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8年市人大常委会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2018年市人大常委会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按照甘人大常办发[2015]102号文件关于《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联组审议和专题询问的实施方案》要求和甘人大常办发电[2015]86号文件关于对庆阳市“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方案落实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的精神,市人大党组书记、常委会主任付振伟带领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农工委负责人、市扶贫办负责人和3名省、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于2015年10月26日至31日,对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在听取全市工作汇报的同时,深入西峰区、环县、合水县、正宁县、宁县5个县(区)、10多个乡镇、20多个村组,查阅了县区扶贫办资料、走访贫困户、察看当地龙头企业、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农村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两后生”就业创业培训基地、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中心、异地扶贫搬迁点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多方面、多层次了解掌握了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成效
我市是全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底,全市有47.85万贫困人口,贫困面20.86%。今年以来,全市按照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甘肃省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座谈会、全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会议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意见方案,制定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20”意见方案,实行“围绕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主线,弘扬南梁精神,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核心,遵循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原则,建立驻村帮扶、资金帮扶、脱贫激励、逢提必下机制”的精准扶贫工作模式,全力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做法有:
(一)深化思想认识,攻坚目标明确。
全市各级人民政府认真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准确领会中央和省上有关扶贫攻坚工作精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最大政治、最大任务和最大责任,放在全局工作的首要位置,着力解决群众脱贫致富信心不足、主体内生动力不足以及干部攻坚克难意识不强、带动帮助能力不强的问题,引导教育各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认识,坚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强化责任担当,发挥能动作用,干群携手,齐心协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围绕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主线,紧扣2020年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确定通过三年集中攻坚,每年减贫13万人以上,确保到2017年贫困面下降到8%以下,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4200元以上,全市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发展基础相对较好、贫困人口相对较少的西峰区、正宁县、合水县年内率先实现整体脱贫。
(二)着力基础工作,精准前提坚实。
从2013年开始,市政府率先在全市开展扶贫大调研活动,各级领导深入一线,了解贫困状况,排摸贫困底数,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市政府根据国家贫困标准,探索总结了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的“三对面、三签字、两评议、两公示、一公告”工作程序,要求确认贫困对象时,入户调查、收入测算和群众评议面对面进行,入户调查表和收入测算表调查员与调查户同时签字认可,初步排摸的贫困户须由本村组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签字认可,之后交村民小组和村民代表会集体评议,村委会公示、乡(镇)政府审核公示,县(区)扶贫办在县政府外网公告,确保真实准确。最后对全市识别确认的537个贫困村、11.5万贫困户、47.85万贫困人口,精准建档立卡,开展大数据管理平台基础数据录入工作,将所有贫困人口纳入动态管理,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市有数据库。同时坚持问题导向,依据建档立卡确定的扶贫对象,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在此基础上,坚持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按照贫困村有主导产业、专业合作社、教学点和卫生室、敬老院和幼儿园、综合性村民活动场所、金融网点覆盖、综合商业服务、良好村容村貌和贫困户有安全住房、安全饮水、基本农田、增收产业、至少一人有技能资质证书、有基本社会保障、家里有余粮、手头有余钱的两个“八有”要求,立足“缺什么、补什么”,逐村逐户列出需求清单,科学确定脱贫目标,合理确定脱贫时序,做到了扶贫对象清、贫困底数清、贫困状况清、贫困成因清,为扶贫政策精准聚焦惠及扶贫对象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坚持精准施策,又好又快推进。
全市上下积极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从各县区、乡镇实际出发,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对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求清单,确定扶贫项目,整合投入资金,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一是加大项目实施力度。从2013年开始,全市启动实施了农村公路“三年大会战、一年大扫尾”攻坚战,坚持适度超前原则,高标准规划设计,严格执行建设标准,确保施工质量,把路肩、水沟、防撞墙、转弯凸面镜等安全配套设施一次建设到位,累计新修通村公路5551公里。特别是今年新修通村公路3173公里,相当于建国以来全市修建通村公路的总和。到今年底,全市91%的行政村(1152个)可以通水泥(沥青)路,2016年可实现村村通。坚持因地制宜,在北部山区建设集雨场窖、中南塬区集中供水、川台地区修建小电井,今年新建维修各类小型水利工程7222处,新增安全饮水人口5.3万人,年内农村饮水安全可达77%以上,自来水入户率73%以上。全力推进电网建设,今年新建农电线路4174公里,改造低电压村组683个,动力电村组覆盖率年底可达97%。有序实施安居工程,以自然村为单元,以适度集中为原则,今年开工建设移民安置点98处,完成危房危窑改造13756户,解决8.4万人的安居问题。下功夫做好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按照“北部山区草畜、中南部塬区苹果、子午岭林缘区和宜林荒山区苗木、川台地和城镇郊区蔬菜”的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扩大规模、延长链条、提高效益,特色产业收益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今年培育新型果园10万亩,全市苹果留存面积达到158.4万亩,2020年实现人均1亩果;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144个,肉羊饲养量达到493万只,肉牛67.9万头,生猪117.9万口,肉鸡2800万只;全市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设施瓜菜达到14万亩。启动“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用7年时间完成苗林结合培育700万亩,引进苗林企业51家,发展苗林大户141户,成立合作社73个,带动农户2.36万户,3年完成327万亩,其中今年完成107万亩。大力推进电商扶贫,全市建成电商服务中心5个,服务站56个,网店6453个,电商从业人员达到1.8万人,线上交易额9.37亿元,拓宽了农产品营销渠道,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年内开工建设农村幼儿园217所,改造薄弱学校523所,多渠道培训农村劳动力31.8万人(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6.3万人;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乡村舞台528个,标准化村卫生室113个,全市建制村标准化学校、文化活动室、卫生室覆盖率分别达到72%、40.2%、78.9%,新农合参保率98.2%。二是强力破解资金难题。与省农发行建立合作机制,达成600亿元中长期贷款协议;与兰州银行开展农村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试点,以1.5亿元财政资金撬动银行信贷资金15亿元,全市1261个行政村都注册设立了村级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可为农户提供最高10万元、专业合作社最高30万元、龙头企业最高200万元的贷款,先后发放贷款4.8亿元,发放省上精准扶贫贷款6.28亿元。按照政银保合作模式,市财政设立10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由商业银行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贫困户提供无需抵押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推行农户评级授信,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协调金融机构为建档信用农户提供扶贫贷款65亿元。同时,进一步加大贫困村互助资金支持力度,年内可实现537个贫困村互助资金全覆盖,每个互助社投入资金10—50万元,每个农户最高可借3万元。
(四)创新工作机制,组织保障有力。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工作机制创新作为激发活力、推动落实的重要手段。实行驻村帮扶机制,选派市县机关干部担任重点贫困村第一书记,定点帮扶,各级联村联户干部轮流驻村,建立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动态调整机制,常年帮扶,不脱贫不脱钩,实现了驻村扶贫工作全覆盖。健全督查考核机制,成立19个督查组,常年驻守8县区和11个市直部门,专门督查扶贫攻坚和重大项目建设,要求重大事项直报市委,发现违纪问题直报市纪委,对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干部直报市委组织部,对工作进展缓慢的直报市督查考核局,以减贫结果为导向,确定干部业绩和任用。建立完善脱贫激励机制,实行严格的失责问责制度,对率先实现脱贫目标的,三年内扶持政策、资金投入保持不变;对率先实现整乡整县脱贫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优先推荐提拔重用。同时,加大问责力度,今年对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中慢作为的干部,一次性问责29名。
二、全市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启示
(一)做实基础工作,是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稳步推进的前提条件。
精准扶贫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扶贫对象精准是其它五个精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贫困底数摸得清,扶贫对象找得准,需求清单列得实,才能使每一项都是真金白银的扶贫政策,精准聚焦扶贫对象,惠及贫困群众,确保有效脱贫。合水县在深入调研、反复讨论、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贫困村24项、贫困户11项脱贫标准,并据此梳理列出贫困村19项、贫困户15项需求清单,为实施精准帮扶对策奠定了坚实基础,确保了年内全县整体脱贫目标的稳步实现。
(二)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真抓实干,是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
全市各级政府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主责,把最优的资源、最强的力量向一线倾斜,各级党政一把手坚持亲自挂帅、亲自研究、亲自指导督查,带头帮扶最贫困的`村、联系最贫困的户,以上率下,分管领导负责各项具体工作落实,抓规划、抓任务、抓进度,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
(三)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是破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题的有效途径。
毛寺村是西峰区显胜乡最贫困的村,是蒲河川“黄土喀斯特”地貌的集中展示区,有黑老锅冰窟、无止桥等旅游资源,西峰区政府以中央加强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定位,积极营造环境,招商引资5.2亿元,争取政策资金扶持,打造毛寺村及周边区域集地质观光、生态旅游、民俗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国家级地质公园,探索出了“插花型”贫困村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一步直奔小康的新路子。
(四)取得群众支持和拥护,是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如期实现的内生动力。
贫困群众既是扶贫对象,也是脱贫致富的主力军,只有扶贫导引措施真正取得群众认可,才能全面调动群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现状。在通村公路建设中把最后一步路修到群众家门口,道路修到哪里,那里的群众就主动拆房迁坟、挪树让地、燃放鞭炮、全力配合。交通条件的改善带动了村容村貌的改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群众的脱贫致富铺平了康庄大道。
三、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几点工作建议
调研中各县区反映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贫困乡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部分项目补助标准低,有的项目还要求市县配套,全市今年在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4个项目中,缺口资金就达37.27亿元。有的建设项目补助资金拨付不够及时,为确保工程进度,通过银行贷款和工程队垫资的方法先行建设,目前全市负债已达17.4亿元。二是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弱、水平低。村级卫生室设施简陋、设备有限,人员少、待遇低,服务能力差。现有的养老机构数量不足,供养能力弱,维修或改扩建任务重,集中供养难度大。三是特殊原因贫困人群的扶贫任务艰巨。部分贫困人口散居在偏远地带、发展环境差,有的贫困家庭缺乏劳动力和致富技能,有的贫困对象文化素质低、习惯于“等、靠、要”,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部分家庭因病、因残、因学、因婚返贫现象突出,这些人群的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如果没有针对性很强的扶贫措施,难以实现脱贫目标。
几点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深谋实抓全局发展。
要全面贯彻落实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和全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扶贫攻坚工作作为最大任务、最大责任,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夯实扶贫开发的财力支撑,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社会平均富裕程度。要抓好富民产业培育,持续不懈地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土地流转、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农村综合改革等方面大胆实践,促使更多群众真脱贫、长久稳定脱贫。
(二)进一步聚集整合资源投入。
要用好政策机遇,放大政策叠加效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加大水利、电力、金融等行业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凝聚各方面的资源力量,确保每一个项目、每一笔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解决贫困乡村群众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等现实问题,积蓄发展后劲,夯实脱贫基础。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做好科技服务、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养老保障、文化扶贫等工作,弥补短板,扩大覆盖,不断提升均等化水平。
(三)进一步创新提升工作水平。
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吃透中央和省上扶贫开发各项政策,增强运用政策和转化政策的能力。加强调查研究,在扶贫机制上创新,在工作模式上探索,及时研究解决新问题,总结推广好经验,认真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强化扶贫工作责任,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各项措施更加切合实际、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群众意愿。进一步深入剖析贫困人群致贫原因,科学合理分类,靶向施策,确保“精确滴灌”,研究制定帮扶特殊原因致贫、返贫的贫困人群的脱贫办法,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加快脱贫致富的热情,确保各项扶贫政策发挥精准效应。
(四)建议上报省上尽快出台减贫验收标准,对整县整村脱贫考核工作提早做出安排。
科学合理设置减贫指标,对安全饮水、安全住房、卫生厕所等方面的减贫指标设置,应当充分考虑山区群众住窑洞多、饮水以集雨水窖和小电井为主以及缺水地区无法实现水冲式卫生厕所等客观实际,不宜搞一刀切。改进当前以农村调查队样本测算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办法,由统计部门、调查队及扶贫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以建档立卡为基础、精准到户到人的核算体系,解决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和“底线数”的弊端,提高测算准确性。
⑵ 如何破解甘肃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填写规范
省属高校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地方高校农村生源专项招生计划精准到县回,实施省内高职答(专科)院校在贫困县单独测试和中职应届毕业生推荐直升招生计划,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贫困家庭子女。建立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机制,对贫困家庭未就业的...
⑶ 如何修改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的信息
一是全力抓好“两个阶段”的工作,第一阶段是调整核定的扶贫对象录入国家数据平台,第二阶段是完成对贫困对象各类资料的建档和“1+17”专项扶贫方案因户施策方案数据资料的建档录入工作。二是提高精准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掌握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因素、新变化,研究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摸清农村发展的特征和困难,掌握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以现阶段精准扶贫工作到村、项目到户、投资到人的要求,科学识别出贫困人口,全面掌握基本信息,实行动态管理。三是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性。要求各乡镇如实地填写上报各类表册和数据信息,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和篡改数据信息资料。乡、村数据信息采集结束后,要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最后由县扶贫负责汇总。四是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按要求对识别的贫困人口全部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和数据信息平台。坚持县、乡(镇)、村三级公示制度,公开操作程序,接受群众监督,严防因扶贫对象认定不准确而引发新的矛盾纠纷。
⑷ 甘肃用大数据手段精准扶贫
甘肃用大数据手段精准扶贫
9月10日,甘肃省被列为国家扶贫办全国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省份,成为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的省份。9月18日,正值“三西”会议召开之际,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的陪同下,专程赴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窑坡村考察精准扶贫工作,其间观看了由甘肃万维建设的“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对甘肃省用大数据手段进行精准扶贫工作给予了肯定。
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是由甘肃省扶贫办牵头,发改委、财政、教育、卫生、水利等相关厅局配合,甘肃万维公司建设的中国第一个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建设的五级互联互通的扶贫网络,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帮扶情况和帮扶成效。作为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方,甘肃万维公司与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共同开展了大数据平台前期调研及数据采集录入等工作,动态掌握了6220个贫困村、全省101万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列出了一份贫困群众的“需求清单”,保障因户施策的扶贫措施落到实处。
同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带领8部委9省区的相关领导专门到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陈家村进行调研,观看了甘肃万维公司研发的“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演示。刘永富对“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给予肯定,希望通过大数据平台的管理,使精准扶贫工作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甘肃用大数据手段精准扶贫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⑸ 临县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里怎么绑定用户呢
后台瘫痪了,没法绑定
⑹ 甘肃省精准脱贫七个一批的具体内容
甘肃省在精准识别、完善建档立卡数据、摸准脱贫需求的基础上,精准实施 “七个一批”脱贫攻坚:
1.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2.转移就业脱贫一批
3.易地搬迁脱贫一批
4.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5.教育脱贫一批
6.医疗救助脱贫一批
7.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
(6)甘肃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扩展阅读: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省委十二届十七次全体会议和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精神,持续推动落实“1+17”精准扶贫方案,深化行业扶贫的成效,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要求,现就加强和完善“七个一批”及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到户措施,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清单式管理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精准聚焦贫困人口。省扶贫办要加强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数据统计分析,及时向省直相关行业部门提供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劳务输出、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加强教育、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等“七个一批”及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措施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初步数据。
省直相关行业部门要按照行业政策和标准,组织指导本系统进行逐户核查,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找准“七个一批”及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对应贫困人口、区域分布和具体类型,形成通过本行业精准扶贫措施实现精准脱贫的管理清单,并及时对接到全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
作为行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措施落实、进度统计、巡查督查和成效考核的重要依据,由行业部门实行动态管理,确保“1+17”到户政策的落实,确保贫困人口得到实实在在的扶持。
二、落实精准帮扶措施。省直相关行业部门要加强“七个一批”及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行业扶贫政策的梳理和对接争取,对“1+17”方案里面涉及到但扶持力度没有中央大的,按照中央部署加大扶持力度;方案里面没有但中央已经部署的,进一步充实完善,加快推进落实;
中央没有涉及而我省已经推进的,继续兑现承诺,加大力度实施。要组织指导本系统逐户逐人掌握致贫原因,找准行业扶贫政策项目与贫困户脱贫需求的结合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督促落实到户到人帮扶措施,确保每个贫困人口有行业部门政策帮扶,按需求落实帮扶措施。
对已经脱贫的贫困人口,要留出缓冲期,在攻坚期内保持相关行业扶持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三、建立到户工作台账。省直相关行业部门要对核准后的通过“七个一批”及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措施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摸清特殊困难和需求,逐级分类建立到户工作台账,明确帮扶责任、帮扶内容、完成时限,实行一户一策、挂图作战。
改进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行业措施落实进度的统计方式,由行业部门按行业政策标准负责统计内容设计,统计数据采集、审核等工作,每季度负责在全省大数据管理平台录入,做到信息真实、资料齐全、数据准确、账实相符,从源头上解决行业统计数据和大数据平台统计数据“两张皮”的问题。
四、加强行业动态管理。各级行业部门要按照“1+17”精准扶贫政策,实时监测行业精准扶贫措施落实情况,做到底数清楚、扶持精准,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特别是对返贫、新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时纳入给予扶持;
对当年预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根据退出验收办法,制定完善行业具体验收标准,并据此提出认定意见,为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和贫困县摘帽提供依据。
五、强化工作指导培训。省直相关行业部门要根据《甘肃省贫困退出验收办法》和《全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实施方案》规定的考核验收标准,制定本行业系统清单式政策措施到户到人实施方案。
围绕“七个一批”及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行业指标,加强对基层干部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使基层干部熟悉和掌握行业到户到人政策措施,着力提升做好行业精准扶贫的能力和水平;
深入开展调研督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推广典型,不断推动行业精准扶贫到户到人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六、严格各级工作责任。各市州、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层层落实责任,充分调动和发挥各行业部门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起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做到步调一致、协同作战、履职尽责。
要健全完善行业部门定期述职制度和行业扶贫考核监督机制,把行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落实情况作为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严肃查处到户到人脱贫措施弄虚作假、编造数据等问题。
网络-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⑺ 安财学子三下乡:大数据精准扶贫 小康路携手并肩
从精准扶贫到全面小康,中国用实际行动为国际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发挥了中国力量,提供了中国方案。而作为中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背后的“秘诀”之一,大数据有效解决了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扶贫数据不通、数据不准等问题,切实提高了精准扶贫的效率,提升了贫困治理的能力。
其中甘肃省将大数据的能动性与时下热门的电子商务相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中小型产业的升级,原有的未售产品也成为大数据电子商务下的热点明星产品。为了深入了解这一乡村振兴新模式,同时响应国家关于大学生“三下乡”的号召,1月12日,安徽财经大学“徽羽金朝”队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前往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芮岭村开展了寒假社会实践。
基层政府在扶贫助困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这一特点在甘肃省芮岭村的扶贫工作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和村委会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芮岭村全村共11个村民小组,603户共2615人,自2013年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3户248人,已在2019年底全部脱贫。其次,芮岭村成立合作社1个,与西峰区园林局、西峰区核算中心、西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肖金镇人民政府建立了机制良好的帮扶制度,共帮扶63户群众,在帮助芮岭村脱贫工作顺利完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图1 芮岭村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数据“孤岛”、数据壁垒是大数据发展的“痛点”,也是扶贫工作的难点。团队通过采访了解到,为了更好地识别贫困、分析贫困、解决贫困,甘肃省各级政府通过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支撑平台,将原来分别储存于各部门的小数据变成大数据,通过探索对贫困户精准画像、精准识别,初步实现了假贫退出去、真贫真帮扶。而数据的融合共享打通了精准扶贫的数据经脉,使得每个扶贫对象的情况得到精准描绘,不仅有利于减轻基层扶贫干部负担,更使得对干部工作进行监督,对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评估等成为可能。
图2 芮岭村西岭组自然村道路建设
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新渠道、新动能,电商扶贫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走访村委会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近年来甘肃省积极落实电商扶贫有关工作,通过推广农村电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帮助增加贫困户收入。以被评为“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的陇南为例,其将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促进农业增收的重要举措,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与大数据结合的创新性模式,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陇南模式”。全市开办网店1.4万多家,真正实现了让陇南农产品走出大山。
图3 芮岭村村民今年收获的玉米
扶贫工作没有所谓的终点,乡村振兴始终是进行时。通过此次实地调研,团队成员切身感受到了精准扶贫以及乡村振兴给老百姓日常生活带来的福祉以及大数据和电商直播在乡村扶贫工作中的巧妙运用。未来,随着云计算和5G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价值将被进一步挖掘和发挥,芮岭村的小康路、甘肃省的振兴路,中国的复兴路必将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远!
⑻ 甘肃省深化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因是什么
一、甘肃省深化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因如下:
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力助推精准扶贫。充分发挥教育在精准脱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精准对接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际,实施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的多元举措,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依靠教育“拔穷根”,突出“精准”保公平,积极为脱贫致富奔小康贡献力量。
二、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
甘肃省委、省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任务,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主攻方向,提出了“六个精准”的要求:对象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考评精准、保障精准。省委、省政府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和任务举措。甘肃省教育厅聚焦贫困群众对接受教育最迫切、最关键、最突出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教育精准扶贫的突破口、着力点和路线图,出台实施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师队伍、民族教育、学生资助、高校招生等7个方面的专项支持计划和《支持革命老区教育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等“7+1”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以此来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度,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
三、甘肃省主要从以下十个方面抓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落实:
1、准识别,着力建设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
甘肃省下大功夫建设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把好“对象精准识别关”,为各项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实提供依据、搭建平台、建立窗口。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汇集了各受教育阶段的扶贫对象、扶贫现状、扶持措施、扶贫效果等综合信息,具有查询、统计、分析、筛选等多种功能,能够准确反映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进展情况和政策实施效果,真正实现了教育领域扶贫工作“精准建档,精准入户,精准录入,精准审核,精准分析,精准施策”工作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精准度和科学性,为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提供了有效支撑。
2、补短板,着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
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学前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抓住农村教育发展“短板”,按照“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和师资、有利于方便幼儿就近入园、有利于乡镇分级管理、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行政村延伸。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乡镇幼儿园1616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乡镇幼儿园全覆盖;
2015年建成行政村幼儿园939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较2011年提高33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3%。力争2017年实现革命老区、藏区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2020年实现全省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同时,制定了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和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配齐保教设施、配足保教人员,真正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启蒙教育。
3、兜底线,着力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义务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确保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学、活动、生活等设施基本符合教学、安全和生活需要。精心实施“全面改薄”工作,通过引入“第三方”督查、向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致信等方式,督促落实县级政府责任,加大地方投入,加快项目进度。2014-2015年共落实资金103.17亿元,占五年规划总投入的48.21%。实施土建类项目10016个,完工项目8328个;完成设施设备类项目2970个。
已实施项目惠及7574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88万名学生,分别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数的79.37%和在校生数的69.33%,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制定《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施意见》,加强义务教育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管理。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保障百人以下小规模学校正常运转,确保农村孩子就近入学。推进信息化优质资源共享,在贫困地区中小学和教学点建设“班班通”教室8.4万个,3930个教学点享受到优质数字资源。
4、拔穷根,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水平。
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职业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促进优质职教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通过多种途径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加快建设兰州新区职教园区,以推进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国家级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培养贫困地区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努力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发挥“农”字头中职学校、农林类职业院校和涉农专业点作用,广泛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增强“造血”能力。在贫困地区开办涉农专业教学点49个,2015年面向贫困县招收“两后生”6万余人。大力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培训和劳务品牌培训,年培训规模达到20余万人次,有效促进转移就业。
5、建机制,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乡村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完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把贫困县乡村幼儿园教师纳入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范围,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每月享受不低于500元的生活补助。2016年,甘肃将把乡村教师周转房纳入保障房建设计划,已被省政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大贫困地区师资补充力度,按需设岗、按岗招聘、精准补充,2015年全省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7781人,其中乡村教师7461人。
重点加强乡村教师培训,扎实推进“三计划两工程”(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万名乡村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和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和“精准扶贫教师培训三行动”(网络与校本研修“薪火网研行动”、乡村微规模学校教师全员访名校“微访行动”、乡村学前教育教师素质提升“千千树行动”),采取送培下乡、专家指导、校本与网络研修等形式,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5年累计培训教师13.93万人次,其中乡村教师占85%。
6、缩差距,着力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乡村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优先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施支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制订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专项规划、藏区教育发展攻坚计划和支持藏区教育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改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全面改薄”资金按在校生数的120%向民族地区倾斜支持,向民族地区1142所学校安排资金16.47亿元。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近五年累计招收藏区1.23万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实现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全免费,藏区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生均1950元提高到2168元,甘南州等12个高寒阴湿地区取暖费标准按其他地区两倍标准拨付,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吃上免费营养餐。持续开展大学生藏区顶岗支教,每年选派300余名大学生赴藏区农牧村幼儿园实习支教。
7、全覆盖,着力健全学生资助保障体系。
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学生资助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把各项免费和资助政策精准到人,建立了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的资助体系。在省级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按照每生每学年1000元的标准,免除所有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保教费。免除所有中职学生的学费,为贫困家庭学生每学年发放2000元中职助学金。对进入省内高职院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按照每学年5000元标准免除学费和书本费。为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每学年最高8000元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015年落实各类学生资助经费17.47亿元,99.35万名贫困生受益;发放助学贷款12.22亿元,21.06万名贫困生受益。2016年,我们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对全省在园幼儿免除(补助)学前教育保教费,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免除(补助)学杂费和书本费。
8、重倾斜,着力落实各项招生扶贫政策。
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高校招生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增加面向贫困地区的高考招生专项计划。2015年新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生专项计划、革命老区专项计划。同时,省属高校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地方高校农村生源专项招生计划也精准到贫困县,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贫困家庭子女。开展省内高职(专科)院校面向贫困县单独测试和推荐免试招生试点,单独面向贫困县安排农村定向全科医生招生计划。今年,各类扶贫专项共录取贫困地区学生2.23万人,扩大了农村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的机会。
9、保优先,着力促进老区教育跨越发展。
实施《甘肃省教育厅支持革命老区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倾斜支持革命老区教育事业发展。努力扩大革命老区学前教育资源,2015年优先下达资金5.69亿元,计划在革命老区建设1072所行政村幼儿园,支持革命老区到2017年率先实现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优先改善革命老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全面改薄”资金按在校生数的120%向革命老区倾斜。优先支持革命老区实现所有中小学和教学点宽带网络全覆盖,所有班级“班班通”全覆盖。优先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每市重点办好1-2所国家中职示范校,每县重点建设1所有特色的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
10、多关爱,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将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校为阵地,多措并举、家校联动,着力抓好三方面工作:
①建档立卡有台账。
在认真摸底的基础上,全面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切实做到一人一档一卡,重点掌握留守儿童年龄、监护人、学习生活状况等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关爱和帮扶。
②改善条件重资助。
结合学前教育向行政村延伸和“全面改薄”项目,加快农村幼儿园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建立留守儿童用餐登记台账和营养状况档案,满足留守儿童用餐需求。落实留守儿童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教科书免费等政策,有效减轻学生学习、生活负担。
③建章立制重对接。
建立中小学校排查解忧制度,协调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实际困难;建立代理家长关爱制度,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和心理抚慰;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动员教职员工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从情感、生活、学业等方面给予关怀和照顾。我们还通过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天一条短信、每周通一次电话、每月手写一封信,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交流。
⑼ 精准帮扶App里防返贫监测入户核实上报后可以更改吗
可以更改,拿上个人身份证和相关证明材料到当地的建卡部门即可修改。随着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政府信息化建设得以快速发展,利用成熟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辅助各类日常工作已成为普遍场景。精准扶贫工作重在“精准”,传统的人工识别的手段已不能满足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需求,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长时间的深入调研和广泛的试验摸索,研制开发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通过成熟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手段,让精准扶贫工作真正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