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版本升級 > 史記台灣版本

史記台灣版本

發布時間:2025-05-05 06:02:58

❶ 史記中記載內地與台灣加強聯系的事件最早發生在

台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時期的吳王孫權派遣一萬官兵到達「夷洲」,即現在的台灣。這一事件在吳人沉瑩的著作《臨海水土志》中有所記載,成為世界上最早對台灣進行描述的文字之一。

然而,《史記》是由西漢時期的司馬遷所著,主要記錄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因此,《史記》中不可能有關於台灣的記載。

盡管如此,歷史學家們通過研究《臨海水土志》等文獻,逐漸揭開了台灣早期歷史的神秘面紗。《臨海水土志》不僅記錄了台灣的地理環境,還描述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色,為後世研究台灣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此後,內地與台灣之間的聯系逐漸加強。東晉時期,中原地區戰亂頻仍,大批中原居民遷徙到台灣,帶來了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生產工具,促進了台灣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台灣也向內地輸送了大量的土特產,如稻米、木材等,為內地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唐代時期,內地與台灣的交流更加頻繁。唐太宗時期,派使臣前往台灣,進一步加深了兩地之間的聯系。宋代時期,台灣與內地的貿易往來更加密切,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也更加頻繁。

元代時期,台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成為福建省的管轄范圍。明代時期,朱元璋派遣水師到台灣,加強了對台灣的管轄。清代時期,清朝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對台灣的控制,促進了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

綜上所述,盡管《史記》中沒有關於台灣的記載,但內地與台灣之間的聯系自古以來就十分密切。從三國時期的吳王孫權派遣官兵到達台灣,到元代時期台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再到明清時期兩地經濟文化交流的加深,這些歷史事件都證明了內地與台灣之間的緊密聯系。

❷ 尋求資料:台灣地名沿革以及歷史發展的進程

台灣地名沿革
來源:中國台灣網

夏禹——島夷《尚書·禹貢》揚州之項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橘柚,錫貢,沿於江海,達於淮泗》。(註:卉服—綿衣;織貝—鑲有貝殼的布料;錫—承受旨意。)

根據尾崎秀真先生的說法,「島夷」應該是指台灣的當時的居民,貢物的織貝是當地居民泰雅人的珠衣。

《禹貢》是《尚書》的一個篇名,而《尚書》是中國一部最古的歷史書,《禹貢》敘述四千年前的中國地理,把當時的中國分九州,揚州是東南方的一州,北到淮河,東南到海。

《尚書·禹貢》篇中的意思是:東南海島上的夷人,穿著錦服,用竹器裝著綴系有亮貝的布料,包裹著橘柚特產,等待錫命來進貢,沿著長江大海,到達淮水、泗水。

台灣地處東南海上,所說島夷的情形,與台灣當時的居民的情形相同,所以有的學者根據這一記載,認為台灣已與大陸有交流。

周朝——雕題《山海經》之《海內南經》記載:「伯盧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在郁水之南」。

時人的解釋是:離耳國似指海南島,而雕題國民黥面紋身,類似台灣山胞,故雕題國是指台灣。

秦朝——夷州《史記·始皇本紀》記載:「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來、方丈、瀛洲,仙人居之雲」。

時人的解釋是:三山依北而南排列,蓬來為日本、方丈為琉球,瀛洲為台灣。

西漢——東鯷漢朝的《漢書·地理志》記載:「江南多濕,丈夫多夭,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國,以歲時來獻見」。後來有一部份日本與中國的學者,推測東鯷非今日之琉球,而是指台灣。

三國——夷州《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將軍衛溫遣諸葛直以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所在絕遠,不得卒至。但得夷洲,數千人而返」。

沉瑩《臨海水土志》記載:「夷洲在臨海東南」,「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齒」,「戰得頭,著首還,中庭建一大材,高十餘丈,以所得頭差次掛之,歷年不下,彰示其功」。衛溫、諸葛直到達夷洲後,「士眾疾疫死者十有八九」。

據沉瑩的《臨海水土志》,對於夷州方位、地形、氣候、居民、物產、習俗,均有詳細的敘述。

有不少學者把「夷州」認為是今日的台灣,並以「臨海水土志」為有關台灣的最古文獻,特別是中國學者大體上都持這種說法。

隋朝——流求國《隋書·東夷列傳》記載:「流求國居海東,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將軍陳棱要求土著投降,被拒,遂擄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返」。

《隋書》所稱之流求,所述的風土習俗、方位和文化系統皆與三國夷州頗多相似之處,所以學者之間多認為《隋書》所指之流求即為台灣。

從隋朝到明朝,台灣一直被稱為流求或琉求。到明洪武受封時,才將台灣改稱為小琉球,而與日本統治下的琉球有所區別。

南宋——毘舍耶國

元朝——留求

明萬曆——東番、大員、小琉球明朝陳第之《東番記》(明神宗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記載:「東番人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海島中,起魍港、加老灣,歷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雙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皆居其也。」台灣稱為「小番」、「東番」甚明,陳第之《東番記》是繼三國吳沉瑩之《臨海水土志》夷州、《隋書》之流求國、宋趙汝適之《諸番志》琉求國、元汪大淵之《島夷志略》琉球等之後,有關台灣之最具體紀錄,文中所記大員一地,後來演繹為台灣全島名稱。

明嘉靖二十三年當時葡萄牙人為了到日本貿易,經長通過台灣海峽,遙望台灣本島,頌稱「Ylha Formosa」。

明永曆——東都、東寧明朝楊英之《從征實錄》記載:「永曆十五年五月初二改赤崁地方為東都明京,設一府二縣,以府為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改台灣平安鎮。」

又明夏琳之《海紀輯要》記載:「永曆十八年三月,招討大將軍世子至東都,以諮議參軍陳永華理國政,改東都為東寧,置天興、萬年二州。」故明鄭經略台灣,名曰「東都」、「東寧」。

清朝——台灣清靖海將軍施琅之《陳台灣棄留利害疏》 (清聖祖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記載:「竊照台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數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紆回,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隔離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余遙。……台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也。」

所指「台灣」已為全島之專稱,翌年四月清廷詔設台灣府於今之台南市,隸屬福建省,正式之「台灣」名稱自此始。

❸ 台灣在不同年代的名稱

1至7的名稱皆只能算是推測可能是指台灣。

1.岱輿、員嶠。
《列子‧湯問》:「渤海之東,不知幾億里,有大壑焉,實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虛。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
連橫《台灣通史開辟紀》:「或曰澎湖則古之方壺,而台灣為岱員;音實似。」

2.揚州之域、島夷:春秋、戰國。
《尚書‧夏書‧禹貢》:「淮海惟揚州,島夷卉服,厥匪織貝,厥包橘柚錫貢;沿於江海,遠於淮西。」

3.雕題國:春秋、戰國。
《山海經‧海內南經》:「伯盧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在郁水之南。」
晉郭璞註:「離耳國似瓊州島,而雕題國其面鯨涅畫體為鱗采,即鮫他。蓋與台灣土番之文身相髣髴雲。」

4.瀛洲:秦代、漢代。
《史記‧秦始皇本紀》:「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市發童男女數千入海。」

5.東鯷:西漢。
《漢書‧地理志》:「樂浪海中有倭人……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國,以歲時來獻見。」

6.夷洲:三國。
《三國志‧吳書‧孫權傳》:「春正月,遣將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至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
《太平御覽》:「夷州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

7.流求國:隋代。
《隋書‧煬帝紀》:「大業三年,……三月……癸丑,遣羽騎尉朱寬使於流求國。」
《隋書‧東夷列傳》:「三年,煬帝命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何蠻言之,遂與蠻俱往,因到流求國,言語不通,掠一人而返。」
《隋書‧東夷列傳‧流求國傳》:「流求國居海島之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

從南宋開始,即8至15才能真的確認是指台灣。

8.毗舍耶:宋代。毘舍耶國:南宋。
趙汝適《諸番志》:「毗舍耶(或毘舍耶)語言不通,商販不及,袒裸盱睢,殆畜類也。......泉有海島,曰彭湖,隸晉江縣...。」

9.瑠求、琉球:元代。兩次出兵台灣,1292年無功而返,1297年俘土著13多人。
《元史‧外國列傳》:「瑠求,在南海之東,漳、泉、興、福四州界內,彭湖諸島與瑠求相對,亦素不通,天氣清明時,望之隱約若煙霧,其遠不知幾千里也。」
汪大淵的《島夷志略》稱今台灣為琉球,對台灣有詳細記述、出產、貿易等。

10.東番、雞籠、北港、小琉球、東都、東寧、大員、台窩灣:明代,以小代大。
小琉球:明洪武年間,流求中山王阮受冊封後,稱今琉球為「大琉球」,台灣為「小琉球」,以予劃分。
雞籠、北港、東番:明萬曆年間。
《明史‧外國列傳》:「雞籠山,在澎湖嶼東北,故名北港,又名東番。」

11.東都:永曆15年。延平郡王鄭成功,以熱蘭遮城為安平鎮,故名王城。赤嵌城為承天府,總曰「東都」。

12.東寧:永曆18年。鄭經改東都為「東寧」,一直到永曆37年(康熙22年)。

13.福爾摩莎(Formosa):葡萄牙等外國人稱之。

14.高山國:日本稱之。1593年,豐臣秀吉為遠征「大明帝國」,想要借道台灣島,其在國書上稱台灣為「高山國」,稱台灣原住民為「高山族、高砂族」。

15.台灣:清代。台灣為福建省中之一府,稱「台灣府」。

❹ 被譽為「台灣新文學之父」、開創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是誰代表作有哪些

賴和,原名賴河,字懶雲。台灣彰化人。賴和除行醫外,並從事抗日活動與文學創作,是台灣新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台灣新文學之父。先後發表一系列散文新詩和白話小說,如《斗鬧熱》、《一桿「秤仔」》、《惹事》等,均收在《賴和先生全集》之中。他的作品對台灣「五四」以後的一代鄉土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賴和則成為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被譽為台灣文學的「奶母」。他曾擔任台灣民報文藝欄,積極推展台灣新文學運動,為日本殖民政權所不容,入獄兩次,仍不屈服,奮斗不懈,1943年因病去世,享年50歲。

賴和已整理重要作品出版目錄
賴和,1979,賴和先生全集,李南衡主編。台北:明譚。
賴和,1994,賴和小說集,施淑編。台北:洪範書店。
賴和,1994,賴和集,精裝版,張恆豪編。台北:前衛。
賴和原著,1996a,富戶人e歷史,蔡承維台譯;李自敬編輯。台北:台笠。
賴和,1996b,一桿稱仔。台北:洪範書店。
賴和,2000a,賴和全集一:小說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b,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c,賴和全集三:雜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d,賴和全集四:漢詩卷(上),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e,賴和全集五:漢詩卷(下),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f,賴和全集:附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衛。
賴和,2000g,賴和手稿集:新文學卷,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h,賴和手稿集:漢詩卷(2冊),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i,賴和手稿集:筆記卷,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j,賴和影像集,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❺ 許雪姬台灣歷史辭典

在2004年,由許雪姬總策劃(與薛化元、張淑雅等人共同編撰)的巨著《台灣歷史辭典》正式發布,這部作品出自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與遠流出版社之手,以其龐大的一百六十多萬字規模,堪稱台灣歷史上最為豐富詳盡的「史記」。它詳盡記錄了台灣從史前到公元2000年,涵蓋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社會、教育、文化、風俗等多個領域的演變歷程,共收錄了四千六百五十六則重要辭目,如十三行文化、樟腦專賣、賴和、莫那魯道、高速鐵路等,這些內容構成了台灣歷史的廣闊畫卷。

辭書還包含了一千兩百幅珍貴的歷史照片和文獻書影,如招婿契約、煙酒商標、老地圖等,這些實物資料為歷史研究提供了直觀的證據。此外,更有四十四種附表,如歷代台灣行政區域建置沿革、閩台地區古跡表、台灣鐵道路線沿革表等,為深入探究台灣歷史提供了詳盡的數據支撐。

許雪姬認為,《台灣歷史辭典》的誕生是台灣史學界以及其他學科研究人員共同努力的成果,它的出版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台灣有了自己的歷史辭書,意味著台灣能夠掌握歷史解釋的主動權。文建會副主委吳密察也強調,文建會對此項工作的投入,以及《全台詩》和《台灣史料集成》等歷史文獻的編纂,充分體現了本土政府對本土文化和歷史的高度重視。

閱讀全文

與史記台灣版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兩個網站如何操作 瀏覽:499
excel怎麼把兩個表格中的數據導入 瀏覽:530
什麼是一二一二三APP 瀏覽:877
cs6的魔棒工具 瀏覽:243
文件夾變成受系統保護 瀏覽:479
雨林木風系統安裝教程win7 瀏覽:886
黨中央文件有哪些 瀏覽:872
關於頁眉頁腳文件圖片 瀏覽:147
editbin文件 瀏覽:199
手機怎麼編寫文件到qq 瀏覽:483
蘋果5怎麼樣清理內存 瀏覽:870
win7屏保文件 瀏覽:784
agk什麼文件 瀏覽:441
安卓app編程用什麼 瀏覽:222
文件下載路徑設置不可用 瀏覽:192
win7打不開本地視頻文件 瀏覽:740
怎麼解壓targz文件 瀏覽:358
大數據系統的預算一般多少 瀏覽:381
光陽智能網怎麼下載App 瀏覽:868
編程與c語言哪個好學 瀏覽:624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