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数据库简答题
表是实实在在得保存数据的实体,写入的数据都保存在表中,而视图 是不保存数据的,也没有数据.视图就是一条 语句,实际上视图从表中去数据.只是给我们的感觉好像直接从表中 取得一样. 表可以建立各种触发器,可以建立索引,可以建立主健,约束等. 但是视图不能建立这些对象(视图可以建立替代触发器) . 表和视图可以更新,但是视图的更新受到约束. 比如,group by 和表连接生成的视图不能更新表是实实在在得 保存数据的实体, 写入的数据都保存在表中, 而视图是不保存数据的, 也没有数据.
------------------
可以理解为视图的数据都是从表中取出来,视图就是你定下的一个框框而已,内容都是在表中。
E-R图为实体-联系图,
提供了表示实体型、属性和联系的方法,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
构成E-R图的基本要素是实体型、属性和联系,其表示方法为:
· 实体型:用矩形表示,矩形框内写明实体名;
· 属性:用椭圆形表示,并用无向边将其与相应的实体连接起来;多值属性由双线连接;主属性名称下加下划线;
· 联系:用菱形表示,菱形框内写明联系名,并用无向边分别与有关实体连接起来,同时在无向边旁标上联系的类型
规范化理论是数据库逻辑设计的指南和工具,具体变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在数据分析阶段,用数据依赖的概念分析和表示各项数据项之间的关系。
2,在设计概念结构阶段,用规范化理论消除初步ER图冗余的联系。
3,有ER图像数据模型转化阶段,用模式分解的概念和方法指导设计。
B. 数据库是干什么用的呢
数据库是以一定方复式储存在一起、制能与多个用户共享、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集合,可视为电子化的文件柜——存储电子文件的处所,用户可以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新增、查询、更新、删除等操作。
数据库是存放数据的仓库。它的存储空间很大,可以存放百万条、千万条、上亿条数据。但是数据库并不是随意地将数据进行存放,是有一定的规则的,否则查询的效率会很低。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着数据的互联网世界,充斥着大量的数据。即这个互联网世界就是数据世界。数据的来源有很多,比如出行记录、消费记录、浏览的网页、发送的消息等等。除了文本类型的数据,图像、音乐、声音都是数据。
(2)数据库恢复的基础是利用转储的冗余数据扩展阅读:
数据库发展现状
在数据库的发展历史上,数据库先后经历了层次数据库、网状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等各个阶段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在各个方面的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关系型数据库已经成为目前数据库产品中最重要的一员,80年代以来, 几乎所有的数据库厂商新出的数据库产品都支持关系型数据库,即使一些非关系数据库产品也几乎都有支持关系数据库的接口。
C. 数据库DBMS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主要由:数据定义、数据操作、数据库的运行管理、数据组织、存储与管理、数据库的保护、数据库的维护、通信。
主要功能:
1、数据定义:供用户定义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两级映像以及完整性约束和保密限制等约束。DDL主要用于建立、修改数据库的库结构。
2、数据操作:DBMS提供数据操作语言DML(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供用户实现对数据的追加、删除、更新、查询等操作。
3、数据库的运行管理:数据库的运行管理功能是DBMS的运行控制、管理功能,包括多用户环境下的并发控制、安全性检查和存取限制控制、完整性检查和执行、运行日志的组织管理、事务的管理和自动恢复,即保证事务的原子性。这些功能保证了数据库系统的正常运行。
4、数据组织、存储与管理:DBMS要分类组织、存储和管理各种数据,包括数据字典、用户数据、存取路径等,需确定以何种文件结构和存取方式在存储级上组织这些数据,如何实现数据之间的联系。
5、数据库的保护: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信息社会的战略资源,所以数据的保护至关重要。DBMS对数据库的保护通过4个方面来实现:数据库的恢复、数据库的并发控制、数据库的完整性控制、数据库安全性控制。
6、数据库的维护:这一部分包括数据库的数据载入、转换、转储、数据库的重组合重构以及性能监控等功能,这些功能分别由各个使用程序来完成。
7、通信:DBMS具有与操作系统的联机处理、分时系统及远程作业输入的相关接口,负责处理数据的传送。
选择数据库管理系统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1、 构造数据库的难易程度。
需要分析数据库管理系统有没有范式的要求,即是否必须按照系统所规定的数据模型分析现实世界,建立相应的模型;数据库管理语句是否符合国际标准,符合国际标准则便于系统的维护、开发、移植;有没有面向用户的易用的开发工具;所支持的数据库容量,数据库的容量特性决定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范围。
2、 程序开发的难易程度。
有无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CASE——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可以帮助开发者根据软件工程的方法提供各开发阶段的维护、编码环境,便于复杂软件的开发、维护。
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性能分析。
包括性能评估(响应时间、数据单位时间吞吐量)、性能监控(内外存使用情况、系统输入/输出速率、SQL语句的执行,数据库元组控制)、性能管理(参数设定与调整)。
D. 消除数据库冗余数据的方法
消除数据库冗余数据的方法有数据库规范化、使用视图、使用触发器与约束、删除非必要冗余副本、增量更新与动态计算等。
此外,还可通过优化表结构设计、数据清洗与审计、审计与监控机制、动态转储与增量备份、动态数据生成与缓存等方法消除冗余。同时,消除冗余需平衡数据一致性、存储成本与查询性能,必要时保留少量可控冗余以提升访问效率。
E. 数据容灾的实现方式
一.数据备份 所谓备份,就是通过特定的办法,将讲数据库的必要文件复制到转储设备的过程。其中,转储设备是指用于放置数据库拷贝的磁带或磁盘。
选择备份的依据是:丢失数据的代价与确保数据不丢失的代价之比.还有的时候,硬件的备份有时根本就满足不了现实需要,比如误删了一个表,又想恢复该表的时候,数据库备份就变得重要了。
Oracle提供了强大的备份与恢复策略,包括常规数据库备份(逻辑备份,冷备份与热备份)和高可用性数据库(如备用数据库与并行数据库),以下的备份主要指数据库的常规备份。
1.备份的重要性
备份是系统中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事项,虽然他们在系统的整个规划,开发和测试过程中甚至占不到1%,看似不太重要且默默无闻的工作只有到恢复的时候才能真正体现出其重要性,任何数据的丢失与尝试见的数据down机,都是不可以被接收的。如果备份不能提供恢复的必要信息,使得恢复过程不能进行或长时间的进行(如一个没有经过严格测试的备份方案),这样的备份都不算或不是一个好的备份。
如果出现系统崩溃的灾难,数据库就必须进行恢复,恢复是否成功取决于两个因素,精确性和及时性。能够进行什么样的恢复依赖于有什么样的备份。作为DBA,有责任从以下三个方面维护数据库的可恢复性:
(1)使数据库的失效次数减到最少,从而使数据库保持最大的可用性。
(2)当数据库失效后,使恢复时间减到最少,从而使恢复的效益达到最高。
(3)当数据库失效后,确保尽量少的数据丢失或根本不丢失,从而使数据具有最大的可恢复性。
数据备份是容灾的基础,是指为防止系统出现操作失误或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而将全部或部分数据集合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阵列复制到其它的存储介质的过程。传统的数据备份主要是采用内置或外置的磁带机进行冷备份。但是这种方式只能防止操作失误等人为故障,而且其恢复时间也很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的海量增加,不少的企业开始采用网络备份。网络备份一般通过专业的数据存储管理软件结合相应的硬件和存储设备来实现。
2.常见的备份方式
(1)定期磁带备份数据。
(2)远程磁带库、光盘库备份。即将数据传送到远程备份中心制作完整的备份磁带或光盘。
(3)远程关键数据+磁带备份。采用磁带备份数据,生产机实时向备份机发送关键数据。
远程数据库备份。就是在与主数据库所在生产机相分离的备份机上建立主数据库的一个拷贝。
(4)网络数据镜像。这种方式是对生产系统的数据库数据和所需跟踪的重要目标文件的更新进行监控与跟踪,并将更新日志实时通过网络传送到备份系统,备份系统则根据日志对磁盘进行更新。
(5)远程镜像磁盘。通过高速光纤通道线路和磁盘控制技术将镜像磁盘延伸到远离生产机的地方,镜像磁盘数据与主磁盘数据完全一致,更新方式为同步或异步。
数据备份必须要考虑到数据恢复的问题,包括采用双机热备、磁盘镜像或容错、备份磁带异地存放、关键部件冗余等多种灾难预防措施。这些措施能够在系统发生故障后进行系统恢复。但是这些措施一般只能处理计算机单点故障,对区域性、毁灭性灾难则束手无策,也不具备灾难恢复能力。
二.数据复制
SAN专注于企业级存储的特有问题,主要用于存储量大的工作环境。当前企业存储方案所遇到问题的两个根源是:数据与应用系统紧密结合所产生的结构性限制,以及目前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SCSI)标准的限制。大多数分析都认为SAN是未来企业级的存储方案,这是因为SAN便于集成,能改善数据可用性及网络性能,而且还可以减轻存储管理作业。
SAN是目前人们公认的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存储技术方案,而未来SAN的发展趋势将是开放、智能与集成。NAS是目前增长最快的一种存储技术,然而就二者的发展趋势而言,在应用层面上SAN和NAS将实现充分的融合。可以说,NAS和SAN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数据容灾备份的主流技术,关键在于如何在此基础上开发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据容灾备份系统,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通过专业的数据存储管理软件,结合相应的硬件和存储设备,来对全网络的数据备份进行集中管理,从而实现自动化的备份、文件归档、数据分级存储以及灾难恢复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