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廣數980tb3i鑽孔怎麼編程
廣數980tb3i鑽孔編程可以通過編寫G代碼程序來實現。以下是一個簡單的編程步驟和示例:
設定工件坐標系和加工模式:
選擇刀具和開啟主軸:
刀具移動和鑽孔操作:
結束操作:
注意:以上只是一個簡單的程序示例,實際編程時需要考慮鑽孔機的機型和性能、工件的材料和形狀,以及具體的加工任務和參數等因素。編寫G代碼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建議在實際操作前進行充分的模擬和測試。
② 廣州數控928,G74循環怎麼編程
這是端面打孔切槽循環,格式g74 x** z** i** k** e**
③ g83深度鑽孔循環方式
G83深孔循環的兩種方式
1、G83 X_ Y_ Z_ R_ Q_ F_,如下圖所示:
注釋:
每次切削的深度分別用I,J,K來表示:
在孔的頂部工況良好時,我們可以設置更大的I值,來提高加工效率;在加工孔的中部工況一般時,我們採用逐步減少的J值的方式來保證安全性和效率;在加工孔底部工況惡劣時,我們通過設置K值來保證加工的安全性。
G83的好處
使用G83是個最安全的選擇
深孔加工會因為鑽頭的切削刃無法及時的冷卻,潤滑而過快的磨損,孔內的切屑也會因為深度的關系難以及時排出,如果排屑槽內的切屑阻擋了冷卻液,不僅會大大降低刀具的壽命,切屑還會因為二次切削而使得加工孔的內壁更粗糙,從而進一步造成惡性循環。
如果每鑽削一小段距離-Q就讓刀具抬升到參考高度-R,在靠近孔底加工時可能比較適用,但是在加工孔的前半部分時就會因此而花費大量的時間,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
④ 廣州數控車床980tdb,深孔編程怎麼用
軸向切槽多重循環 G74
代碼格式:G74 R(e);
G74 X(U) Z(W)P(i) Q(k) R(d) F ;
代碼意義:徑向(X 軸)進刀循環復合軸向斷續切削循環:從起點軸向(Z 軸)進給、回退、再進給,直至切削到與切削終點 Z 軸坐標相同的位置,然後徑向退刀、軸向回退至與起點 Z 軸坐標相 同的位置,完成一次軸向切削循環;徑向再次進刀後,進行下一次軸向切削循環;切削到切 削終點後,返回起點(G74 的起點和終點相同),軸向切槽復合循環完成。G74 的徑向進刀和 軸向進刀方向由切削終點 X(U)、Z(W)與起點的相對位置決定 ,此代碼用於在工件端面加 工環形槽或中心深孔,軸向斷續切削起到斷屑、及時排屑的作用。
相關定義:
軸向切削循環起點:每次軸向切削循環開始軸向進刀的位置,表示為A n(n=1,2,3),A n的Z軸坐 標與起點A相同,A n與A n-1的X軸坐標的差值為i。第一次軸向切削循環起點A 1與起點A為同 一點,最後一次軸向切削循環起點(表示為A f)的X軸坐標與切削終點相同。
軸向進刀終點:每次軸向切削循環軸向進刀的終點位置,表示為B n(n=1,2,3),B n的Z軸坐標與 切削終點相同,B n的X軸坐標與A n相同,最後一次軸向進刀終點(表示為B f)與切削終點為同 一點; 徑向退刀終點:每次軸向切削循環到達軸向進刀終點後,徑向退刀(退刀量為d)的終點位置, 表示為C n(n=1,2,3),C n的Z軸坐標與切削終點相同,C n與A n X軸坐標的差值為d;
軸向切削循環終點:從徑向退刀終點軸向退刀的終點位置,表示為D n(n=1,2,3),D n的Z軸坐標 與起點相同,D n 的X軸坐標與C n相同(與A n X軸坐標的差值為d);
切削終點:X(U) Z(W) 指定的位置,最後一次軸向進刀終點B f。
R(e):每次軸向(Z軸)進刀後的軸向退刀量,取值范圍 0~99.999(單位:mm),無符號。
R(e)執行後代碼值保持有效,並把數據參數NO.056 的值修改為e×1000(單位:0.001 mm)。
未輸入R(e)時,以數據參數NO.056 的值作為軸向退刀量。
X:切削終點B f的X軸絕對坐標值(單位:mm)。
U:切削終點B f與起點A 的X軸絕對坐標的差值(單位:mm)。
Z:切削終點B f的Z軸的絕對坐標值(單位:mm)。
W:切削終點B f與起點A的Z軸絕對坐標的差值(單位:mm)。
P(i) :單次軸向切削循環的徑向(X軸)切削量,取值范圍 0<i 9999999(單位:
0.001mm,直徑值),無符號。
Q(k):軸向(Z軸)切削時,Z軸斷續進刀的進刀量,取值范圍 0<k 9999999(單位:
0.001mm),無符號。
R(d):切削至軸向切削終點後,徑向(X軸)的退刀量, 取值范圍 0~99.999(單位:mm,
直徑值),無符號,省略R(d)時,系統默認軸向切削終點後,徑向(X軸)的
退刀量為 0。
省略X(U)和P(i)代碼字時,默認往正方向退刀。
代碼執行過程:如圖 3-29。
① 從軸向切削循環起點A n軸向(Z軸)切削進給△k,切削終點Z軸坐標小於起點Z軸坐標時,向
Z軸負向進給,反之則向Z軸正向進給;
② 軸向(Z 軸)快速移動退刀 e,退刀方向與①進給方向相反;
③ 如果Z軸再次切削進給(k+e),進給終點仍在軸向切削循環起點A n與軸向進刀終點B n之間,Z軸再次切削進給(k+e),然後執行②;如果Z軸再次切削進給(k+e)後,進給終點到達B n點
或不在A n與B n之間,Z軸切削進給至B n點,然後執行 ○4 ;
④ 徑向(X軸)快速移動退刀△d(半徑值)至C n點,B f點(切削終點)的X軸坐標小於A點(起
點)X軸坐標時,向X軸正向退刀,反之則向X軸負向退刀。;
⑤ 軸向(Z 軸)快速移動退刀至 Dn 點,第 n 次軸向切削循環結束。如果當前不是最後一次軸
向切削循環,執行⑥;如果當前是最後一次軸向切削循環,執行⑦;
⑥ 徑向(X軸)快速移動進刀,進刀方向與④退刀方向相反。如果X軸進刀(△d+△i)(半徑值)
後,進刀終點仍在A點與A f點(最後一次軸向切削循環起點)之間,X軸快速移動進刀(△d+
△i)(半徑值),即:DnA n+1,然後執行①(開始下一次軸向切削循環);如果X軸 進刀(△
d+△i) (半徑值)後,進刀終點到達A f點或不在Dn與A f點之間,X軸快速移動至A f點,然後
執行①,開始最後一次軸向切削循環;
⑦ X 軸快速移動返回到起點 A,G74 代碼執行結束。
圖3-30
程序(假設切槽刀寬度為4mm):
O0007;
G0 X32 Z5 M3 S500;
G74 R0.5 ;
(啟動主軸,定位到加工起點,X方向加上刀具寬度)
(加工循環)
G74 X20 Z-20 P3000 Q5000 F50; (Z軸每次進刀5mm,退刀0.5mm,進給到終點(Z-20)後,快
速返回到起點(Z5),X軸進刀3mm,循環以上步驟繼續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