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史记中记载内地与台湾加强联系的事件最早发生在
台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时期的吴王孙权派遣一万官兵到达“夷洲”,即现在的台湾。这一事件在吴人沉莹的著作《临海水土志》中有所记载,成为世界上最早对台湾进行描述的文字之一。
然而,《史记》是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所著,主要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因此,《史记》中不可能有关于台湾的记载。
尽管如此,历史学家们通过研究《临海水土志》等文献,逐渐揭开了台湾早期历史的神秘面纱。《临海水土志》不仅记录了台湾的地理环境,还描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色,为后世研究台湾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后,内地与台湾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东晋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大批中原居民迁徙到台湾,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台湾也向内地输送了大量的土特产,如稻米、木材等,为内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唐代时期,内地与台湾的交流更加频繁。唐太宗时期,派使臣前往台湾,进一步加深了两地之间的联系。宋代时期,台湾与内地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
元代时期,台湾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福建省的管辖范围。明代时期,朱元璋派遣水师到台湾,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清代时期,清朝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控制,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尽管《史记》中没有关于台湾的记载,但内地与台湾之间的联系自古以来就十分密切。从三国时期的吴王孙权派遣官兵到达台湾,到元代时期台湾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再到明清时期两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加深,这些历史事件都证明了内地与台湾之间的紧密联系。
❷ 寻求资料:台湾地名沿革以及历史发展的进程
台湾地名沿革
来源:中国台湾网
夏禹——岛夷《尚书·禹贡》扬州之项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注:卉服—绵衣;织贝—镶有贝壳的布料;锡—承受旨意。)
根据尾崎秀真先生的说法,“岛夷”应该是指台湾的当时的居民,贡物的织贝是当地居民泰雅人的珠衣。
《禹贡》是《尚书》的一个篇名,而《尚书》是中国一部最古的历史书,《禹贡》叙述四千年前的中国地理,把当时的中国分九州,扬州是东南方的一州,北到淮河,东南到海。
《尚书·禹贡》篇中的意思是:东南海岛上的夷人,穿著锦服,用竹器装着缀系有亮贝的布料,包裹着橘柚特产,等待锡命来进贡,沿着长江大海,到达淮水、泗水。
台湾地处东南海上,所说岛夷的情形,与台湾当时的居民的情形相同,所以有的学者根据这一记载,认为台湾已与大陆有交流。
周朝——雕题《山海经》之《海内南经》记载:“伯卢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之南”。
时人的解释是:离耳国似指海南岛,而雕题国民黥面纹身,类似台湾山胞,故雕题国是指台湾。
秦朝——夷州《史记·始皇本纪》记载:“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来、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云”。
时人的解释是:三山依北而南排列,蓬来为日本、方丈为琉球,瀛洲为台湾。
西汉——东鳀汉朝的《汉书·地理志》记载:“江南多湿,丈夫多夭,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以岁时来献见”。后来有一部份日本与中国的学者,推测东鳀非今日之琉球,而是指台湾。
三国——夷州《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将军卫温遣诸葛直以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所在绝远,不得卒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而返”。
沉莹《临海水土志》记载:“夷洲在临海东南”,“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齿”,“战得头,着首还,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卫温、诸葛直到达夷洲后,“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
据沉莹的《临海水土志》,对于夷州方位、地形、气候、居民、物产、习俗,均有详细的叙述。
有不少学者把“夷州”认为是今日的台湾,并以“临海水土志”为有关台湾的最古文献,特别是中国学者大体上都持这种说法。
隋朝——流求国《隋书·东夷列传》记载:“流求国居海东,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将军陈棱要求土著投降,被拒,遂掳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返”。
《隋书》所称之流求,所述的风土习俗、方位和文化系统皆与三国夷州颇多相似之处,所以学者之间多认为《隋书》所指之流求即为台湾。
从隋朝到明朝,台湾一直被称为流求或琉求。到明洪武受封时,才将台湾改称为小琉球,而与日本统治下的琉球有所区别。
南宋——毘舍耶国
元朝——留求
明万历——东番、大员、小琉球明朝陈第之《东番记》(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记载:“东番人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海岛中,起魍港、加老湾,历大员、尧港、打狗屿、小淡水、双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帮坑,皆居其也。”台湾称为“小番”、“东番”甚明,陈第之《东番记》是继三国吴沉莹之《临海水土志》夷州、《隋书》之流求国、宋赵汝适之《诸番志》琉求国、元汪大渊之《岛夷志略》琉球等之后,有关台湾之最具体纪录,文中所记大员一地,后来演绎为台湾全岛名称。
明嘉靖二十三年当时葡萄牙人为了到日本贸易,经长通过台湾海峡,遥望台湾本岛,颂称“Ylha Formosa”。
明永历——东都、东宁明朝杨英之《从征实录》记载:“永历十五年五月初二改赤崁地方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以府为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改台湾平安镇。”
又明夏琳之《海纪辑要》记载:“永历十八年三月,招讨大将军世子至东都,以谘议参军陈永华理国政,改东都为东宁,置天兴、万年二州。”故明郑经略台湾,名曰“东都”、“东宁”。
清朝——台湾清靖海将军施琅之《陈台湾弃留利害疏》 (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记载:“窃照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纡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隔离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余遥。……台湾一地,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也。”
所指“台湾”已为全岛之专称,翌年四月清廷诏设台湾府于今之台南市,隶属福建省,正式之“台湾”名称自此始。
❸ 台湾在不同年代的名称
1至7的名称皆只能算是推测可能是指台湾。
1.岱舆、员峤。
《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里,有大壑焉,实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虚。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
连横《台湾通史开辟纪》:「或曰澎湖则古之方壶,而台湾为岱员;音实似。」
2.扬州之域、岛夷:春秋、战国。
《尚书‧夏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厥匪织贝,厥包橘柚锡贡;沿於江海,远於淮西。」
3.雕题国:春秋、战国。
《山海经‧海内南经》:「伯卢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之南。」
晋郭璞注:「离耳国似琼州岛,而雕题国其面鲸涅画体为鳞采,即鲛他。盖与台湾土番之文身相髣髴云。」
4.瀛洲:秦代、汉代。
《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市发童男女数千入海。」
5.东鯷:西汉。
《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会稽海外有东鯷人,分为二十余国,以岁时来献见。」
6.夷洲:三国。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春正月,遣将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太平御览》:「夷州在海东南,去郡二千里。」
7.流求国:隋代。
《隋书‧炀帝纪》:「大业三年,……三月……癸丑,遣羽骑尉朱宽使於流求国。」
《隋书‧东夷列传》:「三年,炀帝命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言之,遂与蛮俱往,因到流求国,言语不通,掠一人而返。」
《隋书‧东夷列传‧流求国传》:「流求国居海岛之中;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
从南宋开始,即8至15才能真的确认是指台湾。
8.毗舍耶:宋代。毘舍耶国:南宋。
赵汝适《诸番志》:「毗舍耶(或毘舍耶)语言不通,商贩不及,袒裸盱睢,殆畜类也。......泉有海岛,曰彭湖,隶晋江县...。」
9.瑠求、琉球:元代。两次出兵台湾,1292年无功而返,1297年俘土著13多人。
《元史‧外国列传》:「瑠求,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州界内,彭湖诸岛与瑠求相对,亦素不通,天气清明时,望之隐约若烟雾,其远不知几千里也。」
汪大渊的《岛夷志略》称今台湾为琉球,对台湾有详细记述、出产、贸易等。
10.东番、鸡笼、北港、小琉球、东都、东宁、大员、台窝湾:明代,以小代大。
小琉球:明洪武年间,流求中山王阮受册封后,称今琉球为「大琉球」,台湾为「小琉球」,以予划分。
鸡笼、北港、东番:明万历年间。
《明史‧外国列传》:「鸡笼山,在澎湖屿东北,故名北港,又名东番。」
11.东都:永历15年。延平郡王郑成功,以热兰遮城为安平镇,故名王城。赤嵌城为承天府,总曰「东都」。
12.东宁:永历18年。郑经改东都为「东宁」,一直到永历37年(康熙22年)。
13.福尔摩莎(Formosa):葡萄牙等外国人称之。
14.高山国:日本称之。1593年,丰臣秀吉为远征「大明帝国」,想要借道台湾岛,其在国书上称台湾为「高山国」,称台湾原住民为「高山族、高砂族」。
15.台湾:清代。台湾为福建省中之一府,称「台湾府」。
❹ 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开创台湾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是谁代表作有哪些
赖和,原名赖河,字懒云。台湾彰化人。赖和除行医外,并从事抗日活动与文学创作,是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先后发表一系列散文新诗和白话小说,如《斗闹热》、《一杆“秤仔”》、《惹事》等,均收在《赖和先生全集》之中。他的作品对台湾“五四”以后的一代乡土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赖和则成为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被誉为台湾文学的“奶母”。他曾担任台湾民报文艺栏,积极推展台湾新文学运动,为日本殖民政权所不容,入狱两次,仍不屈服,奋斗不懈,1943年因病去世,享年50岁。
赖和已整理重要作品出版目录
赖和,1979,赖和先生全集,李南衡主编。台北:明谭。
赖和,1994,赖和小说集,施淑编。台北:洪范书店。
赖和,1994,赖和集,精装版,张恒豪编。台北:前卫。
赖和原著,1996a,富户人e历史,蔡承维台译;李自敬编辑。台北:台笠。
赖和,1996b,一杆称仔。台北:洪范书店。
赖和,2000a,赖和全集一:小说卷,林瑞明编。台北:前卫。
赖和,2000b,赖和全集二:新诗散文卷,林瑞明编。台北:前卫。
赖和,2000c,赖和全集三:杂卷,林瑞明编。台北:前卫。
赖和,2000d,赖和全集四:汉诗卷(上),林瑞明编。台北:前卫。
赖和,2000e,赖和全集五:汉诗卷(下),林瑞明编。台北:前卫。
赖和,2000f,赖和全集:附卷,林瑞明编。台北:前卫。
赖和,2000g,赖和手稿集:新文学卷,林瑞明编。彰化市:赖和文教基金会。
赖和,2000h,赖和手稿集:汉诗卷(2册),林瑞明编。彰化市:赖和文教基金会。
赖和,2000i,赖和手稿集:笔记卷,林瑞明编。彰化市:赖和文教基金会。
赖和,2000j,赖和影像集,林瑞明编。彰化市:赖和文教基金会。
❺ 许雪姬台湾历史辞典
在2004年,由许雪姬总策划(与薛化元、张淑雅等人共同编撰)的巨著《台湾历史辞典》正式发布,这部作品出自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与远流出版社之手,以其庞大的一百六十多万字规模,堪称台湾历史上最为丰富详尽的“史记”。它详尽记录了台湾从史前到公元2000年,涵盖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社会、教育、文化、风俗等多个领域的演变历程,共收录了四千六百五十六则重要辞目,如十三行文化、樟脑专卖、赖和、莫那鲁道、高速铁路等,这些内容构成了台湾历史的广阔画卷。
辞书还包含了一千两百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献书影,如招婿契约、烟酒商标、老地图等,这些实物资料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直观的证据。此外,更有四十四种附表,如历代台湾行政区域建置沿革、闽台地区古迹表、台湾铁道路线沿革表等,为深入探究台湾历史提供了详尽的数据支撑。
许雪姬认为,《台湾历史辞典》的诞生是台湾史学界以及其他学科研究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它的出版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台湾有了自己的历史辞书,意味着台湾能够掌握历史解释的主动权。文建会副主委吴密察也强调,文建会对此项工作的投入,以及《全台诗》和《台湾史料集成》等历史文献的编纂,充分体现了本土政府对本土文化和历史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