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分布式数据库中间件—TDDL的使用介绍
在项目开发中,TDDL作为分布式数据库中间件,虽然初期接触时有所了解,但深入研究并不多。由于团队内部丰富的阿里内部中间件,每个都需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加上项目中数据库并未采用分布式,缺乏实际驱动,导致对TDDL的理解并不深入。面对同行关于TDDL分库分表原理的询问,我决定填补知识空白,整理关于TDDL的架构和原理,既为自己充实知识,也希望能帮助到有需求的同行。
首先,让我们回顾分布式数据库的发展历程。最初,应用数据单一,单库单表是常态。随着业务增长,读多写少的场景下,读写分离应运而生,通过主备库减轻读压力。然而,这引入了数据复制和数据源选择问题。随后,垂直分库和水平分表出现,以应对数据量爆炸和性能瓶颈,但同时也带来ACID属性破坏等问题。
TDDL则是为解决分布式数据库挑战而设计的,它解决了单库无法满足性能、系统容灾和运维管理的需求。从TDDL的发展史来看,它经历了多次迭代,不断优化和扩展功能,如支持跨库查询、提供server模式等。TDDL的核心在于其三层数据源结构,Matrix层负责分库分表的路由和SQL处理,Group层负责读写分离和主备切换,Atom层则负责数据库连接管理和物理操作。
执行流程中,TDDL首先解析SQL,根据规则确定分库分表,然后将查询转发到相应的Group执行,保证数据的读写分离和主备切换。Atom层负责底层数据库操作,并进行并发控制和结果合并,确保高可用性和性能优化。
对于全局唯一ID生成,TDDL采用基于数据库更新和内存分配的方案,保证高可用性和高性能,同时支持多机环境下的容灾。TDDL适用于高并发交易、海量数据存储、低成本数据库解决方案和在线数据扩容等场景,为业务的扩展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