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IETF是個什麼樣的組織
IETF(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聯網工程任務組
1、概述
IETF(互聯網工程任務組—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是鬆散的、自律的、志願的民間學術組織,成立於1985年底, 其主要任務是負責互聯網相關技術規范的研發和制定。
IETF是一個由為互聯網技術工程及發展做出貢獻的專家自發參與和管理的國際民間機構。它匯集了與互聯網架構演化和互聯網穩定運作等業務相關的網路設計者、運營者和研究人員,並向所有對該行業感興趣的人士開放。任何人都可以注冊參加IETF的會議。IETF大會每年舉行三次,規模均在千人以上。
IETF體系結構分為三類,一個是互聯網架構委員會(IAB),第二個是互聯網工程指導委員會(IESG),第三個是在八個領域裡面的工作組(Working Group)。標准制定工作具體由工作組承擔,工作組分成八個領域,分別是Internet路由、傳輸、應用領域等等。。IAB成員由IETF參會人員選出,主要是監管各個工作組的工作狀況,它必須非常認真的考慮Internet是什麼,它正在發生什麼變化以及我們需要它做些什麼等問題。互聯網工程指導委員會(IESG)主要的職責是接收各個工作組的報告,對他們的工作進行審查,然後對他們提出的各種各樣的標准、各種各樣的建議提出指導性的意見,甚至從工作的方向上、質量上和程序上給予一定的指導。
IETF基本上不太涉及應用領域,但仍設立了一個應用領域。另外凡是沒有歸到以上那些領域的研究課題,都把它歸至此類。IETF實際上有上百個工作組,這里是真正完成工作的地方。
IETF大量的技術性工作均由其內部的各類工作組協作完成。這些工作組按不同類別,如路由、傳輸、安全等專項課題而分別組建。IETF的交流工作主要是在各個工作組所設立的郵件組中進行,這也是IETF的主要工作方式。
Internet Draft任何人都可以提交,沒有任何特殊限制,而且其他的成員也可以對它採取一個無所謂的態度,而IETF的一些很多重要的文件都是從這個Draft開始。需要說明的是,僅僅為成為Internet Draft毫無意義。Internet Draft實際上有幾個用途,有一些提交上來變成RFC,有些提出來討論,有一些拿出來就想發表一些文章。
RFC更為正式,而且它歷史上都是存檔的,它的存在一般來講,被批准出台以後,它的內容不做改變。RFC也有好多種,第一個就是它是一種標准,第二個它是一種試驗性的,RFC無非是說人們在一起想做這樣一件事情,嘗試一下,還一個就是文獻歷史性的,這個是記錄了人們曾經做過一件事情是錯誤的,或者是不工作的。再有一種就是叫做介紹性信息。
目前,IETF已成為全球互聯網界最具權威的大型技術研究組織。但是它有別於像國際電聯(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這樣的傳統意義上的標准制定組織。IETF的參與者都是志願人員,他們大多是通過IETF每年召開的三次會議來完成該組織的如下使命:
1.鑒定互聯網的運行和技術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
2.詳細說明互聯網協議的發展或用途,解決相應問題;
3.向IESG提出針對互聯網協議標准及用途的建議;
4.促進互聯網研究任務組(IRTF)的技術研究成果向互聯網社區推廣;
5.為包括互聯網用戶、研究人員、行銷商、製造商及管理者等提供信息交流的論壇。
2、IETF相關組織機構
(1)互聯網協會(ISCO -Internet Society)
ISCO是一個國際的,非盈利性的會員制組織,其作用是促進互聯網在全球范圍的應用。實現方式之一便是對各類互聯網組織提供財政和法律支持,特別是對IAB管理下的IETF提供資助。
(2)互聯網架構委員會(IAB-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
IAB是ISOC的技術咨詢團體,承擔ISCO技術顧問組的角色;IAB負責定義整個互聯網的架構和長期發展規劃,通過IESG向IETF提供指導並協調各個IETF工作組的活動,在新的IETF工作組設立之前IAB負責審查此工作組的章程,從而保證其設置的合理性,因此可以認為IAB是IETF的最高技術決策機構。
另外,IAB還是IRTF的組織和管理者,負責召集特別工作組對互聯網結構問題進行深入的研討。
(3)互聯網工程指導組(IESG-Internet Engineering Steering Group)
IETF的工作組被分為8個重要的研究領域,每個研究領域均有1-3名領域管理者(Ads—Area Directors),這些領域管理者ADs均是IESG的成員。
IESG負責IETF活動和標准制定程序的技術管理工作,核准或糾正IETF各工作組的研究成果,有對工作組的設立終結權,確保非工作組草案在成為請求註解文件(RFC)時的准確性。
作為ISOC(Internet協會)的一部分,它依據ISOC理事會認可的條例規程進行管理。可以認為IESG是IETF的實施決策機構。
IESG的成員也由任命委員會(Nomcom-Nominations Committee)選舉產生,任期兩年。
(4)互聯網編號分配機構(IANA-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IANA在ICANN的管理下負責分配與互聯網協議有關的參數(IP地址、埠號、域名以及其它協議參數等)。IAB指定IANA在某互聯網協議發布後對其另增條款進行說明協議參數的分配與使用情況。
IANA的活動由ICANN資助。IANA與IAB是合作的關系。
(5)RFC編輯者(RFC Editors)
主要職責是與IESG協同工作,編輯、排版和發表RFC。RFC一旦發表就不能更改。如果標准在敘述上有變,則必須重新發表新的RFC並替換掉原先版本。該機構的組成和實施的政策由IAB掌控。
(6)IETF秘書處(RFC Secretariat)
在IETF中進行有償服務的工作人員很少。IETF秘書處負責會務及一些特殊郵件組的維護,並負責更新和規整官方互聯網草案目錄,維護IETF網站,輔助IESG的日常工作。
(7)互聯網研究任務組(IRTF-The Internet Research Task Force)
IRTF由眾多專業研究小組構成,研究互聯網協議、應用、架構和技術。其中多數是長期運作的小組,也存在少量臨時的短期研究小組。各成員均為個人代表,並不代表任何組織的利益。
3、IETF標準的種類
IETF產生兩種文件,一個叫做Internet Draft,即「互聯網草案」,第二個是叫RFC,它的名字來源是歷史原因的,原來是叫意見徵求書或請求註解文件,現在它的名字實際上和它的內容並不一致。互聯網草案任何人都可以提交,沒有任何特殊限制,而且其他的成員也可以對它採取一個無所謂的態度,而IETF的一些很多重要的文件都是從這個互聯網草案開始。
RFC更為正式,而且它歷史上都是存檔的,它的存在一般來講,被批准出台以後,它的內容不做改變。RFC也有好多種:第一個就是它是一種標准;第二個它是一種試驗性的,RFC無非是說我們在一起想做這樣一件事情,嘗試一下;還一個就是文獻歷史性的,這個是記錄了我們曾經做過一件事情是錯誤的,或者是不工作的;再有一種就是叫做介紹性信息,其實里邊什麼內容都有。
作為標準的RFC又分為幾種:
第一種是提議性的,就是說建議採用這個作為一個方案而列出。
還有一種就是完全被認可的標准,這種是大家都在用,而且是不應該改變的。
還有一種就是現在的最佳實踐法,它相當於一種介紹。
這些文件產生的過程是一種從下往上的過程,而不是從上往下,也就是說不是一個由主席,或者由工作組負責人的給一個指令,說是要做什麼,要做什麼,而是有下邊自發的提出,然後在工作組里邊討論,討論了以後再交給剛才說的工程指導委員會進行審查。但是工程指導委員會只做審查不做修改,修改還是要打回到工作組來做。IETF工作組文件的產生就是任何人都可以來參加會議,任何人都可以提議,然後他和別人進行討論,大家形成了一個共識就可以產出這樣的文件。
4、IETF的研究領域
IETF的實際工作大部分是在其工作組(Working Group)中完成的。這些工作組又根據主題的不同劃分到若干個領域(Area),如路由、傳輸和網路安全等。每個領域由一到兩名主管(Area Directors)負責管理,所有的領域主管組成了互聯網工程組指導組(Internet Engineering Steering Group - IESG)。IETF工作組的許多工作是通過郵件列表(Mailing List)進行的。IETF每年召開三次會議。
目前,IETF共包括八個研究領域,132個處於活動狀態的工作組。
(1)應用研究領域(app— Applications Area),含20個工作組(Work Group)
(2)通用研究領域(gen—General Area),含5個工作組
(3)網際互聯研究領域(int—Internet Area),含21個工作組
(4)操作與管理研究領域(ops—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Area),含24個工作組
(5)路由研究領域(rtg—Routing Area),含14個工作組
(6)安全研究領域(sec—Security Area),含21個工作組
(7)傳輸研究領域(tsv—Transport Area),含1個工作組
(8)臨時研究領域(sub—Sub-IP Area),含27個工作組
5.1) 應用研究領域(app— Applications Area)
雖然IETF的研究范圍劃定為「Above the wire, Below the application」,即IETF並不關注於應用領域的研究,但是對於與互聯網的運營密切相關的應用還是受到了重視,並成立的專門的工作組。
目前應用研究領域共包括20個處於活動狀態的工作組。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這個研究領域的工作組數目還要增長。
Calendaring and Scheling (calsch) ――日歷與時間規劃工作組
Cross Registry Information Service Protocol (crisp) ――交叉注冊信息服務協議工作組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Internet Integration (ediint) ――EDI與互聯網集成工作組
Internet Fax (fax) ――互聯網傳真工作組
Geographic Location/Privacy (geopriv) ――地理位置工作組
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 Extension (imapext) ――互聯網消息訪問擴展工作組
Instant Messaging and Presence Protocol (impp) ――及時消息協議工作組
Internet Printing Protocol (ipp) ――互聯網列印協議工作組
LDAP (v3) Revision (ldapbis) ――LDAP修訂工作組
Enhancements to Internet email to support diverse service
environments (lemonade) ――互聯網電子郵件在不同服務環境下的增強
MTA Authorization Records in DNS (marid) ――DNS中的MTA認證記錄工作組
Message Tracking Protocol (msgtrk) ――消息跟蹤協議工作組
NNTP Extensions (nntpext) ――NNTP擴展工作組
Open Pluggable Edge Services (opes) ――開放式可插接服務工作組
SIP for Instant Messaging and Presence Leveraging Extensions
(simple) ――SIP在及時消息應用中的擴展
Internet Open Trading Protocol (trade) ――互聯網開發交易協議工作組
Usenet Article Standard Update (usefor)
Voice Profile for Internet Mail (vpim) ――互聯網郵件的語音附件工作組
WWW Distributed Authoring and Versioning (webdav)
Extensible Messaging and Presence Protocol (xmpp) ――消息擴展協議工作組
5.2)通用研究領域(gen—General Area)
在IETF中,不能放在其它研究領域的研究內容,就放置在通用研究領域中,因此這個領域的研究內容的內在聯系性並不強。目前在這個研究領域共包括5個處於活動狀態的工作組。
Improved Cross-Area Review (icar) ――增強跨域工作組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 ――知識產權工作組
New IETF Standards Track Discussion (newtrk)
Operation of the IESG/IAB Nominating and Recall Committees (nomcom) ――IESG/IAB選舉委員會運作程序
Problem Statement (problem) ――問題陳述工作組
5.3)網際互聯研究領域(int—Internet Area)
網際互聯研究領域主要研究IP包如何在不同的網路環境中進行傳輸,同時也涉及DNS信息的傳遞方式的研究。
這個研究領域在IETF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TCP/IP協議族和IPv6協議族的核心協議均在由這個領域來研究並制訂。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dhc) ――動態主機配置工作組
Detecting Network Attachment (dna) ――網路附屬設施監測工作組
DNS Extensions (dnsext) ――DNS擴展工作組
Extensibl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eap) ――可擴展的鑒權協議工作組
Host Identity Protocol (hip) ――主機標識協議工作組
IP over DVB (ipdvb)
IP over InfiniBand (ipoib)
IP over Resilient Packet Rings (iporpr) ――IP OVER RPR工作組
IP Version 6 Working Group (ipv6) ――IPv6工作組
Layer Two Tunneling Protocol Extensions (l2tpext) ――二層隧道協議擴展工作組
Layer 2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l2vpn) ――二層虛擬專用網工作組
Layer 3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l3vpn) ――三層虛擬專用網工作組
Multicast & Anycast Group Membership (magma) ――組播與任播工作組
Mobility for IPv4 (mip4) ――移動IPv4工作組
Mobility for IPv6 (mip6) ――移動IPv6工作組
MIPv6 Signaling and Handoff Optimization (mipshop) ――移動IPv6信令與漫遊優化工作組
Network Mobility (nemo) ――網路移動性工作組
Protocol for carrying Authentication for Network Access (pana) ――接入網認證信息承載協議工作組
Point-to-Point Protocol Extensions (pppext) ――PPP協議擴展工作組
Securing Neighbor Discovery (send) ――安全鄰居發現協議工作組
Zero Configuration Networking (zeroconf) ――零配置網路工作組
5.4)操作與管理研究領域(ops—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Area)
這個研究領域主要涉及互聯網的運作與管理方面的內容。目前共包含24個處於活動狀態的工作組,工作組數目處於IETF所有研究領域的第二位。
現在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與普及,對於網路的運營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這個研究領域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個領域的工作組數目還可能增加。
這個研究領域中比較重要的研究內容包括AAA(授權、認證、審計)、v6ops(IPv6運維)、rap(資源預留)、dnsop(DNS運維)以及各種MIB的研究。
Authentication, Authorization and Accounting (aaa) ――AAA工作組
ADSL MIB (adslmib) ――ADSL MIB庫工作組
AToM MIB (atommib) ――ATOM MIB庫工作組
Benchmarking Methodology (bmwg) ――計量方法工作組
Bridge MIB (bridge) ――網橋MIB庫工作組
Control And Provisioning of Wireless Access Points (capwap) ――無線AP控制與配置協議工作組
Distributed Management (disman) ――分布式管理工作組
Domain Name System Operations (dnsop) ――域名操作工作組
Entity MIB (entmib) ――實體MIB工作組
Global Routing Operations (grow) ――全局路由運作工作組
Ethernet Interfaces and Hub MIB (hubmib) ――乙太網介面與HUB MIB庫工作組
Internet and Management Support for Storage (imss)
IP over Cable Data Network (ipcdn)
IP Flow Information Export (ipfix)
MBONE Deployment (mboned) ――MBONE布置工作組
Site Multihoming in IPv6 (multi6) ――IPv6多穴主機工作組
Network Configuration (netconf) ――網路配置工作組
Policy Framework (policy) ――策略框架工作組
Packet Sampling (psamp) ――數據包采樣工作組
Prefix Taxonomy Ongoing Measurement & Inter Network Experiment (ptomaine)
Resource Allocation Protocol (rap) ――資源分配協議工作組
Remote Network Monitoring (rmonmib) ――網路遠程監控工作組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with SNMP (snmpconf) ――基於SNMP的配置管理工作組
IPv6 Operations (v6ops) ――IPv6運維工作組
5.5)路由研究領域(rtg—Routing Area)
此研究領域主要負責制訂如何在網路中確定傳輸路徑以將IP包傳送到目的地的相關標准。由於路由協議在網路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此研究領域也成為IETF的重要領域。BGP、ISIS、OSPF、MPLS等重要路由協議均屬於這個研究領域的研究范圍。
目前路由研究領域共有14個處於活動狀態的工作組。
Border Gateway Multicast Protocol (bgmp) ――邊界網關組播協議工作組
Common Control and Measurement Plane (ccamp) ――通用控制與測量平面工作組
Forwarding and Control Element Separation (forces) ――控制層與網路層的分離工作組
Inter-Domain Multicast Routing (idmr) ――域內組播路由工作組
Inter-Domain Routing (idr) ――域內路由工作組
IS-IS for IP Internets (isis) ――ISIS路由協議工作組
Mobile Ad-hoc Networks (manet)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mpls) ――MPLS工作組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IGP (ospf) ――OSPF工作組
Protocol Independent Multicast (pim) ――PIM工作組
Routing Protocol Security Requirements (rpsec) ――路由協議的安全需求工作組
Routing Area Working Group (rtgwg) ――路由域工作組
Source-Specific Multicast (ssm) ――指定源的組播工作組
Virtual Router Rendancy Protocol (vrrp) ――虛擬路由冗餘協議工作組
5.6)安全研究領域(sec—Security Area)
此研究領域主要負責研究IP網路中的授權、認證、審計等與私密性保護有關的協議與標准。
互聯網的安全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同時AAA與業務的運維方式又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這個領域也成為IETF中最為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
目前,這個研究領域共包括21個處於活動狀態的工作組。
Credential and Provisioning (enroll) ――信任與配置工作組
Intrusion Detection Exchange Format (idwg) ――入侵監測信息交換格式工作組
Extended Incident Handling (inch) ――擴展的事件處理工作組
IP Security Protocol (ipsec) ――IPSEC工作組工作組
IPSEC KEYing information resource record (ipseckey)
IP Security Policy (ipsp) ――IP安全策略工作組
Kerberized Internet Negotiation of Keys (kink)
Kerberos WG (krbwg)
Long-Term Archive and Notary Services (ltans)
IKEv2 Mobility and Multihoming (mobike)
Multicast Security (msec) ――組播安全工作組
An Open Specification for Pretty Good Privacy (openpgp)
Profiling Use of PKI in IPSEC (pki4ipsec)
Public-Key Infrastructure (X.509) (pkix)
Securely Available Credentials (sacred)
Simple Authentication and Security Layer (sasl)
Secure Shell (secsh)
S/MIME Mail Security (smime)
Secure Network Time Protocol (stime) ――安全網路時間協議工作組
Security Issues in Network Event Logging (syslog)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tls) ――傳輸層安全工作組
5.7)傳輸研究領域(tsv—Transport Area)
傳輸研究領域主要負責研究特殊類型或特殊用途的數據包在網路中的(特殊需求的)傳輸方式。包括音頻/視頻數據的傳輸、擁塞控制、IP性能測量、IP信令系統、IP電話業務、IP存儲網路、ENUM、媒體網關、偽線模擬等重要研究方向。
目前這個研究領域共有27個處於活動狀態的工作組,就工作組數目來講,是IETF中最大的一個研究領域。
Audio/Video Transport (avt) ――語音/視頻傳輸工作組
Datagram Congestion Control Protocol (dccp) ――數據報擁塞控制協議工作組
Telephone Number Mapping (enum) ――ENUM工作組工作組
Internet Emergency Preparedness (ieprep) ――互聯網應急策略工作組
IP Performance Metrics (ippm) ――IP性能測量工作組
IP Storage (ips) ――IP存儲網工作組
IP Telephony (iptel) ――IP電話工作組
Media Gateway Control (megaco) ――媒體控制網關工作組
Middlebox Communication (midcom)
Multiparty Multimedia Session Control (mmusic) ――多方多媒體會話控制工作組
Network File System Version 4 (nfsv4) ――網路文件系統工作組
Next Steps in Signaling (nsis) ――IP信令的發展工作組
Path MTU Discovery (pmtud) ――MTU發現協議工作組
Pseudo Wire Emulation Edge to Edge (pwe3) ――端到端偽線模擬工作組
Remote Direct Data Placement (rddp)
Reliable Multicast Transport (rmt) ――可靠的組播傳輸協議工作組
Robust Header Compression (rohc) ――可靠的頭壓縮工作組
Reliable Server Pooling (rserpool) ――可靠的伺服器負載均攤工作組
Context Transfer, Handoff Candidate Discovery, and Dormant Mode Host Alerting (seamoby)
Signaling Transport (sigtran) ――信令傳輸工作組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SIP協議工作組
Session Initiation Proposal Investigation (sipping) ――SIP協議調研工作組
Speech Services Control (speechsc) ――語音服務控制工作組
Service in the PSTN/IN Requesting InTernet Service (spirits)
TCP Maintenance and Minor Extensions (tcpm)
Transport Area Working Group (tsvwg)――傳輸領域工作組
Centralized Conferencing (xcon)――集中控制式會議工作組
5.8)臨時研究領域(sub—Sub-IP Area)
Sub-IP是IETF成立的一個臨時技術區域,目前這個研究領域只有一個處於活動狀態的工作組,這個工作組主要負責互聯網流量工程的研究,已經形成四個RFC。
Internet Traffic Engineering (tewg)――互聯網流量工程工作組
㈡ 簡單的vb模擬選舉小程序
Dim i(4) As String
Dim j(4) As Integer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For n = 0 To 4
Print i(n) & ":" & j(n)
Next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Dim m
m = InputBox("請投票")
If m > 0 And m < 5 Then
j(m - 1) = Val(j(m - 1)) + 1
Else
j(4) = Val(j(4)) + 1
End If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_Load()
i(0) = "張三"
i(1) = "李四"
i(2) = "王五"
i(3) = "趙六"
i(4) = "棄權"
j(0) = 0
j(1) = 0
j(2) = 0
j(3) = 0
j(4) = 0
End Sub
㈢ mapinfo怎麼用
Mapinfo7.0軟體及教程
使用MapInfo Professional,提供地圖繪制、編輯、地理分析、網格影像等功能。
利用MapInfo提供的最佳決策支持系統,商業分析專家和GIS專家可以方便的將數據和地理信息的關系直觀的展現。它復雜而深層次的可視化地理分析功能可以幫助用戶在資料庫中不同的數據之間建立關聯,在同一個環境下顯示,並迅速揭示數據之間的關系以及易被忽視的數據模式,從而作出快速有效的決策,提高運作效率,加強競爭能力。 MapInfo Professionala發行最新的中文版本7.0,為新老用戶提供了更強大的數據維護、可視化、數據展現、輸出能力和更好的可用性。本文介紹了MapInfo Professional 7.0中文版的基本情況,其中有些特性是廣大用戶盼望已久的。
MapInfo Professional提供一整套功能強大的工具來進行復雜的商業地圖化、數據可視化和GIS功能。通過MapInfo Professional可連接本地及伺服器端的資料庫,創建地圖和圖表以揭示數據行列背後的真正含義。也可以定製MapInfo Professional以滿足用戶的特定需要。事實上,電訊、民用、零售和政府等幾乎所有領域都將MapInfo Professional應用到市場分析、選址、客戶服務、應急等各方面。MapInfo Professional功能強大、簡單易用、物超所值、是世界上領先的地圖化解決方案。( ~/ Q! M- e. a# C5 H0 ~
6 Y; p/ Z! v5 U) X6 O, V# R/ _' @
數據分析
9 C2 j% {4 F7 s
採用幾種方式加工和顯示數據以便更好地理解資料庫記錄背後的含義:
◆ 圖層-將不同的數據疊加在同一地圖上,從而揭示數據之間的地理關系。
◆ 專題圖及其模板-根據數據的數值為地圖渲染,以幫助用戶更容易地可視化模式和趨勢。可以從上百種顏色、符號和線型中進行選擇,從而進一步區分數據。 ◆ 連續的專題渲染-對於數據集提供連續的彩色可視化以產生易於理解的地圖。也可以存儲常用的模板以便於將來的引用和修改。
◆ 柵格圖象持-能使用柵格圖象,如掃描的紙張地圖、衛星地圖、照片、標志符號,以提供詳細內容的地圖圖層。!
◆ 將數據與地圖建立關聯-只需單擊地圖上的某個點,就可以瀏覽與該點相關的信息,如名稱、地址和賬目歷史等。
[ ◆ 專題和制圖圖例-允許地理圖層的樣式信息可視化表示,提供增強的注釋能力和更高質量的地圖
◆ 鏈接視圖-可以同時以三種方式瀏覽和編輯數據-行列方式、統計圖和地圖。 ◆ 地理分析 ◆ 使用MapInfo Professional,用戶可以進行功能強大的地理搜索和查詢,例如: `
◆ 創建和存儲查詢以便於訪問和集成來自多個表中的數據。經常使用的查詢只需寫一次,便可分發到其它地方使用。
◆ 使用緩沖區和區域選擇工具可進行詳細的地理搜索。
◆ 集成地理運算符到資料庫查詢過程中(包含、相交、全包含等)。
◆ 可進行復雜的重分區操作,以便平衡區域范圍、測試排列單元和發現如何改進區域劃分的合理性(院校區、選舉區、開發區等)。
◆ 通過多邊疊加、合並或分割創建新的地圖對象,可在這些新創建的區域中進行數據操作。
◆ 表現方式:增強了地圖的表現方式。可把地圖拖放到Microsoft Word、Excel、PowerPoint和 CoreIDRAW TM等其它應用程序中或把地圖直接輸出到Adobe PhotoShop中。使用來自Seagate Crystal Reports的內置報表書寫器可提供可視化分析的其它支持。
◆ 對於希望給單個用戶或整個部門提供強大的數據可視化和分析功能的機構來說,MapInfo Professional是最理想的地圖化解決方案。 ◆ 通用翻譯器-允許MapInfo Professional和其它地圖化環境間雙向轉換數據,包括AutoCAD、ESRI和Intergraph/Bentley。可以轉換的文件格式有DOG、DGN、Shape和EOO。
◆ 實時ODBC或數據源的OCI訪問-可直接訪問和更新數據源而不需要下載大文件。而對於本地存儲的數據類型可提供直接讀/寫功能,如dBASE、Microsoft Access、Microsoft Excel、Lotus1-2-3和ASCII。也提供對於遠程資料庫的實時訪問,如Oracle8i、IBM DB2、Informix、SQL Server及其它支持ODBC的數據。2 Z7 d* X+ y1 O
◆ 復雜空間對象的伺服器端存儲和管理-適用於Oracle8i、IBM DB2 Extender和Informix Universal Server。
◆ 內置沖突管理-當多個用戶向伺服器寫入數據時幫助協調數據之間的沖突。
◆ 與MapInfo Professional軟體同時提供了一系列全球范圍內的數據集,包括:演示圖片、商業統計、地圖點和邊界,如歐洲、大洋州、中國、日本等的州和省、郵政編碼、縣、主要高速公路和城市、同時也提供滿足每一種商業地圖化需求的全方位的附加數據產品。
;物超所值;
◆ MapInfo Professional可嵌入已存在的應用系統內或完整地集成到商業系統中,從而創建出用戶定製的解決方案。目前還沒有其它的地圖化軟體可為開發者提供這樣的靈活性。 ◆ 集成的地圖化-OLE Automation技術使開發者能夠將MapInfo Professional集成到普通編程語言開發的應用系統中,如VisualBasic、PowerBuilder和C++。 ◆ MapInfo MapBasic-一種強健的地圖化編程語言(單獨銷售),可創建特定應用的用戶界面,添加菜單和選項,增強特性和功能,實現過程的自動調用和把MapInfo集成到其它應用中。
◆ 動態圖層- MapBasic編程人員使用動態圖層功能,可以幾乎同時對數據進行實時顯示,例如,實時顯示由GPS介面接收的數據。
◆ 直接從GPS設備獲取坐標信息並動態地在地圖上顯示其位置。
運行平台
◆ 可運行於Microsoft Windows 2000、98、95和Windows NT4.0版
其它標准特性
◆ 步步深入的對話框結構、增強的繪圖工具以及自動/手動添加地圖標注。
◆ 對象的緩沖區分析和先進的地理編碼功能。.
◆ 地理選擇、搜索和查找。
◆ 有關表達式地理擴展的完全SQL查詢能力。
◆ 將紙張地圖數字化用以創建矢量地圖。
◆ 可將地圖拖放到其它應用程序中。
◆ 創建用戶定製解決方案或將地圖化功能集成到其它應用中。#
◆ 象過去的版本一樣,MapInfo Professional 7.0支持Windows 95、98、NT 4.0,並且獲得了微軟第三方測試機構的認證使用Windows 2000 兼容標志,以及包括Windows XP Professional和 Windows XP家庭操作系統的Windows XP標志
◆ 在MapInfo Professional 7.0 中加強了對Oracle Spatial, 9i和 9i Locator最新版本的數據存貯的支持, 而且繼續支持8.1.6 和8.1.7。
◆ MapInfo Professional 7.0支持Microsoft Access 2000 以及SQL Server versions 7.0 和2000。MapInfo Professional 7.0 同樣通過鏈接表和動態存取的功能支持MapInfo SpatialWare 4.6 支持的所有平台包括MS SQL Server versions 7 和2000 以及 ◆ 利用簡單幾個步驟,便可以開啟遠程資料庫,並儲存於個人計算機上。 ) b ◆ 可直接開啟shapfiles。 8 g1 M8 }* _$ v
◆ 支持更多的網格影像:ASRP、ADRG、CADRG、ECW …等格式。
◆ 新增Import檔案格式:
新增目標處理&
◆ MapInfo Professional 7.0增加了更為有利的對象處理和編輯功能。它為客戶提供了更強的數據創建,操作和分析的選項。對象旋轉功能為旋轉目標地圖提供了一個更為簡單而有效的用戶界面。線,多線,多邊形, 矩形,圓周和橢圓都可以被旋轉。通過線與多線分割是一個新增的對象處理功能。通過公路或自定義線,可以輕松的創建自定義地理布局。這項功能也支持全數據集。新增的創建Voronoi多邊形的選項提供了一種新的數據表示和分析的可能性。通過簡單的用戶界面我們就可以為點數據創建專署范圍和貿易區域。這種功能的用處是十分廣泛的。例如:尋找零售總經銷區域,建立城鎮覆蓋蜂窩模型,甚至用以合理的方法運用密集的點數據工作。
增強的光柵圖像的支持
◆ MapInfo Professional 7.0支持如MrSid, ECW, JPEG 2000 ADRG等多種光柵格式,同時也支持ADRG, CADRG,CIB, ASRP 和 NITF這些官方的光柵格式。最近MapInfo又提出了ImagePro,一種可以看到整個美國的高質量空中影像。這種圖像是MrSid格式解析度為3m 到2ft。MapInfo Professional可以直接讀取它
4 {& l0 L4 E% D$ u& X升級的報告引擎Crystal Reports 8.x, ]
◆ 最新升級的報告引擎具有有效而且友好的用戶界面,可以創建復雜的報告。其中一些最新值得關注的功能是:back-end Microsoft Access引擎(MDB)能夠嵌入MapInfo地圖,加入表格,有簡易的模塊及導用模式來實現報告的版面編排。多種輸出選項如PDF, XML, HTML 和 Excel格式
㈣ 機器人資料
機器人概述篇
實用上,機器人()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機器人可接受人類指揮,也可以執行預先編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據以人工智慧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機器人執行的是取代或是協助人類工作的工作,例如製造業、建築業,或是危險的工作。
機器人可以是高級整合控制論、機械電子、計算機、材料和仿生學的產物。目前在工業、醫學甚至軍事等領域中均有重要用途。
歐美國家認為:機器人應該是由計算機控制的通過編排程序具有可以變更的多功能的自動機械,但是日本不同意這種說法。日本人認為「機器人就是任何高級的自動機械」,這就把那種尚需一個人操縱的機械手包括進去了。因此,很多日本人概念中的機器人,並不是歐美人所定義的。
現在,國際上對機器人的概念已經逐漸趨近一致。一般說來,人們都可以接受這種說法,即機器人是靠自身動力和控制能力來實現各種功能的一種機器。聯合國標准化組織採納了美國機器人協會給機器人下的定義:「一種可編程和多功能的,用來搬運材料、零件、工具的操作機;或是為了執行不同的任務而具有可改變和可編程動作的專門系統。」
機器人能力的評價標准包括:智能,指感覺和感知,包括記憶、運算、比較、鑒別、判斷、決策、學習和邏輯推理等;機能,指變通性、通用性或空間佔有性等;物理能,指力、速度、連續運行能力、可靠性、聯用性、壽命等。因此,可以說機器人是具有生物功能的空間三維坐標機器。
機器人發展史
1920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說《羅薩姆的機器人萬能公司》中,根據Robota(捷克文,原意為「勞役、苦工」)和Robotnik(波蘭文,原意為「工人」),創造出「機器人」這個詞。
1939年 美國紐約世博會上展出了西屋電氣公司製造的家用機器人Elektro。它由電纜控制,可以行走,會說77個字,甚至可以抽煙,不過離真正幹家務活還差得遠。但它讓人們對家用機器人的憧憬變得更加具體。
1942年 美國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機器人三定律」。雖然這只是科幻小說里的創造,但後來成為學術界默認的研發原則。
1948年 諾伯特·維納出版《控制論》,闡述了機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機能與人的神經、感覺機能的共同規律,率先提出以計算機為核心的自動化工廠。
1954年 美國人喬治·德沃爾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編程的機器人,並注冊了專利。這種機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從事不同的工作,因此具有通用性和靈活性。
1956年 在達特茅斯會議上,馬文·明斯基提出了他對智能機器的看法:智能機器「能夠創建周圍環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問題,能夠從抽象模型中尋找解決方法」。這個定義影響到以後30年智能機器人的研究方向。
1959年 德沃爾與美國發明家約瑟夫·英格伯格聯手製造出第一台工業機器人。隨後,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製造工廠——Unimation公司。由於英格伯格對工業機器人的研發和宣傳,他也被稱為「工業機器人之父」。
1962年 美國AMF公司生產出「VERSTRAN」(意思是萬能搬運),與Unimation公司生產的Unimate一樣成為真正商業化的工業機器人,並出口到世界各國,掀起了全世界對機器人和機器人研究的熱潮。
1962年-1963年感測器的應用提高了機器人的可操作性。人們試著在機器人上安裝各種各樣的感測器,包括1961年恩斯特採用的觸覺感測器,托莫維奇和博尼1962年在世界上最早的「靈巧手」上用到了壓力感測器,而麥卡錫1963年則開始在機器人中加入視覺感測系統,並在1965年,幫助MIT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帶有視覺感測器,能識別並定位積木的機器人系統。
1965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研製出Beast機器人。Beast已經能通過聲納系統、光電管等裝置,根據環境校正自己的位置。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等陸續成立了機器人實驗室。美國興起研究第二代帶感測器、「有感覺」的機器人,並向人工智慧進發。
1968年 美國斯坦福研究所公布他們研發成功的機器人Shakey。它帶有視覺感測器,能根據人的指令發現並抓取積木,不過控制它的計算機有一個房間那麼大。Shakey可以算是世界第一台智能機器人,拉開了第三代機器人研發的序幕。
1969年 日本早稻田大學加藤一郎實驗室研發出第一台以雙腳走路的機器人。加藤一郎長期致力於研究仿人機器人,被譽為「仿人機器人之父」。日本專家一向以研發仿人機器人和娛樂機器人的技術見長,後來更進一步,催生出本田公司的ASIMO和索尼公司的QRIO。
1973年 世界上第一次機器人和小型計算機攜手合作,就誕生了美國Cincinnati Milacron公司的機器人T3。
1978年 美國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業機器人PUMA,這標志著工業機器人技術已經完全成熟。PUMA至今仍然工作在工廠第一線。
1984年 英格伯格再推機器人Helpmate,這種機器人能在醫院里為病人送飯、送葯、送郵件。同年,他還預言:「我要讓機器人擦地板,做飯,出去幫我洗車,檢查安全」。
1998年 丹麥樂高公司推出機器人(Mind-storms)套件,讓機器人製造變得跟搭積木一樣,相對簡單又能任意拼裝,使機器人開始走入個人世界。
1999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犬型機器人愛寶(AIBO),當即銷售一空,從此娛樂機器人成為目前機器人邁進普通家庭的途徑之一。
2002年 丹麥iRobot公司推出了吸塵器機器人Roomba,它能避開障礙,自動設計行進路線,還能在電量不足時,自動駛向充電座。Roomba是目前世界上銷量最大、最商業化的家用機器人。
2006年 6月,微軟公司推出Microsoft Robotics Studio,機器人模塊化、平台統一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比爾·蓋茨預言,家用機器人很快將席捲全球。
機器人分類篇
誕生於科幻小說之中一樣,人們對機器人充滿了幻想。也許正是由於機器人定義的模糊,才給了人們充分的想像和創造空間。
操作型機器人:能自動控制,可重復編程,多功能,有幾個自由度,可固定或運動,用於相關自動化系統中。
程式控制型機器人:按預先要求的順序及條件,依次控制機器人的機械動作。
示教再現型機器人:通過引導或其它方式,先教會機器人動作,輸入工作程序,機器人則自動重復進行作業。
數控型機器人:不必使機器人動作,通過數值、語言等對機器人進行示教,機器人根據示教後的信息進行作業。
感覺控制型機器人:利用感測器獲取的信息控制機器人的動作。
適應控制型機器人:機器人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控制其自身的行動。
學習控制型機器人:機器人能「體會」工作的經驗,具有一定的學習功能,並將所「學」的經驗用於工作中。
智能機器人:以人工智慧決定其行動的人。
我國的機器人專家從應用環境出發,將機器人分為兩大類,即工業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所謂工業機器人就是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機器人。而特種機器人則是除工業機器人之外的、用於非製造業並服務於人類的各種先進機器人,包括: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娛樂機器人、軍用機器人、農業機器人、機器人化機器等。在特種機器人中,有些分支發展很快,有獨立成體系的趨勢,如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軍用機器人、微操作機器人等。目前,國際上的機器人學者,從應用環境出發將機器人也分為兩類:製造環境下的工業機器人和非製造環境下的服務與仿人型機器人,這和我國的分類是一致的。
空中機器人又叫無人機,近年來在軍用機器人家族中,無人機是科研活動最活躍、技術進步最大、研究及采購經費投入最多、實戰經驗最豐富的領域。80多年來,世界無人機的發展基本上是以美國為主線向前推進的,無論從技術水平還是無人機的種類和數量來看,美國均居世界之首位。
機器人品種篇
「別動隊」無人機
縱觀無人機發展的歷史,可以說現代戰爭是推動無人機發展的動力。而無人機對現代戰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盡管出現並使用了無人機,但由於技術水平低下,無人機並未發揮重大作用。朝鮮戰爭中美國使用了無人偵察機和攻擊機,不過數量有限。在隨後的越南戰爭、中東戰爭中無人機已成為必不可少的武器系統。而在海灣戰爭、波黑戰爭及科索沃戰爭中無人機更成了主要的偵察機種。
法國「紅隼」無人機
越南戰爭期間美國空軍損失慘重,被擊落飛機2500架,飛行員死亡5000多名,美國國內輿論嘩然。為此美國空軍較多地使用了無人機。如「水牛獵手」無人機在北越上空執行任務2500多次,超低空拍攝照片,損傷率僅4%。AQM-34Q型147火蜂無人機飛行500多次,進行電子竊聽、電台干擾、拋撒金屬箔條及為有人飛機開辟通道等。
高空無人偵察機
在1982年的貝卡谷地之戰中,以色列軍隊通過空中偵察發現。敘利亞在貝卡谷地集中了大量部隊。6月9日,以軍出動美製E-2C「鷹眼」預警飛機對敘軍進行監視,同時每天出動「偵察兵」及「猛犬」等無人機70多架次,對敘軍的防空陣地、機場進行反復偵察,並將拍攝的圖像傳送給預警飛機和地面指揮部。這樣,以軍准確地查明了敘軍雷達的位置,接著發射「狼」式反雷達導彈,摧毀了敘軍不少的雷達、導彈及自行高炮,迫使敘軍的雷達不敢開機,為以軍有人飛機攻擊目標創造了條件。
鬼怪式無人機
1991年爆發了海灣戰爭,美軍首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要在茫茫的沙海中找到伊拉克隱藏的飛毛腿導彈發射器。如果用有人偵察機,就必須在大漠上空往返飛行,長時間暴露於伊拉克軍隊的高射火力之下,極其危險。為此,無人機成了美軍空中偵察的主力。在整個海灣戰爭期間,「先鋒」無人機是美軍使用最多的無人機種,美軍在海灣地區共部署了6個先鋒無人機連,總共出動了522架次,飛行時間達1640小時。那時,不論白天還是黑夜,每天總有一架先鋒無人機在海灣上空飛行。
為了摧毀伊軍在沿海修築的堅固的防禦工事,2月4日密蘇里號戰艦乘夜駛至近海區,先鋒號無人機由它的甲板上起飛,用紅外偵察儀拍攝了地面目標的圖像並傳送給指揮中心。幾分鍾後,戰艦上的406毫米的艦炮開始轟擊目標,同時無人機不斷地為艦炮進行校射。之後威斯康星號戰艦接替了密蘇里號,如此連續炮轟了三天,使伊軍的炮兵陣地、雷達網、指揮通信樞紐遭到徹底破壞。在海灣戰爭期間,僅從兩艘戰列艦上起飛的先鋒無人機就有151架次,飛行了530多個小時,完成了目標搜索、戰場警戒、海上攔截及海軍炮火支援等任務。
發射Brevel無人機
在海灣戰爭中,先鋒無人機成了美國陸軍部隊的開路先鋒。它為陸軍第7軍進行空中偵察,拍攝了大量的伊軍坦克、指揮中心、及導彈發射陣地的圖像,並傳送給直升機部隊,接著美軍就出動「阿帕奇」攻擊型直升機對目標進行攻擊,必要時還可呼喚炮兵部隊進行火力支援。先鋒機的生存能力很強,在319架次的飛行中,僅有一架被擊中,有4~5架由於電磁干擾而失事。
除美軍外,英、法、加拿大也都出動了無人機。如法國的「幼鹿」師裝備有一個「馬爾特」無人機排。當法軍深入伊境內作戰時,首先派無人機偵察敵情,根據偵察到的情況,法軍躲過了伊軍的坦克及炮兵陣地。
1995年波黑戰爭中,因部隊急需,「捕食者」無人機很快就被運往前線。在北約空襲塞族部隊的補給線、彈葯庫、指揮中心時,「捕食者」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首先進行偵察,發現目標後引導有人飛機進行攻擊,然後再進行戰果評估。它還為聯合國維和部隊提供波黑境內主要公路上軍車移動的情況,以判斷各方是否遵守了和平協議。美軍因而把「捕食者」稱作「戰場上的低空衛星」。其實衛星只能提供戰場上的瞬間圖像,而無人機可以在戰場上空長時間盤旋逗留,因而能夠提供戰場的連續實時圖像,無人機還比使用衛星便宜得多。
1999年3月24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打著「維護人權」的幌子對南聯盟開始了狂轟濫炸,爆發了震驚世界的「科索沃戰爭」。在持續78天的轟炸過程中,北約共出動飛機3.2萬架次,投入艦艇40多艘,扔下炸彈1.3萬噸,造成了二戰以來歐洲空前的浩劫。
南聯盟多山、多森林的地形以及多陰雨天的氣候條件,大大影響了北約偵察衛星及高空偵察機的偵察效果,塞軍的防空火力又很猛,有人偵察機不敢低飛,致使北約空軍無法識別及攻擊雲層下面的目標。為了減少人員的傷亡,北約大量使用了無人機。科索沃戰爭是世界局部戰爭中使用無人機數量最多、無人機發揮作用最大的戰爭。無人機盡管飛得較慢,飛行高度較低,但它體積小,雷達及紅外特徵較小,隱蔽性好,不易被擊中,適於進行中低空偵察,可以看清衛星及有人偵察機看不清的目標。
在科索沃戰爭中,美國、德國、法國及英國總共出動了6種不同類型的無人機約200多架,它們有:美國空軍的「捕食者」(Predator)、陸軍的「獵人」(Hunter)及海軍的「先鋒」(Pioneer);德國的CL-289;法國的「紅隼」(Crecerelles)、 「獵人」,以及英國的「不死鳥」(Phoenix)等無人機。
無人機在科索沃戰爭中主要完成了以下一些任務:中低空偵察及戰場監視,電子干擾,戰果評估,目標定位,氣象資料搜集,散發傳單以及營救飛行員等。
科索沃戰爭不僅大大提高了無人機在戰爭中的地位,而且引起了各國政府對無人機的重視。美國參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要求,10年內軍方應准備足夠數量的無人系統,使低空攻擊機中有三分之一是無人機;15年內,地面戰車中應有三分之一是無人系統。這並不是要用無人系統代替飛行員及有人飛機,而是用它們補充有人飛機的能力,以便在高風險的任務中盡量少用飛行員。無人機的發展必將推動現代戰爭理論和無人戰爭體系的發展。
機器警察
所謂地面軍用機器人是指在地面上使用的機器人系統,它們不僅在和平時期可以幫助民警排除炸彈、完成要地保安任務,在戰時還可以代替士兵執行掃雷、偵察和攻擊等各種任務,今天美、英、德、法、日等國均已研製出多種型號的地面軍用機器人。
英國的「手推車」機器人
在西方國家中,恐怖活動始終是個令當局頭疼的問題。英國由於民族矛盾,飽受爆炸物的威脅,因而早在60年代就研製成功排爆機器人。英國研製的履帶式「手推車」及「超級手推車」排爆機器人,已向50多個國家的軍警機構售出了800台以上。最近英國又將手推車機器人加以優化,研製出土撥鼠及野牛兩種遙控電動排爆機器人,英國皇家工程兵在波黑及科索沃都用它們探測及處理爆炸物。土撥鼠重35公斤,在桅桿上裝有兩台攝像機。野牛重210公斤,可攜帶100公斤負載。兩者均採用無線電控制系統,遙控距離約1公里。
「土撥鼠」和「野牛」排爆機器人
除了恐怖分子安放的炸彈外,在世界上許多戰亂國家中,到處都散布著未爆炸的各種彈葯。例如,海灣戰爭後的科威特,就像一座隨時可能爆炸的彈葯庫。在伊科邊境一萬多平方公里的地區內,有16個國家製造的25萬顆地雷,85萬發炮彈,以及多國部隊投下的布雷彈及子母彈的2500萬顆子彈,其中至少有20%沒有爆炸。而且直到現在,在許多國家中甚至還殘留有一次大戰和二次大戰中未爆炸的炸彈和地雷。因此,爆炸物處理機器人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排除爆炸物機器人有輪式的及履帶式的,它們一般體積不大,轉向靈活,便於在狹窄的地方工作,操作人員可以在幾百米到幾公里以外通過無線電或光纜控制其活動。機器人車上一般裝有多台彩色CCD攝像機用來對爆炸物進行觀察;一個多自由度機械手,用它的手爪或夾鉗可將爆炸物的引信或雷管擰下來,並把爆炸物運走;車上還裝有獵槍,利用激光指示器瞄準後,它可把爆炸物的定時裝置及引爆裝置擊毀;有的機器人還裝有高壓水槍,可以切割爆炸物。
德國的排爆機器人
在法國,空軍、陸軍和警察署都購買了Cybernetics公司研製的TRS200中型排爆機器人。DM公司研製的RM35機器人也被巴黎機場管理局選中。德國駐波黑的維和部隊則裝備了Telerob公司的MV4系列機器人。我國沈陽自動化所研製的PXJ-2機器人也加入了公安部隊的行列。
美國Remotec公司的Andros系列機器人受到各國軍警部門的歡迎,白宮及國會大廈的警察局都購買了這種機器人。在南非總統選舉之前,警方購買了四台AndrosVIA型機器人,它們在選舉過程中總共執行了100多次任務。 Andros機器人可用於小型隨機爆炸物的處理,它是美國空軍客機及客車上使用的唯一的機器人。海灣戰爭後,美國海軍也曾用這種機器人在沙烏地阿拉伯和科威特的空軍基地清理地雷及未爆炸的彈葯。美國空軍還派出5台Andros機器人前往科索沃,用於爆炸物及子炮彈的清理。空軍每個現役排爆小隊及航空救援中心都裝備有一台Andros VI。
我國研製的排爆機器人
排爆機器人不僅可以排除炸彈,利用它的偵察感測器還可監視犯罪分子的活動。監視人員可以在遠處對犯罪分子晝夜進行觀察,監聽他們的談話,不必暴露自己就可對情況了如指掌。
1993年初,在美國發生了韋科庄園教案,為了弄清教徒們的活動,聯邦調查局使用了兩種機器人。一種是Remotec公司的AndrosVA型和Andros MarkVIA型機器人,另一種是RST公司研製的STV機器人。STV是一輛6輪遙控車,採用無線電及光纜通信。車上有一個可升高到4.5米的支架 ,上面裝有彩色立體攝像機、晝用瞄準具、微光夜視瞄具、雙耳音頻探測器、化學探測器、衛星定位系統、目標跟蹤用的前視紅外感測器等。該車僅需一名操作人員,遙控距離達10公里。在這次行動中共出動了3台STV,操作人員遙控機器人行駛到距庄園548米的地方停下來,升起車上的支架,利用攝像機和紅外探測器向窗內窺探,聯邦調查局的官員們圍著熒光屏觀察感測器發回的圖像,可以把屋裡的活動看得一清二楚。
機器人指揮
其實並不是人們不想給機器人一個完整的定義,自機器人誕生之日起人們就不斷地嘗試著說明到底什麼是機器人。但隨著機器人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機器人所涵蓋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機器人的定義也不斷充實和創新。
禮儀機器人
該定義強調了機器人應當仿人的含義,即它靠手進行作業,靠腳實現移動,由腦來完成統一指揮的作用。非接觸感測器和接觸感測器相當於人的五官,使機器人能夠識別外界環境,而平衡覺和固有覺則是機器人感知本身狀態所不可缺少的感測器。這里描述的不是工業機器人而是自主機器人。
機器人的定義是多種多樣的,其原因是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動物一般具有上述這些要素,所以在把機器人理解為仿人機器的同時,也可以廣義地把機器人理解為仿動物的機器。
1988年法國的埃斯皮奧將機器人定義為:「機器人學是指設計能根據感測器信息實現預先規劃好的作業系統,並以此系統的使用方法作為研究對象」。
1987年國際標准化組織對工業機器人進行了定義:「工業機器人是一種具有自動控制的操作和移動功能,能完成各種作業的可編程操作機。」
我國科學家對機器人的定義是:「機器人是一種自動化的機器,所不同的是這種機器具備一些與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規劃能力、動作能力和協同能力,是一種具有高度靈活性的自動化機器」。在研究和開發未知及不確定環境下作業的機器人的過程中,人們逐步認識到機器人技術的本質是感知、決策、行動和交互技術的結合。隨著人們對機器人技術智能化本質認識的加深,機器人技術開始源源不斷地向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滲透。結合這些領域的應用特點,人們發展了各式各樣的具有感知、決策、行動和交互能力的特種機器人和各種智能機器,如移動機器人、微機器人、水下機器人、醫療機器人、軍用機器人、空中空間機器人、娛樂機器人等。對不同任務和特殊環境的適應性,也是機器人與一般自動化裝備的重要區別。這些機器人從外觀上已遠遠脫離了最初仿人型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所具有的形狀,更加符合各種不同應用領域的特殊要求,其功能和智能程度也大大增強,從而為機器人技術開辟出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國工程院院長宋健指出:「機器人學的進步和應用是20世紀自動控制最有說服力的成就,是當代最高意義上的自動化」。機器人技術綜合了多學科的發展成果,代表了高技術的發展前沿,它在人類生活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正引起國際上重新認識機器人技術的作用和影響。
我國的機器人專家從應用環境出發,將機器人分為兩大類,即工業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所謂工業機器人就是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機器人。而特種機器人則是除工業機器人之外的、用於非製造業並服務於人類的各種先進機器人,包括: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娛樂機器人、軍用機器人、農業機器人、機器人化機器等。在特種機器人中,有些分支發展很快,有獨立成體系的趨勢,如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軍用機器人、微操作機器人等。目前,國際上的機器人學者,從應用環境出發將機器人也分為兩類:製造環境下的工業機器人和非製造環境下的服務與仿人型機器人,這和我國的分類是一致的。
樂高RCX機器人
RCX是是一塊可編程積木,即課堂機器人(機器人指令系統)的大腦。它是整個用樂高積木、馬達、感測器等組建搭建的機器人系統的中樞,就像大腦一樣控制、指揮機器人的行為。使用ROBOLAB軟體,人們可以創造、搭建、編程真正的機器人,讓它運動、做運動、甚至自己去「想」。
RCX不僅可以通過紅外發射儀與計算機通信,還可以通過紅外收發與其它RCX通信,通過互聯網通信,配合豐富多彩的樂高積木和樂高感測器或第三方的儀器設備,適合高校組建創新實驗室或機器人課程,讓學生們動手創造各種大型機電一體化系統,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和構思化為具體的模型。計算機高手們則試圖用各種官方或非官門的語言控制RCX,如 C、VB、NQC、Java、LegOS、pbForth等。
作為控制模塊和微型電腦,RCX可用於機器人系統模型的輸入和輸出控制。使用ROBOLAB軟體在PC機或蘋果機上編寫程序,通過連接在計算機串口上的紅外線發射儀將程序下載到RCX,RCX即可脫離計算機,獨立執行程序,控制一系列輸入和輸出,來響應周圍環境並做出正確的動作。
基於計算機的數據採集。RCX不僅是機器人的大腦,還可作為一個微型攜帶型計算機連接各種工業感測器,可以採集、儲存數據,可以實時上傳數據至計算機,人們可以在計算機上進行數據採集、分析和顯示。
樂高公司提供了多種微型電器如紅外發射器,觸碰感測器,馬達,光電感測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