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粮食安全问题引发社会关注,粮食危机要来了吗
现在很多人在讨论粮食问题,认为粮食发生了安全问题,粮食可能会少了,甚至会涨价,粮食危机要来了吗?我感觉是不会有很大的粮食危机的,首先是因为我们的库存够足,其次是因为我们的主要粮食是能够实现自产自足的,这样就导致我们不会发生大的粮食危机,接下来给大家具体说明。3.粮食可能会发生稍微的短缺,但是不会发生危机。
对于大家的担心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国家也会有一些农产品,比如说大豆是依靠进口的,但是这并不是主要的粮食。虽然可能会发生短缺,但是并不会引起我们的粮食危机,导致我们吃不饱饭,顶多就是我们少吃点大豆。
总而言之,我认为粮食安全问题虽然引发了稍微关注,但是粮食的危机是没有的。首先就是我们的粮食是能够实现自产自足的,而且有很多的无公害粮食,我们的库存也很足,能够让我们吃很长一段时间,除此之外我们的粮食可能会短缺,但是不会发生危机。
❷ 18亿亩耕地红线的将粮食安全作为底线
18亿亩耕地红线仍须坚守:将粮食安全作为底线
作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4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粮食安全也成为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着墨最多的主题之一。
会议指出,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会议还强调,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
“这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进口粮食比重越来越高,作为人口大国,如果粮食安全主动权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话,是非常危险的。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实现“十连增”。但是在“十连增”的背后,中国却面临着粮食需求迅速增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量提升空间日益收窄、耕地利用粗放、三大主粮净进口等多重困难的挑战。
易鹏指出,当前中国要将粮食安全作为底线,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技术含量和单产量,推进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以保证粮食安全。
❸ 我国粮食安全储备率要是当年社会消费量的多少
我国粮食自给率还不到90%。
在计算粮食自给率时,如果按照国际可比的谷物概念作为粮食口径,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粮食平均自给率达到100.5%。近几年,尽管粮食连年增产,但由于需求大幅增加,特别是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需求增加较快,粮食自给率有所下降。
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为99.6%、99.1%和99.2%,2012年下降至97.7%, 但仍在95%的基本自给线以上,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是牢固的。
(3)粮食安全大数据扩展阅读:
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12/2013年度全球谷物产需缺口约640亿斤,反映全球粮食供求状况的库存消费比从2002/2003年度的25%下降到了2012/2013年度的20.5%,接近18%的粮食安全警戒线。其次,国际贸易量很小。
每年全球谷物贸易在23500万—31500万吨,仅为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国际市场大米贸易总量也就是3500多万吨,仅占我国大米消费量的25%左右,通过国际市场调剂的空间十分有限。第三,我国大国效应明显。
❹ 粮食安全
“当所有人不再为买不起粮食、无法获得充足、安全而健康的食品而担忧,满足自身膳食需求并能够自主选择食物,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才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粮食安全。”28
政府有义务确保所有人具有享有食物的权利。尽管全球粮食产量能够满足人类的温饱所需,但目前的粮食流通体系无法为所有人提供足够的营养和热量;超过10亿人仍然处于饥饿状态,上百万人面临粮食短缺问题29。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接近90亿,粮食生产和供应体系不仅面临逐渐增加的人口压力,还将遭受着来自其他方面,包括气候变化G、灾害G及农业补贴、投机、价格波动等问题的负面影响30,31。
粮食短缺G不仅危害贫困人群的健康,还会给其谋生手段和生存方式带来影响,随着自然资源的日渐枯竭,迫于生计压力,人们开始变卖财产、举家搬迁、寻找工作,想方设法维持生计。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耕地等自然资源逐渐短缺,粮食生产、流通和分配等问题日益凸现32。
建议本节内容与“生计和自然资源管理”部分结合阅读,以下为这两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
关键问题
灾害和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气候和极端天气或气候事件的变化将导致干旱、洪水、热浪、霜冻及其他极端事件的增多。这些将从可用性、可获取性、稳定性和利用率四个方面威胁粮食安全33。
专栏4.1 灾害和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可用性、可获取性、稳定性和利用率四个方面影响的范例
可用性:严重干旱导致作物减产或牲畜死亡;而种子和牲畜存栏量的不足又会进一步导致作物产量或牲畜数量的减少。
可获取性:基础设施的损坏会阻碍食物的正常流通;畜产品价格的降低将减少牧民用于购买粮食的资金。
稳定性:气候变化将导致作物减产,影响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引起粮食主产区多年以来的种植制度和种植结构的调整。
利用率:饮用水不安全(引起慢性腹泻)会阻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资料来源:IFRC(2006)How to conct a food security assessment:a stepby-step guide for National Societies inAfrica.Geneva,Switzerland,有修改。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受此影响,粮食短缺地区可能遭受更加严重的威胁34。目前的粮食生产体系十分脆弱,粮食生产所依赖的自然资源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那些容易发生退化、荒漠化G和遭受干旱胁迫G的生态系统,脆弱的生态系统会大大削弱人们采取必要的预防和防护措施的能力35,尤其是雨养农业区G和农牧区面临着高风险。灾害可能使一些地区的缺粮局势变得更为严峻。食物缺乏、购买力丧失或食物运输受阻也有可能成为灾害的后果之一36。由于作物大量减产、海洋生物资源减少和不安全饮水引起的腹泻疾患增加,未来急性和慢性营养不良的人群比例也将上升。世界上最贫穷人口的生存依赖于自然资源,而当地的自然资源对气候非常敏感,因此,当地民众的营养状况受制于气候变化。此外,营养不良除了给他们的健康带来影响,还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状态和能力,这将进一步削弱他们适应灾害和气候变化的能力。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工作中加入灾害风险管理G与气候变化适应的技术措施,不但可以提升受危人群抵御灾害与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G,还可以保护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系统,同时可以提升他们降低脆弱性G的人力资源能力。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的10项原则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应用指南
专栏4.2 粮食安全措施
在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实现人人享有充足粮食的目标,需要协调预防、宣传、保障和变革等方面,因此,粮食安全措施是一项综合性的措施。
1.建立粮食短缺地区的预防体系。建立包括信贷和银行等金融、保险系统参与的社会经济安全网络体系,建立类似保护农业多样性和干旱周期管理等的风险管理措施。
2.构建非强制性的措施体系,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和加强能力建设,降低粮食短缺地区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例如,建立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并鼓励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及时订正气候预测信息;建立气象、土地利用、农作物和牲畜等相关行业的数据库;完善银行、信贷和保险等金融服务。
3.当预防与非强制性措施失效时,需要启动备用的保障性策略作为补救措施。例如,劳动换取食物或劳动获取酬劳等措施。
4.寻求解决社会歧视和社会矛盾的变革性措施。例如,保障妇女权益,保证女性在农村合作组织及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储蓄计划向女性倾斜。
变革性措施可以巩固以上三类措施的效果。
资料来源:Devereux,S.and Sabates-Wheeler,R.(2004)Transformative Social Protection.IDS Working Paper 232.(本书更改了各种措施的排列顺序,以重点突出需要关注的预防措施和倡导措施,以及这两项措施失效时的保障措施。)
案例分析:脆弱河滨社区的替代生计39
项目实施地:加纳
项目实施方:世界宣明会
发源于加纳东北部的白沃尔特河流经该国泰勒纳斯·纳波丹姆地区的三个社区印都瑞·波注鲁谷和三腾,这些地区不断遭受着干旱和洪水的侵袭,野火和疾病也时有发生。在这些沿岸社区,人们通过在河岸种植作物来维持生计,这些河滩地是该区域唯一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其余都是岩石地和不毛之地。
2009年,暴雨将布科纳法所区的一个水力发电大坝冲毁,导致加纳北部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作物和公民家庭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蔓延河岸25千米的洪水严重打击了这三个社区的第一产业。农田被冲刷,当地主要农作物——玉米也几近绝收。
气候变化也正在影响着加纳,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淹没了沿海城市,沃尔特河三角洲附近的水位出现了下降,而沃尔特河三角洲提供了加纳近80%的电力供应40。预计未来气候变化对加纳的显著影响仍将继续。虽然温度和降水存在年际波动,但温度变化趋势表明,2010—2050年,整个加纳都将变暖。
世界宣明会实施的“区域社区恢复力项目”提升了长期受灾地区的风险管理能力,使农村家庭和社区的收入渠道多样化,提高了作物产量,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避免当地农民的生存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或冲击G。
作为世界宣明会灾害风险管理和能力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提升恢复力项目让加纳的农民意识到,可以利用土壤残留的水分种植作物,降低洪水造成的损失。在洪水消退之后,他们挑选早熟作物种植在曾经被洪水淹没的土壤中,如西瓜、黄甜瓜和豆类,收获后可以留作口粮也可以出售弥补家用。在长期发展目标下,该项目具备了灵活性和响应性,所以这种综合性项目能够产生多重效益:①通过出售农产品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劳动生产力;②使农民获得谋生的新知识和新技能;③调整种植方案,减小气象灾害对当地农田的破坏,增强当地农业的恢复力;④通过丰富食物的种类,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改善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
经验和教训:①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应该因地制宜,鼓励农户和社区进行技术创新,确保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获取足够的食物,并保证充足的粮食储备,在满足日常开销的同时,增加人们的收入,能力建设过程中要特别考虑当地的气候变化;②在选择谋生策略时,应当考虑未来的经济和社会情景,包括气候变化、全球化、移民和环境恶化等影响。备灾能力和适应能力是决定有效应对生存环境长期动态变化的关键因素。
工具和资源
更多信息和链接,请参考工具和资源第129页。
❺ 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些关键特性是什么,从一般经济情况或者其他方面来说
“十连增”后粮食安全可否高枕无忧
来源:新华网| 2013-12-09 10:16:44| 作者:李慧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比上年增长2.1%。这意味着,我国粮食在高起点上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十连增”。
然而,这一年来,粮食生产并非一帆风顺。
在“南旱北涝”等多重不利因素威胁下,粮食生产是如何实现“
十连增”的?“十连增”对我国粮食供给和进出口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未来,我们又该如何保障粮食产量可持续增长?在国新办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
“十连增”是如何实现的?
今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北方的部分地区特别是东北有关省份发生了严重的涝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粮食实现了沉甸甸的“十连增”,同时产量跨上了一个新的千亿斤的台阶。
-
“这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也是一个高点,这个高点是在成本涨、灾情重的情况下取得的,可以说来之不易。”韩长赋说。
韩长赋指出,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三条:政策有力、防灾有效、指导到位。
政策是农业生产一个最有效的指挥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了稳定夏粮生产,国家在去年将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每斤提高了1毛钱,这对稳定小麦面积起到了很直接的作用。”韩长赋说,针对灾害多发的形势,中央财政安排了40亿元的补助资金,比如支持小麦的“一喷三防”,支持北方和南方水稻主产区综合施肥促早熟,防寒露风、防早霜,支持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这些措施有效防范和减少了灾害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说,减灾就是增产。”据韩长赋介绍,今年以来,农业部门及时完善了防灾减灾预案,并组织专家制定分区域、分品种、分灾情的技术减灾方案,先后派出了68个工作组和专家组深入灾区开展指导,全力推进农业科技抗灾。
一年来,在关键农时季节,农业部门先后组织制定和下发了20个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农民有针对性地防灾减灾。此外,农业技术人员还进村入户,蹲点包片,指导农民因时因地因苗来进行田间管理。
“十连增”后为何还进口?
虽然我国粮食实现了连年增产,但我国目前仍在从东南亚等一些国家进口粮食。与此同时,我国粮食的进口量也在持续增加。
未来,我国粮食供给面临怎样的形势?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指出,我国目前整个粮食供给形势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从粮食库存消费比看,有的品种如小麦已达到60%到70%,一般的品种在40%到50%,而国际上要求的最低安全标准是17%到18%。
然而,为何当前粮食进口量却仍在持续增长呢?
“粮食进口增加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增产的幅度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消费刚性增长的幅度。”韩长赋说,大家知道,我们的人口在绝对增长,城市化人口在快速增加,另外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上农产品加工的因素都增加了需求。
韩长赋分析说,从贸易角度讲,粮食进口量增加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的粮食还需要一些品种调剂,比如小麦我们是充足的,库存也比较丰富,但是我们要进口面包粉;二是价格因素,国际上一定的时段粮食价格比国内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进口。
“但我们进口的总量并不多,去年谷物进口也就200多亿斤,占总产量的比例很小,今年1月至9月进口的数量也是下降的。”韩长赋说。
未来增产是否可持续?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十连增”后,人们更加关注,我国粮食安全是否已经高枕无忧?
对此,有观点指出,我国粮食虽然实现了“十连增”,但是粮食的增产部分是过度消耗农业资源的结果,这样的增产是不可持续的。
事实上,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争议和担忧近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韩长赋承认,粮食实现“十连增”表明我国农产品供给充足,市场总体稳定,但要素资源确实绷得很紧,这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特别是,当前“农村空心化”“土地城镇化”的现实让未来粮食增产面临诸多挑战。现实面前,我们不禁要问,实现连续增产后,粮食增产的空间还有吗?
专家指出,未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韩长赋认为,要保障粮食安全一是要有地,也就是要保护耕地,同时建设高标准农田;二是要有水,要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技术;三是要加强环境农业保护,包括减少面源污染,推广节本增效技术,科学使用化肥,减少农药使用,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等。
同时,韩长赋还提醒,保障粮食安全,既离不开耕地保护、政策支持、科技支撑,也离不开农村改革,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日前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进行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本报记者李慧)
❻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应该做什么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大力造就粮食行业管理人才、粮食科技创新人才、粮食高技能人才和粮食后备人才,为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人才支撑。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1-15,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❼ 中国目前的粮食状况
食物浪费的调查报告
1996年,我国政府首次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以来,我国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近10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年均产量较上一个10年增长了10%以上,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居民膳食结构显著改善,以市场化为方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对粮食实施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更加巩固、手段更加灵活,实现了立足国内粮食自给的预定目标。粮食生产的发展消除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粮食问题的担忧,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06年我国粮食总产实现连续三年增产,达到9949亿斤,不仅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也可望提前实现“十一五”末粮食总产达到1万亿斤水平的规划目标。但在形势出现转机之际,更要对目前存在的困难保持清醒认识。
首先,粮食继续增产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土地和水资源的制约日益突出。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较粮食产量峰值时的1998年减少了1.2亿亩,接近18亿亩的底线,而且被占的基本上是优质耕地。同时,粮食播种面积也下降到15.6亿亩,与农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15.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基本持平。我国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近乎到了不能继续减少的临界水平。我国还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并且年度间、区域间分布很不平衡。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二是人口总量仍将保持惯性增长的势头。根据有关报告,未来20年,中国的人口总数还将继续增加,至2033年前后达到15亿的峰值后方可缓慢下降。人口增加直接推动了粮食需求总量的刚性增长,这将使我国本已偏紧的粮食产需形势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更趋严峻。三是气候变化加剧影响增大。据统计,我国因灾年均损失粮食在1000亿斤左右,相当于每年产量的1/10。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极端天气趋于频繁,从而加剧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四是农民依靠种粮增收的空间有限。近年来国家持续增加了“三农”方面的投入,有效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总体上农民种粮收益仍然偏低,而且受人多地少、分散经营、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的制约,未来提高种粮收益的空间十分有限。特别是在不少粮食主产区,青壮劳力都选择外出打工,致使投入粮食生产的物力、人力和技术不足。
其次,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2006年,我国粮食在总量基本实现平衡的同时,品种结构的不平衡问题日渐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小麦和稻谷口粮品种基本实现紧平衡目标。综合国家有关部门的分析报告,2006年我国小麦产销略有盈余100亿斤左右,稻谷产销略有缺口,但不超过100亿斤,甚至更少。两大口粮品种处于紧平衡状态。特别是稻谷,在过去的20年,城市大米消费量增长达83%,以大米为口粮的人口比例已达到60%,且产量波动大、储存难,是引发市场变化的先导和敏感品种,必须予以高度关注。二是玉米供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近几年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养殖业较快增长,能源消耗增加推动生物质能源产业迅猛扩张,粮食深加工需求保持高速增长势头。这个特点在玉米品种上表现最为明显。2006年,我国玉米出口同比减少60%以上,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我国玉米供求将从宽裕向偏紧转变。三是大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加深。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大豆进口达2827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面对跨国企业资本和产业优势的挤压,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呈下降趋势,市场出现萎缩,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第三,粮食综合供给能力仍有待提高。考察粮食安全水平,不仅要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要看粮食的投放和流通效率。按照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粮食市场和物流体系仍比较滞后。粮食市场体系方面,一是市场主体发育很不充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尚未完成,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单户农民粮食种植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多数个体、民营和股份制等市场主体经营规模和业务量较小,迫切呼唤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应运而生。二是各类市场发展不完善。粮食市场网络不健全,市场交易不规范,管理水平较差,硬件设施落后;市场经营方式不适应需要,服务功能不强。以电子商务和期货为代表的现代交易方式发展缓慢,发现价格、规避风险、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受到制约。
二、节粮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人们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会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仍然以为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然而事实是:我国人口己超过12.5亿,每年的净增长是 12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2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积正以每年30多万亩的速度递;全国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粮食依靠进口。从1981-1995年间,全国共减少了耕地8100万亩,每年因此而减少粮食生产500亿斤。而且现在这个减少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快。乱占耕地、挖沙、土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等种种现象在蚕食着耕地。现实绝对不容乐观!!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乱点一气。
透过下面的数字,我们也应该看到,沉重的人口包袱不仅使吃饭成为一个大问题,而且也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有这么一组数据。1998年我国谷物、棉花,肉类的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有粮食仅362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还低,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的国家。更令人感慨的是,新中国的今天不是比一千多年前的唐宋王朝不知多了多少倍吗?可是由于人口猛增,人均占有粮食竟比唐宋时代还少了200多公斤。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12亿人口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还要大。这真是一张大嘴!光是每年新增加的一千五百万人就要吃50亿公斤的粮食!所以,节约粮食,对我们的国家更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平时有没有浪费粮食的现象呢?在学校里,早中晚在食堂用餐发现这种现象真的是非常严重的,每天总有好多米饭、馒头被浪费了,真是太可惜、太令人痛心了!浪费可耻,从某种意义上说简直是“犯罪”。凡事贵在坚持,节约要从点滴做起,尤其需要坚持。一天两天可以,一年两年呢?更长的时间呢?不仅仅是对粮食,要让节约内化为自觉,成为习惯。
三、节粮措施。
我们要开展各种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主题活动,真正达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出的“爱惜粮食”的要求!今天,我们知道了国情,进一步明确了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特殊意义。有首古诗说得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现在做起,要拿出实际行动,为党为国家分忧,把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❽ 粮食安全的现状
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粮食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应当说由来已久。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向全球敲响警钟,首次提出了“食物安全”问题。
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了“粮食安全”概念,并得到FAO、世界粮食理事会、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支持。然而,无论是以国际组织所祈盼的目标来裁减还是实践所收获的效果来衡量,目前全球粮食安全依然没有解除危机,甚至某些指标还在恶化。
第一,粮食供给处于紧平衡。据FAO的数据显示,全球粮食储备在2008年只有4.05亿吨,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仅够全球人食用8至12周。 而从2009年的情况分析,美国农业部的报告认为,2009年世界谷物产量可达到22.16亿吨,而在需求量可能达到21.76亿吨的情况下,供大于需只有4000万吨。
第二,粮食价格滞留于高位。借助于需求增加和大宗资源价格上升的力量,国际市场粮价最近几年一路扶摇直上。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粮食价格发生“夭折”,但目前仍处于历史高位。据OECD和FAO联合发布的《2009-2018农业展望》报告,粮价总体水平目前远高于10年平均水平,一些粮食的价格比1998年—2008年的水平高出了一倍。
第三,饥饿人口有增无减。据联合国公布的最新数据,2009年全球每天忍受饥饿的人数将达到10.2亿人,扭转了过去40年中饥饿人口持续减少的趋势,而且这一数字将继续增加。
而在中国,耕地仅占世界10%,人口却占世界的22%,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2001年发表的《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是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这既是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总的目标。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规定,国务院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一是确保耕地面积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二是保护种粮积极性,财政对扶持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投入合理增长,提高种粮比较收益,落实粮食收购政策,不出现卖粮难问题。三是落实地方粮食储备,增强粮食仓储能力,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地方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安全。四是完善粮食调控和监管体系,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不出现脱销断档,维护粮食市场秩序;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及时处置突发事件,确保粮食应急供应。五是加强耕地污染防治,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和超标粮食处置能力,禁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六是按照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落实农业、粮食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任务,确保责任落实、人员落实。
❾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十连增”后粮食安全可否高枕无忧来源:新华网|2013-12-0910:16:44|作者:李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比上年增长2.1%。这意味着,我国粮食在高起点上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十连增”。然而,这一年来,粮食生产并非一帆风顺。在“南旱北涝”等多重不利因素威胁下,粮食生产是如何实现“十连增”的?“十连增”对我国粮食供给和进出口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未来,我们又该如何保障粮食产量可持续增长?在国新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十连增”是如何实现的?今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北方的部分地区特别是东北有关省份发生了严重的涝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粮食实现了沉甸甸的“十连增”,同时产量跨上了一个新的千亿斤的台阶。-“这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也是一个高点,这个高点是在成本涨、灾情重的情况下取得的,可以说来之不易。”韩长赋说。韩长赋指出,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三条:政策有力、防灾有效、指导到位。政策是农业生产一个最有效的指挥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了稳定夏粮生产,国家在去年将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每斤提高了1毛钱,这对稳定小麦面积起到了很直接的作用。”韩长赋说,针对灾害多发的形势,中央财政安排了40亿元的补助资金,比如支持小麦的“一喷三防”,支持北方和南方水稻主产区综合施肥促早熟,防寒露风、防早霜,支持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这些措施有效防范和减少了灾害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说,减灾就是增产。”据韩长赋介绍,今年以来,农业部门及时完善了防灾减灾预案,并组织专家制定分区域、分品种、分灾情的技术减灾方案,先后派出了68个工作组和专家组深入灾区开展指导,全力推进农业科技抗灾。一年来,在关键农时季节,农业部门先后组织制定和下发了20个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农民有针对性地防灾减灾。此外,农业技术人员还进村入户,蹲点包片,指导农民因时因地因苗来进行田间管理。“十连增”后为何还进口?虽然我国粮食实现了连年增产,但我国目前仍在从东南亚等一些国家进口粮食。与此同时,我国粮食的进口量也在持续增加。未来,我国粮食供给面临怎样的形势?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指出,我国目前整个粮食供给形势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从粮食库存消费比看,有的品种如小麦已达到60%到70%,一般的品种在40%到50%,而国际上要求的最低安全标准是17%到18%。然而,为何当前粮食进口量却仍在持续增长呢?“粮食进口增加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增产的幅度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消费刚性增长的幅度。”韩长赋说,大家知道,我们的人口在绝对增长,城市化人口在快速增加,另外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上农产品加工的因素都增加了需求。韩长赋分析说,从贸易角度讲,粮食进口量增加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的粮食还需要一些品种调剂,比如小麦我们是充足的,库存也比较丰富,但是我们要进口面包粉;二是价格因素,国际上一定的时段粮食价格比国内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进口。“但我们进口的总量并不多,去年谷物进口也就200多亿斤,占总产量的比例很小,今年1月至9月进口的数量也是下降的。”韩长赋说。未来增产是否可持续?“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十连增”后,人们更加关注,我国粮食安全是否已经高枕无忧?对此,有观点指出,我国粮食虽然实现了“十连增”,但是粮食的增产部分是过度消耗农业资源的结果,这样的增产是不可持续的。事实上,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争议和担忧近年来一直没有停止。韩长赋承认,粮食实现“十连增”表明我国农产品供给充足,市场总体稳定,但要素资源确实绷得很紧,这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特别是,当前“农村空心化”“土地城镇化”的现实让未来粮食增产面临诸多挑战。现实面前,我们不禁要问,实现连续增产后,粮食增产的空间还有吗?专家指出,未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韩长赋认为,要保障粮食安全一是要有地,也就是要保护耕地,同时建设高标准农田;二是要有水,要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技术;三是要加强环境农业保护,包括减少面源污染,推广节本增效技术,科学使用化肥,减少农药使用,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等。同时,韩长赋还提醒,保障粮食安全,既离不开耕地保护、政策支持、科技支撑,也离不开农村改革,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日前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进行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本报记者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