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學習dbn深度置信網路建立預測模型
深度置信網路(Deep Belief Network)
DBNs是一個概率生成模型,與傳統的判別模型的神經網路相對,生成模型是建立一個觀察數據和標簽之間的聯合分布,對P(Observation|Label)和 P(Label|Observation)都做了評估,而判別模型僅僅而已評估了後者,也就是P(Label|Observation)。
DBNs由多個限制玻爾茲曼機(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s)層組成,一個典型的神經網路類型如圖所示。這些網路被「限制」為一個可視層和一個隱層,層間存在連接,但層內的單元間不存在連接。隱層單元被訓練去捕捉在可視層表現出來的高階數據的相關性。
DBNs的靈活性使得它的拓展比較容易。一個拓展就是卷積DBNs(Convolutional Deep Belief Networks(CDBNs))。DBNs並沒有考慮到圖像的2維結構信息,因為輸入是簡單的從一個圖像矩陣一維向量化的。而CDBNs就是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它利用鄰域像素的空域關系,通過一個稱為卷積RBMs的模型區達到生成模型的變換不變性,而且可以容易得變換到高維圖像。DBNs並沒有明確地處理對觀察變數的時間聯系的學習上,雖然目前已經有這方面的研究,例如堆疊時間RBMs,以此為推廣,有序列學習的bbed temporalconvolutionmachines,這種序列學習的應用,給語音信號處理問題帶來了一個讓人激動的未來研究方向。
目前,和DBNs有關的研究包括堆疊自動編碼器,它是通過用堆疊自動編碼器來替換傳統DBNs裡面的RBMs。這就使得可以通過同樣的規則來訓練產生深度多層神經網路架構,但它缺少層的參數化的嚴格要求。與DBNs不同,自動編碼器使用判別模型,這樣這個結構就很難采樣輸入采樣空間,這就使得網路更難捕捉它的內部表達。但是,降噪自動編碼器卻能很好的避免這個問題,並且比傳統的DBNs更優。它通過在訓練過程添加隨機的污染並堆疊產生場泛化性能。訓練單一的降噪自動編碼器的過程和RBMs訓練生成模型的過程一樣。
㈡ 深度置信網路(dbn)是不是適合小規模樣本集
深度信念網路(DBN)是一種神經網路,既可應用於非監督學習,也可作為監督學習的分類器。DBN主要由若干層神經元構成,層間通過受限玻爾茲曼機(RBM)連接,形成多層結構。
受限玻爾茲曼機是一種神經感知器,由顯層和隱層構成,兩層間為雙向全連接。RBM通過限制條件將完全圖轉化為二分圖,以此簡化模型。RBM具有降維、學習特徵和構建深度信念網路等應用潛力。
深度信念網路通過將多個RBM串聯起來構成,上一層RBM的隱層成為下一層的顯層,上一層的輸出作為下一層的輸入。訓練時需先充分訓練上一層RBM,再訓練當前層,直至最後一層。
DBN常作為無監督學習框架使用,在語音識別領域表現優異。若將DBN改為監督學習,可採用多種方式,如在RBM中添加表示類別的神經元,或在最後一層添加softmax分類器。此外,可將DBN訓練的權重作為預訓練,後續通過BP演算法進行微調。前向演算法即為DBN演算法,後向更新則為BP演算法,可選擇標准BP演算法或自定義演算法。
㈢ 神經網路、深度學習、機器學習是什麼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深度學習是由深層神經網路+機器學習造出來的詞。深度最早出現在deep belief network(深度(層)置信網路)。其出現使得沉寂多年的神經網路又煥發了青春。GPU使得深層網路隨機初始化訓練成為可能。resnet的出現打破了層次限制的魔咒,使得訓練更深層次的神經網路成為可能。
深度學習是神經網路的唯一發展和延續。在現在的語言環境下,深度學習泛指神經網路,神經網路泛指深度學習。
在當前的語境下沒有區別。
定義
生物神經網路主要是指人腦的神經網路,它是人工神經網路的技術原型。人腦是人類思維的物質基礎,思維的功能定位在大腦皮層,後者含有大約10^11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又通過神經突觸與大約103個其它神經元相連,形成一個高度復雜高度靈活的動態網路。
作為一門學科,生物神經網路主要研究人腦神經網路的結構、功能及其工作機制,意在探索人腦思維和智能活動的規律。
人工神經網路是生物神經網路在某種簡化意義下的技術復現,作為一門學科,它的主要任務是根據生物神經網路的原理和實際應用的需要建造實用的人工神經網路模型,設計相應的學習演算法,模擬人腦的某種智能活動,然後在技術上實現出來用以解決實際問題。
因此,生物神經網路主要研究智能的機理;人工神經網路主要研究智能機理的實現,兩者相輔相成。
㈣ 神經網路與深度學習(3)
神經網路與深度學習(3)一、常用數據集在神經網路與深度學習的研究中,常用的數據集對於訓練和驗證模型至關重要。以下是幾個重要的數據集及其特點:
MNIST
特點:手寫數字數據集,包含0-9共10個類別的數字,每個數字都是28×28像素的灰度圖像。數據集分為60,000個訓練樣本和10,000個測試樣本。
應用:常用於圖像分類的基準測試,是入門深度學習的經典數據集。
文件格式:訓練圖像存儲在train-images-idx3-ubyte.gz文件中,標簽存儲在train-labels-idx1-ubyte.gz文件中,測試集也有相應的圖像和標簽文件。
示例圖片:
AP計算:通過積分P-R曲線下面積得到,公式為AP = ∫P(R)dR,其中P(R)表示在召回率為R時的精確率。
mAP:多類別AP的平均值,常用於多目標檢測任務的評估,如MS COCO競賽。
目標檢測是計算機視覺中的一個重要任務,旨在在圖像中定位並分類多個物體。以下是關於目標檢測及YOLO演算法的詳細介紹:
目標檢測任務
定義:在圖像中識別出多個物體的位置(通過邊界框表示)和類別。
挑戰:物體尺寸、角度和位置多變,同時需要處理多個類別和重疊目標。
YOLO(You Only Look Once)
核心思想:將目標檢測任務視為回歸問題,通過單次前向傳播直接預測邊界框和類別概率。
優勢:由於避免了多次區域提議和計算,YOLO演算法速度較快,適合實時檢測。
損失函數:YOLO的損失函數包括定位損失(坐標誤差)、置信度損失(目標存在概率)和分類損失(類別概率),通過綜合這些損失來優化模型。
發展歷程
R-CNN系列:早期的目標檢測方法,如R-CNN、Fast R-CNN和Faster R-CNN,基於區域提議的方法,通過生成候選區域並進行分類來實現檢測。
YOLO改進:YOLO演算法通過網格劃分和錨框(Anchor)等技術的引入,不斷優化檢測精度和速度,如YOLOv2、YOLOv3等版本的改進。
綜上所述,神經網路與深度學習在圖像分類、目標檢測等任務中取得了顯著成果,常用數據集和評價指標為模型訓練和驗證提供了重要支持。YOLO演算法作為目標檢測領域的代表性方法,以其高效和實時的特點,在實際應用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㈤ 神經網路(深度學習)的幾個基礎概念
從廣義上說深度學習的網路結構也是多層神經網路的一種。傳統意義上的多層神經網路是專只有輸入層、屬隱藏層、輸出層。其中隱藏層的層數根據需要而定,沒有明確的理論推導來說明到底多少層合適。而深度學習中最著名的卷積神經網路CNN,在原來多層神經網路的基礎上,加入了特徵學習部分,這部分是模仿人腦對信號處理上的分級的。具體操作就是在原來的全連接的層前面加入了部分連接的卷積層與降維層,而且加入的是一個層級。輸入層 - 卷積層 -降維層 -卷積層 - 降維層 -- .... -- 隱藏層 -輸出層簡單來說,原來多層神經網路做的步驟是:特徵映射到值。特徵是人工挑選。深度學習做的步驟是 信號->特徵->值。 特徵是由網路自己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