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信息 > 電腦網路雛形是什麼意思

電腦網路雛形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2-03 03:39:07

1.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鄒形是什麼

1. 1 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 四個階段

1. 20世紀50年代:(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將彼此獨立發展的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結合起來,完成了數據通信技術與計算機通信網路的研究,為計算機網路的產生做好了技術准備,奠定了理論基礎。

2. 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計算機 網路:由若干個計算機互連的系統,呈現出多處理中心的特點)

美國的ARPANET與分組交換技術為重要標志。 ARPANET是計算機網路技術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它的研究成果對促進網路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Internet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3. 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開放式標准化網路:開創了一個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新時代) 國際上各種廣域網,區域網與公用分組交換網發展十分迅速,各個計算機生產商紛紛發展各自的計算機網路系統(難以實現互連),但隨之而來的是網路體系結構與網路協議的國際標准化問題。

ISO(國際標准化組織)在推動開放系統參考模型與網路協議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對網路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網路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也同時面臨著TCP/IP的挑戰。

4. 20世紀90年代開始:Internet與非同步傳輸模式ATM技術。

Internet作為世界性的信息網路,正在對當今經濟、文化、科學研究、教育與人類社會生活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以ATM技術為代表的高速網路技術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提供了技術准備。 Internet是覆蓋全球的信息基礎設施之一。

利用Internet可以實現全球范圍內的電子郵件、WWW信息查詢與瀏覽、電子新聞、文件傳輸、語音與圖象通信服務等功能。

Internet是一個用路由器實現多個廣域網和區域網互連的大型國際網。 方向:高速網路。

高速網路技術發展表現在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B-ISDN、非同步傳輸模式ATM、高速區域網、交換區域網與虛擬網路。

1993年9月美國宣布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計劃(信息高速公路)。由此引起了各國開始制定各自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計劃。

各國在國家信息基礎結構建設的重要性方面已形成了共識。於1995年2月成立了全球信息基礎結構委員會(GIIC),目的在於推動和協調各國信息技術和國家信息基礎實施的研究、發展與應用--全球信息化。

Internet技術在企業內部中應用促進了Intranet技術的發展。Internet、Intranet、Extranet與電子商務成為當今企業網研究與應用的熱點。 二、計算機網路的概念

對"計算機網路"這個概念的理解和定義,隨著計算機網路本身的發展,人們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觀點。

早期的計算機系統是高度集中的,所有的設備安裝在單獨的大房間中,後來出現了批處理和分時系統,分時系統所連接的多個終端必須緊接著主計算機。50年代中後期,許多系統都將地理上分散的多個終端通過通信線路連接到一台中心計算機上,這樣就出觀了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全美范圍內2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

終端:一台計算機的外部設備包括CRT控制器和鍵盤,無GPU內存。

隨著遠程終端的增多,在主機前增加了前端機FEP當時,人們把計算機網路定義為"以傳輸信息為目的而連接起來,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近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但這樣的通信系統己具備了通信的雛形。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

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了資源子網。 兩個主機間通信時對傳送信息內容的理解,信息表示形式以及各種情況下的應答信號都必須遵守一個共同的約定,稱為協議。

在ARPA網中,將協議按功能分成了若干層次,如何分層,以及各層中具體採用的協議的總和,稱為網路體系結構,體系結構是個抽象的概念,其具體實現是通過特定的硬體和軟體來完成的。

70年代至80年代中第二代網路得到迅猛的發展。

第二代網路以通信子網為中心。這個時期,網路概念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為目的互聯起來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之集合體",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

IS0在1984年頒布了0SI/RM,該模型分為七個層次,也稱為0SI七層模型,公認為新一代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基礎。為普及區域網奠定了基礎。

70年代後,由於大規模集成電路出現,區域網由於投資少,方便靈活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迅猛的發展,與廣域網相比有共性,如分層的體系結構,又有不同的特性,如區域網為節省費用而不採用存儲轉發的方式,而是由單個的廣播信道來連結網上計算機。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從80年代末開始,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多媒體,智能網路,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對用戶透明的大的計算機系統,發展為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計算機網路:將多個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由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實現資源共享和數據通信的系統。

2.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的雛形

計算機網路常用性能指標:
1、速率:連接在計算機網路上的主機在數字信道上傳送數據的速率。
2、帶寬:網路通信線路傳送數據的能力。
3、吞吐量:單位時間內通過網路的數據量。
4、時延:數據從網路一端傳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
5、時延帶寬積:傳播時延帶寬。
6、往返時間RTT:數據開始到結束所用時間。
7、利用率信道:數據通過信道時間。

(2)電腦網路雛形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中的時延是由一下幾個不同的部分組成的:
(1)發送時延
發送時延是主機或路由器發送數據幀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因此發送時延也叫做傳輸時延。發送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發送時延=數據幀長度(bit)/發送速率(bit/s)
(2)傳播時延
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花費的時間。傳播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傳播時延=信道長度(m)/電磁波在信道上大的傳播速率(m/s)
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速率是光速。即3.0*10^5km/s。
發送時延發生在機器內部的發送器中,與傳輸信道的長度沒有任何關系。傳播時延發生在機器外部的傳輸信道媒體上,而與信道的發送速率無關。信號傳送的距離越遠,傳播時延就越大
(3)處理時延
主機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組時需要花費一定時間進行處理,例如分析分組的首部,從分組中提取數據部分、進行差錯檢驗或查找合適的路由等,這就產生了處理時延。
(4)排隊時延
分組在進行網路傳輸時,要經過許多路由器。但分組在進入路由器後要先在輸入隊列中排隊等待,在路由器確定了轉發介面後,還要在輸出隊列中排隊等待轉發。這就產生了排隊時延。排隊時延的長短取決於網路當時的通信量。當網路的通信量很大時會發生隊列溢出,使分組丟失,這相當於排隊時延無窮大。
這樣數據在網路中經歷的總時延就是以上四種時延之和:總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
一般來說,小時延的網路要優於大時延的網路。

3. 什麼是Internet雛形

1970年,美國第一個分組交換網創建。該網將在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大學、位於聖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和位於鹽湖城的猶他州州立大學連接在一起。

這就是Internet的開端——四所大學被ARPA提供的分組交換網路連接起來。如果任何一個連線失敗,信息仍能由其它網路。鏈路傳輸,這滿足了發展計算機網路的最初要求,即經得住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實際上可能是自然災害或戰爭的打擊後,信息傳輸能夠迅速恢復。

1972年,第一次國際電腦通信會議在華盛頓召開,來自全世界的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在不同電腦和網路之間的通信協議上達成一致。會議成立了Internet工作組,負責創立一個協議,以使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電腦網路之間能夠互相通信。

80年代後半期,許多一流的科學家向美國政府強烈呼籲,擔憂美國人在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領先地位受到外國競爭的威脅,這種擔憂導致了國家科學基金會網(NSF)的建立。它鏈接所有美國的超級計算機中心。NSF網點由目前最先進的傳輸線路鏈接,每個網點作為本地網路中心點。數年後,重要地點的數量超過了14個鏈接,NSF網劃分為兩個地區:東部和西部。NSF網的目的是為全國研究人員提供高性能的計算服務,今天,NSF網繼續提供這種服務。

在NSF網形成的同時,現存網路經歷了多次演變,新的網路不斷產生。

1982年,研究人員能夠撥號進人CS網,讀取和發送電子郵件到CS網點,或ARPA網點,因而產生了Internet的物理實現。

1983年,ARPA網的軍用部分脫離母網,建立了自己的網路--Milnet。ARPA網——網路之父,逐步被NSF網所替代。到1990年,ARPA網已退出了歷史舞台。

1989年,Bit同並入CS網,CS網在十幾年前就已建立,然而,在以後的兩年中CS網關閉,且並入NSF網。從這一點上講所有的網路都並入NSF網,沒有人會預料能出現新的、獨立的網路。商業機構,特別是研究和開發產品的機構,能創立大量的網路,它們中的大多數能鏈接到Internet。

另一方面,正在開發的、獨立的網路,因為沒有任何規定說不能在某個時候創建你自己所喜歡的網路,並且將其並入巨大的Internet,事實上,這些小型的、局部的或國際的網路能為大多數人帶來很大利益。這是因為用戶的分組能快速傳送,使用NSF網上高速傳送線路能將數據從大陸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

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的國際信息交流中政治、經濟、文化、語言上的差異和隔閡,促進了各國之間的交流。但由於無法對這種交流進行限制,發達國家也更容易向發展中國家進行政治和思想的滲透。同時它也為製造假新聞提供了方便。在這里沒有新聞審查和核實系統,任何新聞都可通過它傳播,而且由於傳輸速度和范圍都超過傳統傳媒,所以造成的影響更大。

互聯網固然是個信息寶庫,在促進各國交流和發展科技、經濟上起了巨大作用,但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目前,應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對付這些問題。第一,通過法律加強管理,並採取法律手段制止和懲罰利用互聯網犯罪。第二,通過技術手段進行防範,如對商業用戶採取特別的信用卡核准、數據編碼加密等。對保密的計算機系統採取與互聯網隔開的措施,以確保其安全。第三,增強用戶安全意識,如設計更精密的口令系統、經常變換口令等。

4. Internet雛形是什麼

Internet的雛形形成階段1969年,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管理局(ARPA--Advanced Resarch Projects Agency)開始建立一個命名為ARPANET的網路。

網際網路始於1969年的美國。是美軍在ARPA制定的協定下,首先用於軍事連接,後將美國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由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

另一個推動 internet發展的廣域網是NSF網,它最初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建設的,目的是連接全美的5個超級計算機中心,供100多所美國大學共享它們的資源。NSF網也採用TCP/IP協議,且與internet 相連。

(4)電腦網路雛形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互聯網是全球性的。這就意味著這個網路不管是誰發明了它,是屬於全人類的。互聯網的結構是按照「包交換」的方式連接的分布式網路。

因此,在技術的層面上,互聯網絕對不存在中央控制的問題。也就是說,不可能存在某一個國家或者某一個利益集團通過某種技術手段來控制互聯網的問題。反過來,也無法把互聯網封閉在一個國家之內-除非建立的不是互聯網。

然而,與此同時,這樣一個全球性的網路,必須要有某種方式來確定聯入其中的每一台主機。在互聯網上絕對不能出現類似兩個人同名的現象。這樣,就要有一個固定的機構來為每一台主機確定名字,由此確定這台主機在互聯網上的「地址」。

然而,這僅僅是「命名權」,這種確定地址的權力並不意味著控制的權力。負責命名的機構除了命名之外,並不能做更多的事情。

5.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雛形是萬維網還是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網際網路范圍更廣,包括萬維網,確切的說應該是ARPRNET。

6.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的雛形是什麼

簡單地說,計算機網路就是通過電纜、電話或無線通訊將兩台以上的計算機互邊起來的集合。按計算機聯網的地理位置劃分,網路一般有兩大類:廣域網和區域網。

Internet網(網際網路,許多人也稱其為"互聯網")是最典型的廣域網,它們通常連接著范圍非常巨大的區域。我國比較著名的網際網路中國科技信息網際網路(NCFC)、中國公用計算機的網際網路(CHINANET)、中國教育和科研網際網路

(CERNET)和中國公用經濟信息網際網路(CHINAGBN)也屬於廣域網。區域網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網路,例如你所在電大計算機網路就是一個區域網,我們通常也把它稱之為校園網。區域網通常也提供介面與廣域網相連。

進入90年代後,世界經濟發展的--個顯著特點是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高技術產業突飛猛進,電子計算機不斷滲透到傳統工業的各個領域,推動國民經濟迅速發展。信息的交換、存儲、處理和利用將更多地通過計算機進行。各種計算機不再是封閉的終端,而將同電話、電視機一樣使用方便,接入數據網路便可共享資料庫資源和網路設備資源。

計算機通信網路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新通信方式,主要是滿足數據通信的需要。它將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終端及附屬設備用通信鏈路連接起來,並配備相應的網路軟體,以實現通信過程中資源共享而形成的通信系統。它不僅可以滿足局部地區的一個企業、公司、學校和辦公機構的數據、文件傳輸需要,而且可以在一個國家甚至全世界范圍進行信息交換、儲存和處理,同時可以提供話音、數據和圖像的綜合性服務,具有誘人的發展前景。

目前,計算機網路和數據通信發展迅速,各國都通過建成的公用數據通信網享用各資料庫資源和網路設備資源。為發展高新技術和國民經濟服務。計算機通信技術、資料庫技術相基於兩者基礎上的聯機檢索技術已廣泛應用於信息服務領域。從報刊、人工採集、會員單位組織的傳統信息服務方式正逐步被以資料庫形式組織的信息通信計算機網路供用戶聯機檢索所代替。信息量和隨機性增大,信息更新加快,信息價值明顯提高,信息處理和利用更加方便。因此,計算機網路通信系統是信息社會的顯著標志,在信息處理和傳遞中占重要位置。

計算機網路最早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最早的計算機網路是通過通信線路將遠方終端資料傳送給主計算機處理,形成一種簡單的聯機系統。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網路也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單機到多機的發展過程。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令人矚目,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建立的遠程網,80年代迅速興起的區域網,到90年代先進的、能夠提供足夠帶寬的交換式網路技術的產生、普及與應用,以及ATM、千兆乙太網、全光纖網等高速網路技術的誕生與發展;從僅有4個節點的遠程網發展到覆蓋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大型互聯網。

閱讀全文

與電腦網路雛形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qq跳過申訴修改密碼 瀏覽:462
給文件夾加密win10 瀏覽:710
哪個app可以分辨航母 瀏覽:537
哪個app是英英詞典 瀏覽:23
javavoid參數 瀏覽:829
如何讓編程具有記憶功能 瀏覽:435
javamail發送帶附件的郵件 瀏覽:173
微信分享文件到其他軟體 瀏覽:682
微信對話文件夾在哪 瀏覽:287
qq頭像歐美范街頭男生 瀏覽:321
毛孔app 瀏覽:880
照片級渲染教程 瀏覽:304
目錄中的文件夾有什麼用 瀏覽:177
車載u盤文件掃描 瀏覽:410
稻殼文檔怎樣改文件名 瀏覽:620
cad怎麼把文件存成模板 瀏覽:250
編程設計用什麼筆記本流暢 瀏覽:584
電腦突然打開文件很慢 瀏覽:501
數據線一般是多少瓦的 瀏覽:314
javawebjsp簡單項目實例 瀏覽:930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