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編程語言 > 單像空間後方交會程序

單像空間後方交會程序

發布時間:2022-09-18 00:03:18

❶ 編寫空間後方交會程序

#include <windows.h>
#include "resource.h"

#pragma once
#include <commctrl.h>
#pragma comment(lib,"comctl32.lib")

HWND m_CTab[2];

LRESULT CALLBACK Tab1_DlgProc(HWND, UINT, WPARAM, LPARAM);
LRESULT CALLBACK Tab2_DlgProc(HWND, UINT, WPARAM, LPARAM);

BOOL CreateTabDialog(HWND hParent);

void UpdateTab(HWND hParent);

HINSTANCE hInst;

LRESULT CALLBACK DlgProc(HWND hWnd, UINT Msg, WPARAM wParam, LPARAM lParam);

int WINAPI WinMain(HINSTANCE hInstance,
HINSTANCE hPrevInstance,
LPSTR lpCmdLine,
int nShowCmd)
{
hInst = hInstance;
DialogBox(hInstance, MAKEINTRESOURCE(IDD_DIALOG1), NULL, (DLGPROC) DlgProc);
return 0;
}

LRESULT CALLBACK DlgProc(HWND hWnd, UINT Msg, WPARAM wParam, LPARAM lParam)
{

LPNMHDR etat = (LPNMHDR) lParam;

switch(Msg)
{
case WM_INITDIALOG:

InitCommonControls();

CreateTabDialog(hWnd);
break;

case WM_COMMAND:
switch(LOWORD(wParam))
{
case IDC_QUITTER:
EndDialog(hWnd,IDC_QUITTER);
break;

case IDC_APROPOS:
MessageBox(hWnd,"123","A Propos",MB_ICONINFORMATION);
break;
}
break;

case WM_NOTIFY:
switch(etat->code)
{
case TCN_SELCHANGE:

UpdateTab(hWnd);
break;
}
break;

case WM_CLOSE:
EndDialog(hWnd,IDC_QUITTER);
break;

default:
return(FALSE);
}

return(TRUE);
}

BOOL CreateTabDialog(HWND hParent)
{

HWND hTabCtl = GetDlgItem(hParent, IDC_TABCTL);
TCITEM tci;

m_CTab[0] = CreateDialog(hInst, MAKEINTRESOURCE(IDD_TAB1), hParent, (DLGPROC) Tab1_DlgProc);
m_CTab[1] = CreateDialog(hInst, MAKEINTRESOURCE(IDD_TAB2), hParent, (DLGPROC) Tab2_DlgProc);

tci.mask = TCIF_TEXT;
tci.pszText = "Onglet 1";
SendMessage(hTabCtl, TCM_INSERTITEM, 0, (LPARAM) &tci);
tci.pszText = "Onglet 2";
SendMessage(hTabCtl, TCM_INSERTITEM, 1, (LPARAM) &tci);

RECT rcTabCtl;
GetWindowRect(hTabCtl, &rcTabCtl);
SendMessage(hTabCtl, TCM_ADJUSTRECT, FALSE, (LPARAM) &rcTabCtl);
MapWindowPoints(NULL, hParent, (LPPOINT) &rcTabCtl, 2);

for(int i = 0; i <= 1; i++)
{

RECT rcTab;
GetWindowRect(m_CTab[i], &rcTab);
int x = (rcTabCtl.left+rcTabCtl.right)/2 - (rcTab.right-rcTab.left)/2;
int y = (rcTabCtl.top+rcTabCtl.bottom)/2 - (rcTab.bottom-rcTab.top)/2;
SetWindowPos(m_CTab[i], NULL, x, y, 0, 0, SWP_NOZORDER|SWP_NOSIZE|SWP_NOREDRAW);
}

SendMessage(hTabCtl, TCM_SETCURSEL, 0, 0);
UpdateTab(hParent);

return true;
}

void UpdateTab(HWND hParent)
{

HWND hTabCtl = GetDlgItem(hParent, IDC_TABCTL);
int nSelected = SendMessage(hTabCtl, TCM_GETCURSEL, 0, 0);
for(int i = 0; i <= 1; i++)
ShowWindow(m_CTab[i], (i==nSelected) ? SW_SHOW : SW_HIDE);
}

//tab1

#include <windows.h>
#include "resource.h"

LRESULT CALLBACK Tab1_DlgProc(HWND hDlg, UINT Msg, WPARAM wParam, LPARAM lParam)
{
switch(Msg)
{
case WM_COMMAND:
switch(LOWORD(wParam))
{
case IDC_MESSAGE:
MessageBox(hDlg,"Juste un ptit message pour dire qu'on est sur l'onglet n?","Onglet 1", MB_ICONINFORMATION);
break;
}
break;
}

return 0;
}

//tab2
#include <windows.h>
#include "resource.h"

LRESULT CALLBACK Tab2_DlgProc(HWND hDlg, UINT Msg, WPARAM wParam, LPARAM lParam)
{
switch(Msg)
{
case WM_COMMAND:
switch(LOWORD(wParam))
{
case IDC_COUCOU:
MessageBox(hDlg,"Un ptit COUCOU pour dire que tout marche pour le mieux!","Onglet 2", MB_ICONINFORMATION);
break;
}
break;
}

return 0;
}

#define IDD_DIALOG1 101
#define IDD_DIALOG2 102
#define IDD_TAB1 102
#define IDD_TAB2 103
#define IDC_TAB1 1000
#define IDC_TABCTL 1000
#define IDC_CHECK1 1001
#define IDC_RADIO1 1002
#define IDC_MESSAGE 1003
#define IDC_COUCOU 1005
#define IDC_QUITTER 1006
#define IDC_APROPOS 1007

// Next default values for new objects
//
#ifdef APSTUDIO_INVOKED
#ifndef APSTUDIO_READONLY_SYMBOLS
#define _APS_NEXT_RESOURCE_VALUE 105
#define _APS_NEXT_COMMAND_VALUE 40001
#define _APS_NEXT_CONTROL_VALUE 1008
#define _APS_NEXT_SYMED_VALUE 101
#endif
#endif

❷ 全站儀的後方交會操作步驟是什麼

一、全站儀後方交會法的具體操作步驟
開機後先按S.O 鍵,輸入文件名(也可跳過),確定,再按 S.O 鍵下翻,F2 鍵選擇新點,再按F2 選擇後方交會法,再 選擇一個文件,確定,自定義點名(可跳過),再F1 距離後方 交會,輸入儀高,確定,在No1#界面裡面選擇坐標,輸入 第一個已知點的坐標,在已知點上架好凌鏡,測量,再用同 樣的方法進行第二個點的操作。然後再看殘差大不大,不大 可以進行計算,後面的就進行定位放線。
以南方全站儀為例: 放樣---新點----後方交會法----輸入點號---回車----輸入儀高 ---回車---輸入A 點已知坐標-----輸入棱鏡高---測量距離---自 動保存-----輸入B 點坐標---輸入棱高----測量距離----自動保 存----計算----記錄---(完成) 說的挺多,其實挺簡單的,你可以上網下一本說明書,說明書里 說的很祥細。網上有很多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全站儀後方交會的操作方法請告訴我 全站儀後方交會法跟極坐標法的原理是一樣的,都要有兩個 已知條件。極坐標法有兩個已知坐標或者一個坐標一個方向 就可以了,後方交匯要有兩個坐標。步驟:在儀器裡面找到 後方交匯,有的叫交會測量,有的叫新點。每個儀器不同都 不一樣。有的一起要輸入兩個坐標後在測距,有的是輸一個 測一個。反正就是輸入坐標,然後測距,然後按計算,定向 就可以了,後交有條件限制的。交會角度不能小於15 度和 大於165 度、更不能再一條直線上。要不然儀器就不能計算 出結果。無法交會。對交會距離也有一定限制,得慢慢摸索,總之比極坐標法好用但是精度差點,可以交會2 個坐標,也 可以交會很多坐標。坐標都精度高。
二、測量方法
全站儀後方交會放樣
全站儀放樣,作為施工過程中一項重要環節,對技術員已上升為必須擅長的儀器操作內容。全站儀建站一般有兩種方法,即極坐標法建站和後方交會法建站,本項目採用的一般為後方交會法。現以本項目尼康全站儀為例,講述全站儀後方交會法建站、放樣全過程。(其他品牌全站儀可參考進行)
(一)建站
1.將儀器架於兩已知點均可通視,且可完全看到放樣目標點位置的高處。盡量保證視線夾角在60度左右,儀器架設高度適中,三腳架腿踩實,不可出現放樣過程中架腿松動現象。(注意:整個放樣過程中儀器附近不應有人來回走動,且放樣人員應盡量站在一點不動,減少因人員走動導致儀器震

❸ 全站儀後方交會法詳細步驟和高程測量的詳細步驟有嗎

1、角度測量(angle observation)
(1)功能:可進行水平角、豎直角的測量。
(2)方法:與經緯儀相同,若要測出水平角∠ AOB ,則:
1)當精度要求不高時:
瞄準 A 點——置零( 0 SET )——瞄準 B 點,記下水平度盤 HR 的大小。
2)當精度要求高時: —— 可用測回法( method of observation set )。
操作步驟同用經緯儀操作一樣,只是配置度盤時,按「置盤」( H SET )。
2、距離測量( distance measurement )
PSM 、PPM 的設置 —— 測距、測坐標、放樣前。
1)棱鏡常數(PSM )的設置。
一般: PRISM=0 (原配棱鏡),-30mm (國產棱鏡)
2)大氣改正數( PPM )(乘常數)的設置。
輸入測量時的氣溫( TEMP )、氣壓( PRESS ),或經計算後,輸入 PPM 的值。
(1)功能:可測量平距 HD 、高差 VD 和斜距 SD (全站儀鏡點至棱鏡鏡點間高差及斜距)
(2)方法:照準棱鏡點,按「測量」( MEAS )。
3、坐標測量( coordinate measurement )
(1)功能:可測量目標點的三維坐標( X , Y , H )。
(2)測量原理 任意架儀器,先設置儀器高為0,棱鏡高是多少就是多少,棱鏡拿去直接放在已知點上測高差,測得的高差為棱鏡頭到儀器視線的高差,當然,有正有負了,然後拿出計算器用已知點加上棱鏡高,再加上或減去(因為有正有負)測得的高差就是儀器的視線高啊,因為儀器高為0,所以這個數字就是你的測站點高程,進測站點把它改成這個數字就行了,改完測站點了一般情況下都要打一下已知點復核一下。。。

若輸入:方位角 ,測站坐標( , );測得:水平角 和平距 。則有:
方位角:
坐標:
若輸入:測站 S 高程 ,測得:儀器高 i ,棱鏡高 v ,平距 ,豎直角 ,則有:
高程:
(3)方法:
輸入測站 S ( X , Y ,H ),儀器高 i ,棱鏡高 v ——瞄準後視點 B ,將水平度盤讀數設置為 ——瞄準目標棱鏡點 T ,按「測量」,即可顯示點 T 的三維坐標。
4、點位放樣 (Layout)
(1)功能:根據設計的待放樣點 P 的坐標,在實地標出 P 點的平面位置及填挖高度。
(2)放樣原理

1)在大致位置立棱鏡,測出當前位置的坐標。
2)將當前坐標與待放樣點的坐標相比較,得距離差值 dD 和角度差 dHR 或縱向差值Δ X 和橫向差值Δ Y 。
3)根據顯示的 dD 、dHR 或ΔX 、ΔY ,逐漸找到放樣點的位置。
5、程序測量( programs )
(1)數據採集 (data collecting)
(2)坐標放樣 (layout)
(3)對邊測量(MLM)、懸高測量(REM)、面積測量(AREA)、後方交會(RESECTION) 等。
(4)數據存儲管理。包括數據的傳輸、數據文件的操作(改名、刪除、查閱)。
§ 7.2 TOPCON GTS-312 全站儀使用簡介
一、儀器面板外觀和功能說明
面板上按鍵功能如下:
——進入坐標測量模式鍵。
◢ ——進入距離測量模式鍵。
ANG ——進入角度測量模式鍵。
MENU ——進入主菜單測量模式鍵。
ESC ——用於中斷正在進行的操作,退回到上一級菜單。
POWER ——電源開關鍵
◢ ◣ ——游標左右移動鍵
▲ ▼ ——游標上下移動、翻屏鍵
F1 、 F2 、 F3 、 F4 ——軟功能鍵,其功能分別對應顯示屏上相應位置顯示的命令。
顯示屏上顯示符號的含義:
V ——豎盤讀數;HR ——水平讀盤讀數(右向計數);HL ——水平讀盤讀數(左向計數);
HD ——水平距離; VD ——儀器望遠鏡至棱鏡間高差; SD ——斜距; * ——正在測距;
N ——北坐標,x ; E ——東坐標,y ; Z ——天頂方向坐標,高程H 。
二、全站儀幾種測量模式介紹
1、角度測量模式
功能:按 ANG 進入,可進行水平角、豎直角測量,傾斜改正開關設置。

第 1 頁

F1 OSET :設置水平讀數為:0°00ˊ00"。
F2 HOLD :鎖定水平讀數。
F3 HSET :設置任意大小的水平讀數。
F4 P1↓: 進入第 2 頁。

第 2 頁

F1 TILT :設置傾斜改正開關。
F2 REP : 復測法。
F3 V% : 豎直角用百分數顯示。
F4 P2↓: 進入第 3 頁。

第 3 頁

F1 H-BZ :儀器每轉動水平角 90°時,是否要蜂鳴聲。
F2 R/L :右向水平讀數 HR/ 左向水平讀數 HL 切換,一般用 HR 。
F3 CMPS :天頂距 V/ 豎直角 CMPS 的切換,一般取 V 。
F4 P3↓:進入第 1 頁。
2、距離測量模式
功能:按 ◢ 進入,可進行水平角、豎直角、斜距、平距、高差測量及 PSM 、 PPM 、距離單位等設置。

第 1 頁

F1 MEAS :進行測量。
F2 MODE :設置測量模式, Fine/coarse/tragcking(精測/粗測/跟蹤)。
F3 S/A : 設置棱鏡常數改正值( PSM )、大氣改正值( PPM )。
F4 P1 ↓:進入第 2 頁。

第 2 頁

F1 OFSET :偏心測量方式。
F2 SO :距離放樣測量方式。
F3 m/f/i :距離單位米 / 英尺 / 英寸的切換。
F4 P2↓: 進入第 1 頁。
3、坐標測量模式
功能:按 進入,可進行坐標( N , E , H )、水平角、豎直角、斜距測量及 PSM 、 PPM 、距離單位等設置。

第 1 頁

F1 MEAS :進行測量。
F2 MODE :設置測量模式, Fine/Coarse/Tracking 。
F3 S/A :設置棱鏡改正值( PSM ),大氣改正值( PPM )常數。
F4 P1↓:進入第 2 頁。

第 2 頁

F1 R.HT :輸入棱鏡高。
F2 INS.HT :輸入儀器高。
F3 OCC :輸入測站坐標。
F4 P2↓:進入第 3 頁。

第 3 頁

F1 OFSET :偏心測量方式。
F2 ———
F3 m/f/i: 距離單位米 / 英尺 / 英寸切換。
F4 P3↓:進入第 1 頁。

4、主菜單模式
功能:按 MENU 進入,可進行數據採集、坐標放樣、程序執行、內存管理(數據文件編輯、傳輸及查詢)、參數設置等。
三、全站儀功能簡介
測量前,要進行如下設置——按 ◢ 或 ,進入距離測量或坐標測量模式,再按第 1 頁的 S/A ( F3 )。
1、棱鏡常數 PRISM 的設置——進口棱鏡多為 0 ,國產棱鏡多為-30mm。(具體見說明書)
2、大氣改正值 PPM 的設置——按「 T-P 」,分別在「 TEMP. 」和「 PRES. 」 欄,輸入測量時的氣溫、氣壓。(或者按照說明書中的公式計算出 PPM 值後,按「 PPM 」直接輸入)。
說明: PRISM 、 PPM 設置後,在沒有新設置前,儀器將保存現有設置。
(一)角度測量
按 ANG 鍵,進入測角模式(開機後默認的模式),其水平角、豎直角的測量方法與經緯儀操作方法基本相同。照準目標後,記錄下儀器顯示的水平度盤讀數 HR 和豎直度盤讀數 V 。
(二)距離測量
先按 ◢ 鍵,進入測距模式,瞄準棱鏡後,按 F1 ( MEAS ),記錄下儀器測站點至棱鏡點間的平距 HD 、鏡頭與鏡頭間的斜距 SD 和鏡頭與鏡頭間的高差 VD 。
(三)坐標測量

1、按 ANG 鍵,進入測角模式,瞄準後視點 A 。
2、按 HSET ,輸入測站 O 至後視點 A 的坐標方位角 。
如:輸入 65.4839 ,即輸入了 。
3、按 鍵, 進入坐標測量模式。按 P↓, 進入第 2 頁。
4、按 OCC ,分別在 N 、 E 、 Z 輸入測站坐標( X0 ,Y0 ,H0 )。
5、按 P↓,進入第 2 頁,在 INS.HT 欄,輸入儀器高。
6、按 P↓,進入第 2 頁,在 R.HT 欄,輸入 B 點處的棱鏡高。
7、瞄準待測量點 B ,按 MEAS ,得 B 點的( XB ,YB ,HB )。
(四)零星點的坐標放樣(不使用文件)
1、按 MENU ,進入主菜單測量模式。
2、按 LAYOUT ,進入放樣程序,再按 SKP ,略過使用文件。
3、按 OOC.PT ( F1 ),再按 NEZ ,輸入測站 O 點的坐標( X0 ,Y0 ,H0 );並在 INS.HT 一欄,輸入儀器高。
4、按 BACKSIGHT ( F2 ),再按 NE/AZ ,輸入後視點 A 的坐標( xA , yA );若不知 A 點坐標而已知坐標方位角 ,則可再按 AZ ,在 HR 項輸入 的值。瞄準 A 點,按 YES 。
5、按 LAYOUT ( F3 ),再按 NEZ ,輸入待放樣點 B 的坐標( xB , yB,HB )及測桿單棱鏡的鏡高後,按 ANGLE( F1 )。使用水平制動和水平微動螺旋,使顯示的 dHR=0°00ˊ00",即找到了 OB 方向,指揮持測桿單棱鏡者移動位置,使棱鏡位於 OB 方向上。
6、按 DIST ,進行測量,根據顯示的 dHD 來指揮持棱鏡者沿 OB 方向移動,若 dHD 為正,則向 O 點方向移動;反之若 dHD 為負,則向遠處移動,直至 dHD=0 時,立棱鏡點即為 B 點的平面位置。
7、其所顯示的 dZ 值即為立棱鏡點處的填挖高度,正為挖,負為填。
8、按 NEXT ——反復 5 、6 兩步,放樣下一個點 C 。後方交會法通常用在高精度測量設站中,因其具備足夠檢核條件而被廣泛應用。
這種方法對儀器本身精度要求、穩定性非常高。

❹ 空間後方交會的詳細計算過程

為了做空間後方交會,需要知道影像比例尺、內方位元素、控制點的空間坐標,及其對應像點的像平面坐標。
影像比例尺可以從攝影資料中查取,也可以利用控制點的空間坐標和其對應像點的像平面坐標進行計算。 參數的初值即。在豎直航空攝影且地面控制點大體對稱分布的情況下,可按如下方法確定初值:
可在航跡圖上找出,或根據控制點坐標通過坐標正反變換求出。 利用角元素近似值計算方向餘弦,組成旋轉矩陣

下面列出三個矩陣相乘的結果供計算 一個控制點對應的誤差方程為


寫成矩陣形式為

其中



系數矩陣中的元素均為偏導數。為了計算這些偏導數,引入以下記號:


由於推導過程較為復雜,此處省略,直接給出結果:
對每一個控制點,計算其對應的方程的系數矩陣、常數項,然後聯立起來,得:
記為 按最小二乘原理,取權陣為單位陣,則法方程為

這一步驟需要計算出和 按下式可求得的值,即外方位元素的改正數

再將改正數與參數近似值相加,即得後方交會要求解的外方位元素的值。 通常情況下,按以上步驟求得的外方位元素改正數太大,還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因此需要迭代。將第7步解得的外方位元素的值作為新的外方位元素近似值,代入第3步,再次開始計算。如此反復,直至外方位元素改正數小於限差為止。通常對角元素設置限差,即。

❺ 雙像解析空間後方-前方交會的vb演算法程序實現,要求程序有數據文件讀寫

摘要:如抄果已知每張像片的襲6個外方位元素,就能確定被攝物體與航攝像片的關系。因此,利用單像空間後方交會的方法,可以迅速的算出每張像片的6個外方位元素。而前方交會的計算,可以算出像片上點對應於地面點的三維坐標。基於這兩點,利用計算機強大的運算能力,可以代替人腦快速的完成復雜的計算過程。

關鍵詞:後方交會,前方交會,外方位元素,C++編程

❻ 南方測繪全站儀後方交會怎麼操作

後方交會原理:通過測量兩個已知控制點的坐標從而求得待定點坐標的一種方法。(特別適用於兩個控制點不通視情況)
全站儀操作步驟:在距離控制點較近且和兩個控制點同時通視的地方設站,在菜單程序中找到後方交會程序,點擊選擇,按提示依次輸入兩個控制點坐標,確認,按輸入坐標順序依次照準兩個控制點,按測量鍵。這樣測站點坐標即可求得。
希望能幫到你。

❼ 單像空間後方交會解決了什麼問題

單相後方交會可以得到像方坐標和物方坐標之間的參數關系,
然後再用相方點前方交會就可以算出同名點的物方坐標來了

❽ 求編寫單張空間後方交會的vb程序代碼

#include<windows.h>
#include"resource.h"

#pragmaonce
#include<commctrl.h>
#pragmacomment(lib,"comctl32.lib")

HWNDm_CTab[2];

LRESULTCALLBACKTab1_DlgProc(HWND,UINT,WPARAM,LPARAM);
LRESULTCALLBACKTab2_DlgProc(HWND,UINT,WPARAM,LPARAM);

BOOLCreateTabDialog(HWNDhParent);

voidUpdateTab(HWNDhParent);

HINSTANCEhInst;

LRESULTCALLBACKDlgProc(HWNDhWnd,UINTMsg,WPARAMwParam,LPARAMlParam);

intWINAPIWinMain(HINSTANCEhInstance,
HINSTANCEhPrevInstance,
LPSTRlpCmdLine,
intnShowCmd)
{
hInst=hInstance;
DialogBox(hInstance,MAKEINTRESOURCE(IDD_DIALOG1),NULL,(DLGPROC)DlgProc);
return0;
}

LRESULTCALLBACKDlgProc(HWNDhWnd,UINTMsg,WPARAMwParam,LPARAMlParam)
{

LPNMHDRetat=(LPNMHDR)lParam;

switch(Msg)
{
caseWM_INITDIALOG:

InitCommonControls();

CreateTabDialog(hWnd);
break;

caseWM_COMMAND:
switch(LOWORD(wParam))
{
caseIDC_QUITTER:
EndDialog(hWnd,IDC_QUITTER);
break;

caseIDC_APROPOS:
MessageBox(hWnd,"123","APropos",MB_ICONINFORMATION);
break;
}
break;

caseWM_NOTIFY:
switch(etat->code)
{
caseTCN_SELCHANGE:

UpdateTab(hWnd);
break;
}
break;

caseWM_CLOSE:
EndDialog(hWnd,IDC_QUITTER);
break;

default:
return(FALSE);
}

return(TRUE);
}

BOOLCreateTabDialog(HWNDhParent)
{

HWNDhTabCtl=GetDlgItem(hParent,IDC_TABCTL);
TCITEMtci;

m_CTab[0]=CreateDialog(hInst,MAKEINTRESOURCE(IDD_TAB1),hParent,(DLGPROC)Tab1_DlgProc);
m_CTab[1]=CreateDialog(hInst,MAKEINTRESOURCE(IDD_TAB2),hParent,(DLGPROC)Tab2_DlgProc);

tci.mask=TCIF_TEXT;
tci.pszText="Onglet1";
SendMessage(hTabCtl,TCM_INSERTITEM,0,(LPARAM)&tci);
tci.pszText="Onglet2";
SendMessage(hTabCtl,TCM_INSERTITEM,1,(LPARAM)&tci);

RECTrcTabCtl;
GetWindowRect(hTabCtl,&rcTabCtl);
SendMessage(hTabCtl,TCM_ADJUSTRECT,FALSE,(LPARAM)&rcTabCtl);
MapWindowPoints(NULL,hParent,(LPPOINT)&rcTabCtl,2);

for(inti=0;i<=1;i++)
{

RECTrcTab;
GetWindowRect(m_CTab[i],&rcTab);
intx=(rcTabCtl.left+rcTabCtl.right)/2-(rcTab.right-rcTab.left)/2;
inty=(rcTabCtl.top+rcTabCtl.bottom)/2-(rcTab.bottom-rcTab.top)/2;
SetWindowPos(m_CTab[i],NULL,x,y,0,0,SWP_NOZORDER|SWP_NOSIZE|SWP_NOREDRAW);
}

SendMessage(hTabCtl,TCM_SETCURSEL,0,0);
UpdateTab(hParent);

returntrue;
}

voidUpdateTab(HWNDhParent)
{

HWNDhTabCtl=GetDlgItem(hParent,IDC_TABCTL);
intnSelected=SendMessage(hTabCtl,TCM_GETCURSEL,0,0);
for(inti=0;i<=1;i++)
ShowWindow(m_CTab[i],(i==nSelected)?SW_SHOW:SW_HIDE);
}

//tab1

#include<windows.h>
#include"resource.h"

LRESULTCALLBACKTab1_DlgProc(HWNDhDlg,UINTMsg,WPARAMwParam,LPARAMlParam)
{
switch(Msg)
{
caseWM_COMMAND:
switch(LOWORD(wParam))
{
caseIDC_MESSAGE:
MessageBox(hDlg,"Justeunptitmessagepourdirequ'onestsurl'ongletn?","Onglet1",MB_ICONINFORMATION);
break;
}
break;
}

return0;
}

//tab2
#include<windows.h>
#include"resource.h"

LRESULTCALLBACKTab2_DlgProc(HWNDhDlg,UINTMsg,WPARAMwParam,LPARAMlParam)
{
switch(Msg)
{
caseWM_COMMAND:
switch(LOWORD(wParam))
{
caseIDC_COUCOU:
MessageBox(hDlg,"!","Onglet2",MB_ICONINFORMATION);
break;
}
break;
}

return0;
}

#defineIDD_DIALOG1101
#defineIDD_DIALOG2102
#defineIDD_TAB1102
#defineIDD_TAB2103
#defineIDC_TAB11000
#defineIDC_TABCTL1000
#defineIDC_CHECK11001
#defineIDC_RADIO11002
#defineIDC_MESSAGE1003
#defineIDC_COUCOU1005
#defineIDC_QUITTER1006
#defineIDC_APROPOS1007

//
//
#ifdefAPSTUDIO_INVOKED
#ifndefAPSTUDIO_READONLY_SYMBOLS
#define_APS_NEXT_RESOURCE_VALUE105
#define_APS_NEXT_COMMAND_VALUE40001
#define_APS_NEXT_CONTROL_VALUE1008
#define_APS_NEXT_SYMED_VALUE101
#endif
#endif

❾ 拓普康全站儀後方交會是如何設站,能說出詳細步驟嗎

首先要找兩個以上的已知點,然後把全站儀安置在和這兩個已知點都通視的點上面,進入儀器的後方交會測量程序,輸入測站儀器高,分別照準兩個已知點並輸入已知數據後測量。測完兩個點後就可以得到測站點坐標了。

在地形圖的測量中,一般的作業方法是在已知點上架站,或是在未知點上架站,利用附近的已知點通過邊角前方交會或是後方交會等求出架站點坐標,再在儀器上進行測站設置,角度後視,全部完成後再開始地形圖的測量。在附近有足夠的已知點的情況下這種方法是可行實用的。

但是在某些不利條件下實行起來卻比較麻煩,例如:假設駐扎在河的左岸,要測量河右岸的一片地形圖,為了方便觀測,儀器架設於河左岸,但左岸沒有已知控制點,在可見的右岸也只有兩個控制點A和B且此兩個控制點不易於到達。

一般的方法是要不我們將測站架設於右岸已知點上將控制點傳到左岸;要不就是將儀器架設於左岸,右岸去一個人帶棱鐿到已知點上,用邊角交會求出架站點坐標。這都需要不少的時間,效率不高,下面探討一種效率相對較高的作業方法二。

全站儀任意設站直接測圖具體操作過程假設最後需要提供的是北京坐標系、吳凇高程系圖,已知控制點A、B也為北京坐標系、吳凇高程系坐標,我們以上面的例子來說明具體的作業操作過程。

閱讀全文

與單像空間後方交會程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HRV是什麼意思 瀏覽:918
word框中打勾 瀏覽:577
tcl筆試題java 瀏覽:467
win10怎麼登錄安全模式 瀏覽:679
除了archdaily還有什麼網站 瀏覽:567
數控下料圓形怎麼編程 瀏覽:785
安裝游戲在文件管理找不到怎麼辦 瀏覽:216
想買奢侈包包下載什麼app 瀏覽:1000
閃送員是哪裡的app 瀏覽:530
火車站進站閘機的數據哪裡可以查 瀏覽:503
cad備份文件清理軟體 瀏覽:822
夾具裝配圖cad文件百度網盤 瀏覽:567
如何將excel表格轉成文件包 瀏覽:1
網路配置文件應該怎麼設置 瀏覽:886
蘋果全能文件王下載位置 瀏覽:700
中國知網是哪些資料庫 瀏覽:280
fastjson優點 瀏覽:302
mstcam數控銑床編程如何串連 瀏覽:502
d4252用什麼軟體編程 瀏覽:35
大學生如何參與大數據 瀏覽:779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