对这些个体今后长期的影响。 1 治疗 最有效的方法是停用TPN。如果不能停用,那么应使用较适量的热量,建议给予<334.72 kJ/(kg.d),并尽早给予肠道喂养。即使是少量的肠道喂养,也可刺激肠内激素分泌,减缓胆汁淤积。对于新生儿、未成熟儿应给予添加牛磺酸的特殊小儿专用氨基酸配方。 2 胆汁酸 熊去氧胆酸对治疗肝内胆汁淤积是有效的,主要是通过改善胆汁流而实现(如亲水性)。但熊去氧胆酸必须经肠道给予,对那些不能耐受或肠道 吸收障碍的病儿而言,剂量则受到限制。另外,熊去氧胆酸对胆囊收缩素有负反馈作用,可改善胆汁流,但也导致肝内胆汁流的减少。对于部分mdr2基因断裂的大鼠,用熊去氧胆酸可以减轻肝内胆汁淤积的后遗症。 3 抗生素 有些抗生素可抑制肠内细菌生长,减少或防止细菌易位。对用T PN的动物实验表明,经治疗后,肝内脂肪堆积减少,但不能降低血胆红素的水平。可试用庆大霉素、甲硝唑、苯巴比妥等。 4 胆囊收缩素(CCK) CCK可引起胆囊收缩,增加肝内胆汁流。 正因为此,认 为给予CCK对防治TPNAC是有效的。在一些接受TPN的兔子中,已证实CCK能有效地降低胆汁淤 积的程度,减轻门静脉周围的炎症和纤维化,明显增加基础胆汁流和清除磺溴肽,但肝细胞 的气球样变没有改变,胆汁酸分泌无增加。近年来,两组临床研究报道,CCK 对已有TPNAC的病儿,能降低直接胆红素,但降低的程度各不相同,且病儿没有发生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