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inux中设置任务调度两种方法:/etc/crontab文件和crontab -e命令,两种方式有什功能上的区别
修改/etc/crontab这种方法只有root用户能用,这种方法更加方便与直接直接给其他用户设置计划任务,而且还可以指定执行shell等等,推荐这种方法。
用
crontab -e这种所有用户都可以使用,普通用户也只能为自己设置计划任务。
2. Linux下定时任务(系统任务调度、用户任务调度)crontab使用详解
crond是Linux下用来周期性的执行某种任务或等待处理某些事件的一个守护进程,与windows下的计划任务类似,在CentOS Linux release 7.2.1511中默认是开机启动的,大家可以使用命令:systemctl status crond进行查看。 crond进程定期(每分钟)检查是否有要执行的任务,如果有要执行的任务,则自动执行该任务。用户在cron表
(也被称为crontab文件)指定了定时任务,crontab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定时任务设置命令。Linux下的任务调度分为两类,系统任务调度和用户任务调度。
系统任务调度 :系统周期性所要执行的工作,比如写缓存数据到硬盘、日志清理等。/etc/crontab文件就是系统任务调度的配置文件。
用户任务调度 :用户定期要执行的工作,比如用户数据备份、定时邮件提醒等。用户可以使用 crontab 工具来定制自己的计划任务。所有用户定义的crontab文件都被保存在/var/spool/cron目录中。其文件名与用户名一致,使用者权限文件如下:
通过以上帮助信息,我们可以知道crond是执行任务计划的一个守护进程。在使用crontab之前我们可以根据帮助信息来设置相关选项,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使用默认值。
1.建立演示账号crontab。
2.星号(*)使用举例。
以上例子中完整演示了crontab从建立到执行的过程。“5 0 * * * echo "GeekDevOps"”表示在每天00:05执行命令:echo "GeekDevOps"。后面的星号表示只要前面条件满足都执行。例子中的-u选项指定了用户:crontab,-l选项列举了相关用户的用户任务调度,不指定用户则默认为root。执行结果默认写入到用户mail目录下的相关文件中。
3.逗号(,)的使用举例。
现在我们已经把用户切换到crontab下,因此无需额外指定-u选项相关内容。“3 2,6,8 * * *”表示每天的02:03:00、06:03:00、08:03:00分别执行一次命令:ls /usr/local。
4.减号(-)的使用举例。
例子中的“0 2-6 * * 6 df -h /”表示用户crontab在每周六的02:00、03:00、04:00、05:00、06:00执行命令:df -h / 。
5.斜杠(/)的使用举例。
例子中表示每隔2分钟执行一次命令:echo "GeekDevOps">>/root/GeekDevOps.txt。
6.crontab的使用非常简单,很容易理解,只要在取值范围内设置执行的值基本是没有问题的。现在我们要删除已经设置的这些定时任务。
例子中,选项-r表示删除所有定时任务。选项-i表示在删除前进行再次确定,输入y或者Y才能真正删除。
7.备份我们设置的用户任务调度配置文件。
8.系统任务调度的使用举例。
系统任务调度与用户任务调度不一样,需要直接在/etc/crontab里面配置,如果需要指定用户,还需要在执行命令前指定用户名。通过crontab -l 命令是查看不到系统任务调度任务的。
3. linux内核怎么调度系统
1.调度器的概述
多任务操作系统分为非抢占式多任务和抢占式多任务。与大多数现代操作系统一样,Linux采用的是抢占式多任务模式。这表示对CPU的占用时间由操作系统决定的,具体为操作系统中的调度器。调度器决定了什么时候停止一个进程以便让其他进程有机会运行,同时挑选出一个其他的进程开始运行。
2.调度策略
在Linux上调度策略决定了调度器是如何选择一个新进程的时间。调度策略与进程的类型有关,内核现有的调度策略如下:
#define SCHED_NORMAL 0#define SCHED_FIFO 1#define SCHED_RR 2#define SCHED_BATCH 3/* SCHED_ISO: reserved but not implemented yet */#define SCHED_IDLE 5
0: 默认的调度策略,针对的是普通进程。
1:针对实时进程的先进先出调度。适合对时间性要求比较高但每次运行时间比较短的进程。
2:针对的是实时进程的时间片轮转调度。适合每次运行时间比较长得进程。
3:针对批处理进程的调度,适合那些非交互性且对cpu使用密集的进程。
SCHED_ISO:是内核的一个预留字段,目前还没有使用
5:适用于优先级较低的后台进程。
注:每个进程的调度策略保存在进程描述符task_struct中的policy字段
3.调度器中的机制
内核引入调度类(struct sched_class)说明了调度器应该具有哪些功能。内核中每种调度策略都有该调度类的一个实例。(比如:基于公平调度类为:fair_sched_class,基于实时进程的调度类实例为:rt_sched_class),该实例也是针对每种调度策略的具体实现。调度类封装了不同调度策略的具体实现,屏蔽了各种调度策略的细节实现。
调度器核心函数schele()只需要调用调度类中的接口,完成进程的调度,完全不需要考虑调度策略的具体实现。调度类连接了调度函数和具体的调度策略。
武特师兄关于sche_class和sche_entity的解释,一语中的。
调度类就是代表的各种调度策略,调度实体就是调度单位,这个实体通常是一个进程,但是自从引入了cgroup后,这个调度实体可能就不是一个进程了,而是一个组
4.schele()函数
linux 支持两种类型的进程调度,实时进程和普通进程。实时进程采用SCHED_FIFO 和SCHED_RR调度策略,普通进程采用SCHED_NORMAL策略。
preempt_disable():禁止内核抢占
cpu_rq():获取当前cpu对应的就绪队列。
prev = rq->curr;获取当前进程的描述符prev
switch_count = &prev->nivcsw;获取当前进程的切换次数。
update_rq_clock() :更新就绪队列上的时钟
clear_tsk_need_resched()清楚当前进程prev的重新调度标志。
deactive_task():将当前进程从就绪队列中删除。
put_prev_task() :将当前进程重新放入就绪队列
pick_next_task():在就绪队列中挑选下一个将被执行的进程。
context_switch():进行prev和next两个进程的切换。具体的切换代码与体系架构有关,在switch_to()中通过一段汇编代码实现。
post_schele():进行进程切换后的后期处理工作。
5.pick_next_task函数
选择下一个将要被执行的进程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我们来看一下内核中代码的实现
对以下这段代码说明:
1.当rq中的运行队列的个数(nr_running)和cfs中的nr_runing相等的时候,表示现在所有的都是普通进程,这时候就会调用cfs算法中的pick_next_task(其实是pick_next_task_fair函数),当不相等的时候,则调用sched_class_highest(这是一个宏,指向的是实时进程),这下面的这个for(;;)循环中,首先是会在实时进程中选取要调度的程序(p = class->pick_next_task(rq);)。如果没有选取到,会执行class=class->next;在class这个链表中有三种类型(fair,idle,rt).也就是说会调用到下一个调度类。
在这段代码中体现了Linux所支持的两种类型的进程,实时进程和普通进程。回顾下:实时进程可以采用SCHED_FIFO 和SCHED_RR调度策略,普通进程采用SCHED_NORMAL调度策略。
在这里首先说明一个结构体struct rq,这个结构体是调度器管理可运行状态进程的最主要的数据结构。每个cpu上都有一个可运行的就绪队列。刚才在pick_next_task函数中看到了在选择下一个将要被执行的进程时实际上用的是struct rq上的普通进程的调度或者实时进程的调度,那么具体是如何调度的呢?在实时调度中,为了实现O(1)的调度算法,内核为每个优先级维护一个运行队列和一个DECLARE_BITMAP,内核根据DECLARE_BITMAP的bit数值找出非空的最高级优先队列的编号,从而可以从非空的最高级优先队列中取出进程进行运行。
我们来看下内核的实现
数组queue[i]里面存放的是优先级为i的进程队列的链表头。在结构体rt_prio_array 中有一个重要的数据构DECLARE_BITMAP,它在内核中的第一如下:
5.1对于实时进程的O(1)算法
这个数据是用来作为进程队列queue[MAX_PRIO]的索引位图。bitmap中的每一位与queue[i]对应,当queue[i]的进程队列不为空时,Bitmap的相应位就为1,否则为0,这样就只需要通过汇编指令从进程优先级由高到低的方向找到第一个为1的位置,则这个位置就是就绪队列中最高的优先级(函数sched_find_first_bit()就是用来实现该目的的)。那么queue[index]->next就是要找的候选进程。
如果还是不懂,那就来看两个图
由结果可以看出当nice的值越小的时候,其睡眠时间越短,则表示其优先级升高了。
7.关于获取和设置优先级的系统调用:sched_getscheler()和sched_setscheler
输出结果:
可以看出进程的优先级已经被改变。
4. Linux系统的进程调度
Linux进程调度
1.调度方式
Linux系统的调度方式基本上采用“ 抢占式优先级 ”方式,当进程在用户模式下运行时,不管它是否自愿,核心在一定条件下(如该进程的时间片用完或等待I/O)可以暂时中止其运行,而调度其他进程运行。一旦进程切换到内核模式下运行时,就不受以上限制,而一直运行下去,仅在重新回到用户模式之前才会发生进程调度。
Linux系统中的调度基本上继承了UNIX系统的 以优先级为基础 的调度。也就是说,核心为系统中每个进程计算出一个优先级,该优先级反映了一个进程获得CPU使用权的资格,即高优先级的进程优先得到运行。核心从进程就绪队列中挑选一个优先级最高的进程,为其分配一个CPU时间片,令其投入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当前进程的优先级随时间递减,这样就实现了“负反馈”作用,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原来级别较低的进程就相对“提升”了级别,从而有机会得到运行。当所有进程的优先级都变为0(最低)时,就重新计算一次所有进程的优先级。
2.调度策略
Linux系统针对不同类别的进程提供了3种不同的调度策略,即SCHED_FIFO、SCHED_RR及SCHED_OTHER。其中,SCHED_FIFO适合于 短实时进程 ,它们对时间性要求比较强,而每次运行所需的时间比较短。一旦这种进程被调度且开始运行,就一直运行到自愿让出CPU或被优先级更高的进程抢占其执行权为止。
SCHED_RR对应“时间片轮转法”,适合于每次运行需要 较长时间的实时进程 。一个运行进程分配一个时间片(200 ms),当时间片用完后,CPU被另外进程抢占,而该进程被送回相同优先级队列的末尾,核心动态调整用户态进程的优先级。这样,一个进程从创建到完成任务后终止,需要经历多次反馈循环。当进程再次被调度运行时,它就从上次断点处开始继续执行。
SCHED_OTHER是传统的UNIX调度策略,适合于交互式的 分时进程 。这类进程的优先级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进程剩余时间配额,如果进程用完了配给的时间,则相应优先级降到0;另一个是进程的优先数nice,这是从UNIX系统沿袭下来的方法,优先数越小,其优先级越高。nice的取值范围是-20 19。用户可以利用nice命令设定进程的nice值。但一般用户只能设定正值,从而主动降低其优先级;只有特权用户才能把nice的值设置为负数。进程的优先级就是以上二者之和。
后台命令对应后台进程(又称后台作业)。后台进程的优先级低于任何交互(前台)进程的优先级。所以,只有当系统中当前不存在可运行的交互进程时,才调度后台进程运行。后台进程往往按批处理方式调度运行。
3.调度时机
核心进行进程调度的时机有以下5种情况:
(1)当前进程调用系统调用nanosleep( )或者pause( ),使自己进入睡眠状态,主动让出一段时间的CPU的使用权。
(2)进程终止,永久地放弃对CPU的使用。
(3)在时钟中断处理程序执行过程中,发现当前进程连续运行的时间过长。
(4)当唤醒一个睡眠进程时,发现被唤醒的进程比当前进程更有资格运行。
(5)一个进程通过执行系统调用来改变调度策略或者降低自身的优先级(如nice命令),从而引起立即调度。
4.调度算法
进程调度的算法应该比较简单,以便减少频繁调度时的系统开销。Linux执行进程调度时,首先查找所有在就绪队列中的进程,从中选出优先级最高且在内存的一个进程。如果队列中有实时进程,那么实时进程将优先运行。如果最需要运行的进程不是当前进程,那么当前进程就被挂起,并且保存它的现场—— 所涉及的一切机器状态,包括程序计数器和CPU寄存器等,然后为选中的进程恢复运行现场。
(二)Linux常用调度命令
· nohup命令
nohup命令的功能是以忽略挂起和退出的方式执行指定的命令。其命令格式是:
nohupcommand[arguments]
其中,command是所要执行的命令,arguments是指定命令的参数。
nohup命令告诉系统,command所代表的命令在执行过程中不受任何结束运行的信号(hangup和quit)的影响。例如,
$ nohup find / -name exam.txt -print>f1 &
find命令在后台运行。在用户注销后,它会继续运行:从根目录开始,查找名字是exam.txt的文件,结果被定向到文件f1中。
如果用户没有对输出进行重定向,则输出被附加到当前目录的nohup.out文件中。如果用户在当前目录中不具备写权限,则输出被定向到$HOME/nohup.out 中。
· at命令
at命令允许指定命令执行的时间。at命令的常用形式是:
attimecommand
其中,time是指定命令command在将来执行时的时间和日期。时间的指定方法有多种,用户可以使用绝对时间,也可以用相对时间。该指定命令将以作业形式在后台运行。例如:
$ at 15:00 Oct 20
回车后进入接收方式,接着键入以下命令:
mail -s "Happy Birthday!" liuzheny
按下D键,屏幕显示:
job 862960800.a at Wed Oct 20 15:00:00 CST 1999
$
表明建立了一个作业,其作业ID号是862960800.a,运行作业的时间是1999年10月20日下午3:00,给liuzheny发一条标题为“Happy Birthday!”(生日快乐)的空白邮件。
利用 at-l 可以列出当前at队列中所有的作业。
利用 at-r 可以删除指定的作业。这些作业以前由at或batch命令调度。例如,
at-r862960797.a
将删除作业ID号是862960797.a的作业。其一般使用形式是:
at-rjob_id
注意,结尾是.a的作业ID号,表示这个作业是由at命令提交的;结尾是.b的作业ID号,表示这个作业是由batch命令提交的。
· batch命令
batch命令不带任何参数,它提交的作业的优先级比at命令提交的作业的优先级低。batch无法指定作业运行的时间。实际运行时间要看系统中已经提交的作业数量。如果系统中优先级较高的作业比较多,那么,batch提交的作业则需要等待;如果系统空闲,则运行batch提交的作业。例如,
$ batch
回车后进入接收方式,接着键入命令:
find / -name exam.txt -print
按下D。退出接收方式,屏幕显示:
job 862961540.b at Thu Nov 18 14:30:00 CST 1999
表示find命令被batch作为一个作业提交给系统,作业ID号是862961540.b。如果系统当前空闲,这个作业被立即执行,其结果同样作为邮件发送给用户。
· jobs命令
jobs命令用来显示当前shell下正在运行哪些作业(即后台作业)。例如:
$ jobs
[2] + Running tar tv3 *&
[1] - Running find / -name README -print > logfile &
$
其中,第一列方括号中的数字表示作业序号,它是由当前运行的shell分配的,而不是由操作系统统一分配的。在当前shell环境下,第一个后台作业的作业号为1,第二个作业的作业号为2,等等。
第二列中的“ ”号表示相应作业的优先级比“-”号对应作业的优先级高。
第三列表明作业状态,是否为运行、中断、等待输入或停止等。
最后列出的是创建当前这个作业所对应的命令行。
利用 jobs-l 形式,可以在作业号后显示出相应进程的PID。如果想只显示相应进程的PID,不显示其它信息,则使用 jobs-p 形式。
· fg命令
fg命令把指定的后台作业移到前台。其使用格式是:
fg [job…]
其中,参数job是一个或多个进程的PID,或者是命令名称或者作业号(前面要带有一个“%”号)。例如:
$ jobs
[2] + Running tar tv3 *&
[1] - Running find / -name README -print > logfile&
$ fg %find
find / -name README -print > logfile
注意,显示的命令行末尾没有“&”符号。下面命令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 fg %1
这样,find命令对应的进程就在前台执行。当后台只有一个作业时,键入不带参数的fg命令,就能使相应进程移到前台。当有两个或更多的后台作业时,键入不带参数的fg,就把最后进入后台的进程首先移到前台。
· bg命令
bg命令可以把前台进程换到后台执行。其使用格式是:
bg [job…]
其中,job是一个或多个进程的PID、命令名称或者作业号,在参数前要带“%”号。例如,在cc(C编译命令)命令执行过程中,按下Z键,使这个作业挂起。然后键入以下命令:
$ bg %cc
该挂起的作业在后台重新开始执行。
5. linux进程调度的三种策略是什么
linux内核的三种主要调度策略:
1,SCHED_OTHER 分时调度策略,
2,SCHED_FIFO实时调度策略,先到先服务
3,SCHED_RR实时调度策略,时间片轮转
实时进程将得到优先调用,实时进程根据实时优先级决定调度权值。分时进程则通过nice和counter值决定权值,nice越小,counter越大,被调度的概率越大,也就是曾经使用了cpu最少的进程将会得到优先调度。
SHCED_RR和SCHED_FIFO的不同:
当采用SHCED_RR策略的进程的时间片用完,系统将重新分配时间片,并置于就绪队列尾。放在队列尾保证了所有具有相同优先级的RR任务的调度公平。
SCHED_FIFO一旦占用cpu则一直运行。一直运行直到有更高优先级任务到达或自己放弃。
如果有相同优先级的实时进程(根据优先级计算的调度权值是一样的)已经准备好,FIFO时必须等待该进程主动放弃后才可以运行这个优先级相同的任务。而RR可以让每个任务都执行一段时间。
相同点:
RR和FIFO都只用于实时任务。
创建时优先级大于0(1-99)。
按照可抢占优先级调度算法进行。
就绪态的实时任务立即抢占非实时任务。
所有任务都采用linux分时调度策略时:
1,创建任务指定采用分时调度策略,并指定优先级nice值(-20~19)。
2,将根据每个任务的nice值确定在cpu上的执行时间(counter)。
3,如果没有等待资源,则将该任务加入到就绪队列中。
4,调度程序遍历就绪队列中的任务,通过对每个任务动态优先级的计算权值(counter+20-nice)结果,选择计算结果最大的一个去运行,当这个时间片用完后(counter减至0)或者主动放弃cpu时,该任务将被放在就绪队列末尾(时间片用完)或等待队列(因等待资源而放弃cpu)中。
5,此时调度程序重复上面计算过程,转到第4步。
6,当调度程序发现所有就绪任务计算所得的权值都为不大于0时,重复第2步。
所有任务都采用FIFO时:
1,创建进程时指定采用FIFO,并设置实时优先级rt_priority(1-99)。
2,如果没有等待资源,则将该任务加入到就绪队列中。
3,调度程序遍历就绪队列,根据实时优先级计算调度权值(1000+rt_priority),选择权值最高的任务使用cpu,该FIFO任务将一直占有cpu直到有优先级更高的任务就绪(即使优先级相同也不行)或者主动放弃(等待资源)。
4,调度程序发现有优先级更高的任务到达(高优先级任务可能被中断或定时器任务唤醒,再或被当前运行的任务唤醒,等等),则调度程序立即在当前任务堆栈中保存当前cpu寄存器的所有数据,重新从高优先级任务的堆栈中加载寄存器数据到cpu,此时高优先级的任务开始运行。重复第3步。
5,如果当前任务因等待资源而主动放弃cpu使用权,则该任务将从就绪队列中删除,加入等待队列,此时重复第3步。
所有任务都采用RR调度策略时:
1,创建任务时指定调度参数为RR,并设置任务的实时优先级和nice值(nice值将会转换为该任务的时间片的长度)。
2,如果没有等待资源,则将该任务加入到就绪队列中。
3,调度程序遍历就绪队列,根据实时优先级计算调度权值(1000+rt_priority),选择权值最高的任务使用cpu。
4,如果就绪队列中的RR任务时间片为0,则会根据nice值设置该任务的时间片,同时将该任务放入就绪队列的末尾。重复步骤3。
5,当前任务由于等待资源而主动退出cpu,则其加入等待队列中。重复步骤3。
系统中既有分时调度,又有时间片轮转调度和先进先出调度:
1,RR调度和FIFO调度的进程属于实时进程,以分时调度的进程是非实时进程。
2,当实时进程准备就绪后,如果当前cpu正在运行非实时进程,则实时进程立即抢占非实时进程。
3,RR进程和FIFO进程都采用实时优先级做为调度的权值标准,RR是FIFO的一个延伸。FIFO时,如果两个进程的优先级一样,则这两个优先级一样的进程具体执行哪一个是由其在队列中的未知决定的,这样导致一些不公正性(优先级是一样的,为什么要让你一直运行?),如果将两个优先级一样的任务的调度策略都设为RR,则保证了这两个任务可以循环执行,保证了公平。
Ingo Molnar-实时补丁
为了能并入主流内核,Ingo Molnar的实时补丁也采用了非常灵活的策略,它支持四种抢占模式:
1.No Forced Preemption (Server),这种模式等同于没有使能抢占选项的标准内核,主要适用于科学计算等服务器环境。
2.Voluntary Kernel Preemption (Desktop),这种模式使能了自愿抢占,但仍然失效抢占内核选项,它通过增加抢占点缩减了抢占延迟,因此适用于一些需要较好的响应性的环境,如桌面环境,当然这种好的响应性是以牺牲一些吞吐率为代价的。
3.Preemptible Kernel (Low-Latency Desktop),这种模式既包含了自愿抢占,又使能了可抢占内核选项,因此有很好的响应延迟,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了软实时性。它主要适用于桌面和一些嵌入式系统,但是吞吐率比模式2更低。
4.Complete Preemption (Real-Time),这种模式使能了所有实时功能,因此完全能够满足软实时需求,它适用于延迟要求为100微秒或稍低的实时系统。
实现实时是以牺牲系统的吞吐率为代价的,因此实时性越好,系统吞吐率就越低。
6. linux 调整CPU程序调度的几种方法
一,使用taskset充分利用多核cpu,让cpu的使用率均衡到每个cpu上
#taskset
-p, 设定一个已存在的pid,而不是重新开启一个新任务
-c, 指定一个处理,可以指定多个,以逗号分隔,也可指定范围,如:2,4,5,6-8。
1,切换某个进程到指定的cpu上
taskset -cp 3 13290
2,让某程序运行在指定的cpu上
taskset -c 1,2,4-7 tar jcf test.tar.gz test
需要注意的是,taskset -cp 3 13290在设定一个已经存在的pid时,子进程并不会继承父进程的,
因此像tar zcf xxx.tar.gz xxx这样的命令,最好在启动时指定cpu,如果在已经启动的情况下,则需要指定tar调用的gzip进程。
二,使用nice和renice设置程序执行的优先级
格式:nice [-n 数值] 命令
nice 指令可以改变程序执行的优先权等级。指令让使用者在执行程序时,指定一个优先等级,称之为 nice 值。
这个数值从最高优先级的-20到最低优先级的19。负数值只有 root 才有权力使。
一般使用者,也可使用 nice 指令来做执行程序的优先级管理,但只能将nice值越调越高。
可以通过二种方式来给某个程序设定nice值:
1,开始执行程序时给定一个nice值,用nice命令
2,调整某个运行中程序的PID的nice值,用renice命令
通常通过调高nice值来备份,为的是不占用非常多的系统资源。
例:
nice -n 10 tar zcf test.tar.gz test
由nice启动的程序,其子进程会继承父进程的nice值。
查看nice值
# nice -n -6 vim test.txt &
# ps -l
F S UID PID PPID C PRI NI ADDR SZ WCHAN TTY TIME CMD
4 S 0 19427 2637 0 75 0 – 16551 wait pts/6 00:00:00 bash
4 T 0 21654 19427 0 71 -6 – 23464 finish pts/6 00:00:00 vim
renice调整运行中程序的nice值
格式:renice [nice值] PID
三,使用ulimit限制cpu占用时间
注意,ulimit 限制的是当前shell进程以及其派生的子进程。因此可以在脚本中调用ulimit来限制cpu使用时间。
例如,限制tar的cpu占用时间,单位秒。
# cat limit_cpu.sh
ulimit -SHt 100
tar test.tar.gz test
如果tar占用时间超过了100秒,tar将会退出,这可能会导致打包不完全,因此不推荐使用ulimit对cpu占用时间进行限制。
另外,通过修改系统的/etc/security/limits配置文件,可以针对用户进行限制。
四,使用程序自带的对cpu使用调整的功能
某些程序自带了对cpu使用调整的功能,比如nginx服务器,通过其配置文件,可以为工作进程指定cpu,如下:
worker_processes 3;
worker_cpu_affinity 0001 0010 0100 1000;
这里0001 0010 0100 1000是掩码,分别代表第1、2、3、4颗cpu核心,这就使得cpu的使用比较平均到每个核心上。
7. Linux进程的调度
上回书说到 Linux进程的由来 和 Linux进程的创建 ,其实在同一时刻只能支持有限个进程或线程同时运行(这取决于CPU核数量,基本上一个进程对应一个CPU),在一个运行的操作系统上可能运行着很多进程,如果运行的进程占据CPU的时间很长,就有可能导致其他进程饿死。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操作系统引入了 进程调度器 来进行进程的切换,轮流让各个进程使用CPU资源。
1)rq: 进程的运行队列( runqueue), 每个CPU对应一个 ,包含自旋锁(spinlock)、进程数量、用于公平调度的CFS信息结构、当前运行的进程描述符等。实际的进程队列用红黑树来维护(通过CFS信息结构来访问)。
2)cfs_rq: cfs调度的进程运行队列信息 ,包含红黑树的根结点、正在运行的进程指针、用于负载均衡的叶子队列等。
3)sched_entity: 把需要调度的东西抽象成调度实体 ,调度实体可以是进程、进程组、用户等。这里包含负载权重值、对应红黑树结点、 虚拟运行时vruntime 等。
4)sched_class:把 调度策略(算法)抽象成调度类 ,包含一组通用的调度操作接口。接口和实现是分离,可以根据调度接口去实现不同的调度算法,使一个Linux调度程序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调度策略。
1) 关闭内核抢占 ,初始化部分变量。获取当前CPU的ID号,并赋值给局部变量CPU, 使rq指向CPU对应的运行队列 。 标识当前CPU发生任务切换 ,通知RCU更新状态,如果当前CPU处于rcu_read_lock状态,当前进程将会放入rnp-> blkd_tasks阻塞队列,并呈现在rnp-> gp_tasks链表中。 关闭本地中断 ,获取所要保护的运行队列的自旋锁, 为查找可运行进程做准备 。
2) 检查prev的状态,更新运行队列 。如果不是可运行状态,而且在内核态没被抢占,应该从运行队列中 删除prev进程 。如果是非阻塞挂起信号,而且状态为TASK_INTER-RUPTIBLE,就把该进程的状态设置为TASK_RUNNING,并将它 插入到运行队列 。
3)task_on_rq_queued(prev) 将pre进程插入到运行队列的队尾。
4)pick_next_task 选取将要执行的next进程。
5)context_switch(rq, prev, next)进行 进程上下文切换 。
1) 该进程分配的CPU时间片用完。
2) 该进程主动放弃CPU(例如IO操作)。
3) 某一进程抢占CPU获得执行机会。
Linux并没有使用x86 CPU自带的任务切换机制,需要通过手工的方式实现了切换。
进程创建后在内核的数据结构为task_struct , 该结构中有掩码属性cpus_allowed,4个核的CPU可以有4位掩码,如果CPU开启超线程,有一个8位掩码,进程可以运行在掩码位设置为1的CPU上。
Linux内核API提供了两个系统调用 ,让用户可以修改和查看当前的掩码:
1) sched_setaffinity():用来修改位掩码。
2) sched_getaffinity():用来查看当前的位掩码。
在下次task被唤醒时,select_task_rq_fair根据cpu_allowed里的掩码来确定将其置于哪个CPU的运行队列,一个进程在某一时刻只能存在于一个CPU的运行队列里。
在Nginx中,使用了CPU亲和度来完成某些场景的工作:
worker_processes 4;
worker_cpu_affinity 0001001001001000;
上面这个配置说明了4个工作进程中的每一个和一个CPU核挂钩。如果这个内容写入Nginx的配置文件中,然后Nginx启动或者重新加载配置的时候,若worker_process是4,就会启用4个worker,然后把worker_cpu_affinity后面的4个值当作4个cpu affinity mask,分别调用ngx_setaffinity,然后就把4个worker进程分别绑定到CPU0~3上。
worker_processes 2;
worker_cpu_affinity 01011010;
上面这个配置则说明了两个工作进程中的每一个和2个核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