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規定基礎教育應該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文件是( )。
【答案】:D
本題考查的是素質教育。1993年頒發的《中小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要從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辦出各自特色」。D項正確。
A項:2001年《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表述:「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鄧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與題干不符,排除。
B項: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相關表述:「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使適齡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與題干不符,排除。
C項:199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對我國的教育方針作了新的表述: 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D。
『貳』 我國現行教育政策有那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是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的根本大法。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國家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6年7月1日起施行。新《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由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於2006年6月29日修訂通過,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叄』 全面解讀新《義務教育法》
素質教育寫進法律,體現了國家意志和實施的長遠性
素質教育經過20年的發展,分為3個階段。從1985年至1993年,是素質教育的醞釀和討論階段。1993年,素質教育被寫進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寫進了經國務院批準的政府文件。1999年第三次全教會,國務院決定會議的主題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推進迎來新的機遇。1999年到現在是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階段。
2006年新《義務教育法》把素質教育寫進法律,納入了國家重要的法律體系。這就把素質教育由一種政府倡導行為轉變為國家意志,這種法律行為體現了國家意志,代表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長遠的根本利益。從政府、教育部門倡導實施到法律保障實施,這是一次非常大的轉變。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不僅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了“素質教育”的概念,而且通篇都體現著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對素質教育的實施作出了一系列法律規定。這標志著素質教育將進入依法實施的階段,這會對新時期實施素質教育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素質教育寫進法律,首先表明素質教育不再僅僅是理論上的探索和教育觀念的轉變,經過多年的實踐已經為全社會所普遍接受,上升為人民的普遍意願和國家意志,成為社會各方面和教育工作者必須踐行的法定義務。
其次,推進素質教育,也不再是工作層面的要求,而具有了法律的強制性和約束力。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規定向學校提出與素質教育不符的要求;學校和教師也不得有違反素質教育的辦學行為。
第三,素質教育也不再僅僅是教育部門的工作,而成為全社會必須遵守的法律准則。因為,《義務教育法》不僅規范學校的教育教學行為,而且規范全社會的教育行為。
要提高依法推進素質教育的思想意識,就要進一步學習、了解、宣傳和自覺遵守法律有關規定,提高依法治教、依法行政的自覺意識,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清理與之不符的各種政策規定,把整個教育工作納入依法推進素質教育、依法保障素質教育、依法規范素質教育的軌道,把每個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落到實處。
新《義務教育法》第一條,開宗明義,把提高全民族素質作為制定法律的重要宗旨之一。
第三條裡面,明確規定實施素質教育。第三條不僅把素質教育作為教育的組成部分,而且把它作為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作為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加以規定。教育方針是國家對教育培養目的、教育政策、教育方式方法等重大問題總的規定。不同時期,教育方針有不同的內容、要求,有不同的特點。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法律規定表明,素質教育應該是21世紀初的教育方針。素質教育的概念是針對20世紀末21世紀初中國教育發展的實際提出的,是這個時代的特殊要求。法律的規定體現了時代精神。
第三十四條,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具體要求作了法律性規定,明確了教育教學工作應當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強調了要面向全體學生,教書育人等一系列要求,而片面應試的做法則是違反這些要求的。
第三十五條,對如何保障素質教育實施作出了法律規定。改革考試制度、改進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辦法。這是推進素質教育最重要的保障措施和辦法。
第三十六條,針對應試傾向、忽視德育的問題,專門寫了一條,要加強德育教育。
第三十七條,從保障學生課外活動的角度強調加強體育、美育活動,以利全面發展。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裡面很多條款都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或要求。從第三十八條到第四十一條,對教科書作了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素質教育減輕學生負擔的要求。不允許設置重點學校、非重點學校的規定,既體現了教育均衡發展的思維,又體現了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強調了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理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新法為確保每一個適齡兒童公平入學的權利和義務提供了一系列法律保障。二是新法強調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不得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學校不得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保障學生入學後也要享有相對公平的公共教育資源和待遇。三是規定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當平等對待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充分發展。
『肆』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是為推動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的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專業成長和教育質量提高而制定的綱領性文件。該綱要旨在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體現時代特徵、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發展的課程體系。具體內容包括課程設置、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多個方面。
在課程設置方面,該綱要強調構建以學生為主體、學科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體系。要求學校根據學生的興趣、需要和發展目標,開設多元化的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同時,鼓勵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課程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創新精神、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課程結構方面,該綱要提出構建以學科課程為基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補充的課程結構。學科課程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則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合作探究和創新創造。通過學科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課程內容方面,該綱要強調課程內容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需求,注重學科知識的整合與應用,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課程內容應當體現時代特徵,關注科學技術、文化和社會發展的最新動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慾望。
在課程實施方面,該綱要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和支持作用。教師應當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啟發式教學、探究式學習、合作學習等,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力。同時,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實踐活動和項目研究,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課程評價方面,該綱要提出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科知識掌握情況,更要關注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等綜合素質的培養。評價方式應當包括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和家長評價等,以形成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結果。
總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旨在通過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課程為核心、以評價為引導的課程體系,推動我國基礎教育的全面改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教育質量,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現代公民奠定堅實的基礎。
該綱要經國務院同意,由教育部頒發,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印發。該綱要旨在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