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discuz 數據備份
1、備份資料庫數據
這部比較關鍵,因為你論壇幾乎所有的數據都在這個資料庫裡面,所以這個備份是必不可少的,下面詳細說說備份方法。
第一種方法:也是最簡單的備份方法就是利用後台的資料備份來備份,如果是轉移空間建議在數據備份數據類型裡面選擇全部備份,還有一點要注意備份分卷的大小不要超過2048K,如果還是出現問題,請改變分卷的大小.
採用這種方法備份的數據將自動保存在論壇的forumdata目錄下,格式為:備份日期_任意代碼.sql,備份好後把這些文件下載就完成第一種備份方法了。
優點:方便快捷,適用於數據比較小沒有自行添加過數據表的用戶
缺點:只能備份論壇默認的數據表,對於自定義的數據表不能備份
第二種方法:其實這種方法也很方便,而且備份的數據更加全,這個方法就是聯系你的空間商讓他幫你備份然後打包放到你的空間,你自己下載
優點:方便快捷能夠備份全部數據,適用於自行添加過許多數據表的用戶和數據量比較大的用戶
缺點:只適用於收費的虛擬主機
第三種方法:這種方法只使用於獨立主機或者用自己電腦做伺服器的用戶,就是找到mysql目錄下的data目錄,然後找到於你論壇資料庫名稱相對應的目錄名稱,例如:你的論壇資料庫名稱是bbs,那麼你的數據就存放在mysql/data/bbs目錄下,依此類推,你首先關閉mysql服務,然後把數據所在目錄所有文件備份就完成論壇數據的備份了
優點:最為簡單方便
缺點:局限性大,只適用於獨立主機用戶
2、論壇程序文件及其附件的備份
這個相對於資料庫備份更加簡單,只要把你論壇目錄下的所有目錄和文件下載或者拷貝到你要備份的地方就可以了,如果你沒有對論壇程序和模板做過很大的改動,那麼只要備份attachments(附件目錄)和customavatars(用戶自定義頭像)目錄就可以了,如果還需要備份模板那麼還要加上一個templates目錄就可以了。
二、數據及其程序文件恢復
1、資料庫恢復
如果你是採用的第一種方法備份的目錄,請先安裝一個和你原來使用的論壇版本一致的論壇程序,那麼直接把你備份的SQL文件上傳到你新伺服器的論壇的forumdata目錄,然後用這個帖子http://www.discuz.net/viewthread.php?tid=126510裡面那個恢復數據的工具恢復就可以了,那個工具的使用方法已經在那個工具裡面寫的很清楚了,如果還有問題請回帖說明,注意用那個文件恢復數據之後,請記得刪除那個文件,以免造成安全問題
如果你是第二種方法備份的數據,那麼你最好也找你的空間商幫你恢復數據,他們一般會讓你把數據打包然後傳到你的新伺服器上,然後你裝好論壇他們就可以幫你恢復了
如果是第三種備份方法那麼和第二種類似,直接在你的mysql/data目錄下建立一個文件夾,名稱要和你的資料庫名稱一致,然後把你的備份文件拷貝到你新建的那個目錄下就可以了,然後安裝論壇配置好config.php文件就行了,如果你是准備把你的論壇搬到虛擬主機上,那麼你可以把你的數據打包給你空間商,讓他們幫你恢復,方法同第二種方法
2、論壇程序及其相關文件的恢復
如果你不需要原論壇的程序及其相關文件,那麼你全新安裝一個論壇然後用上面的數據恢復方法恢復數據就可以了。
如果你需要保存你原來論壇的程序及其相關文件,那麼請先用FTP把你的論壇文件及其相關文件上傳到你的新伺服器上,配置好config.php文件,最後用上面所述的方法恢復數據就可以了
其實論壇搬家的方法還有很多,例如用phpmyadmin或者其他相關軟體備份數據等等,在這里我就不一一闡述了,論壇搬家的首要要求就是細心,做好備份,如果大家對論壇搬家還有問題,可以在這里發貼說明,我們共同探討:)
DZ論壇搬家、數據轉移教程【附在線壓縮與解壓工具】
特點【數據、程序文件、附件、插件、風格】一次備份不怕丟失
缺點若是大型論壇或附件超大性論壇備份好後下載或上傳新伺服器就有點慢了
個人經驗,此方法比一個一個文件下載或上傳要快!用了幾年的經驗,
剛開始建站的時候光是上傳個DZ程序都10分鍾左右,用了這方法,才1分鍾左右
備份方法:
進入UC後台統一備份總數據:【不論你安裝了UCHOME沒有都是這個方法】
備份好後用一個打包文件,打包【必須打包成zip壓縮包,否則無法解壓】然後下載到本機【打包文件「yasuo.php」解壓密碼「123456」,使用方法:http://你的域名/yasuo.php】
安裝方法:
先在新伺服器全新安裝同版本型號和資料庫表前綴(cdb_)必須一致的論壇版本,
單獨備份新新伺服器的「config.inc.php」後面要用到核對資料庫用戶名與密碼
然後上傳你打包下載到本機的備份包,接著解壓備份包【解壓文件「jieya.php」解壓密碼「123456」,使用方法:http://你的域名/jieya.php】
然後修改 「config.inc.php」把裡面的資料庫名/密碼 改成你新伺服器的資料庫名/密碼(可以對照幹才備份的「config.inc.php」來修改)
然後登陸UC後台進行一次性恢復所有數據!更新緩存,
論壇後台更新緩存,如果安裝了UCHOME也進後台更新緩存!
最後核對一下論壇、UC、HOME的密鑰,要統一用老伺服器的密鑰即可!
到此論壇搬家、數據轉移 全部完成!你登陸論壇或HOME測試發帖、注冊等等問題即可
注意:
打包的時候必須打包成zip壓縮包,否則無法解壓(此打包/解壓工具支持任何空間或免費空間)
此工具可以更改試用密碼方法為:用筆記本打開,然後把頂部的代碼中的「123456」改成你想要的密碼即成!
論壇備份壓縮和解壓工具下載網址;
http://bbs.95dz.com/viewthread.php?tid=4297&page=1&extra=
『貳』 關於刻錄的問題!!!
刻錄 一、刻錄機的刻盤原理是什麼?
功能
利用光學儲存設備來儲存大量資料於光碟片中。
原理
CD-R 利用 775 nm ~ 795 nm 的激光在 CD-R 有機染料紀錄面直接加熱而刻出坑 ( Pit ) 或是使有機染料曾發生化學性退化 ( Degrade ),總而言之就是要改變有機染料紀錄面對光的反射率,當CD-ROM Driver 或是 CD Player 以較低功率的激光讀到坑 ( Pit ) 和原來的表面不同的反射率,被刻出坑 ( Pit ) 的地方它會吸收部分的激光,而原來的表面不吸收而反射激光.. CD-ROM Driver或是CD Player 藉以將不同的反射結果轉換成判讀的資料。而在刻錄時 CD-R 是採用線性速度(CLV Constent Linear Velocity )。這代表在 CD-R Recoder 中的 Disc 轉速是變動的。例: CD-R Recorder 為 2 x 每秒傳輸 300 K 資料,為了達成這個目標CD-R會再當讀寫頭靠近片子內圈時轉的比較快而當讀寫頭靠近片子外圈時會把轉速降下來。
http://www.mengmeifei.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2
CD-RW 工作原理
CD-R 提供了雙向管道的資料存取,但是無法清除或修改光碟片上的資料,如果刻錄的資料有錯,或是刻錄的過程發生中斷,將會產生一張沒有用的光碟片 ( 誰說沒用的,它可以做飛盤 )
CD-RW 是 CD - ReWritable 的簡稱,可以重復刻錄1000次左右,這種光碟片的結構有六層,資料記錄在相變合金屬 ( Phase-change metal alloy layer ),是具備高度反射性的晶體結構,在刻錄資料
時 CD-RW 使用最高功率的激光於刻錄數據 1 的位置加熱,將小區域的合金物資融化,然後能凝結成非結晶的組織,使它無法像原先那樣擁有良好的反射姓,至於晶體結構的恢復,只要用中等功率的激光,就可以產生足夠溫度,將非結晶的組織還原成晶體結構
使用 CD-R 光碟片刻錄,可以讓一般 CD-ROM 讀取,但是 CD-RW 光碟片,並不能讓所有的CD-ROM 讀 取,因為 CD-RW 的反射率較低,有些光碟機的讀取頭無法辨識,不過較新的CD-ROM 多以支持 Multi Read 規格,可以正常讀取 CD-RW 光碟片
由於 CD-RW 具備重復刻錄的功能,它可以作為超級軟盤機,以成本方面來看,CD-RW 的單位儲存成本比軟盤機低,但是在使用的便利上稍微遜色一點因為刻錄 CD-RW 的方法是將整筆資料寫入,無法對個別資料作任意的刪除和修改,不過有些軟體可以讓 CD-RW 像磁碟一樣,將整筆資料以滑鼠拖曳的方式刻錄,或是直接刪除某個特定資料,例如 Adaptec DirectCD,不過要讀取這種格式的光碟資料,讀取的計算機上也必須安裝這套軟體,雖然可以透過光碟自動安裝的方式解決,不過比不上磁碟可以直接使用的方便,但仍不失為一個可以接受的替代方案
CD-RW 結構
前言:
CD-RW 是一種記錄媒體,利用相變化 ( Phase & Change ) 的原理,達到可重復讀寫的功能,CD-RW光碟片 搭配 CD-RW 刻錄機可反復讀寫 1000 次以上,適用於符合橘皮書 (Orange Book Part III ) 規格的刻錄機
保護層:
材料:硬化壓克力樹脂
功用:保護反射層免於氧化刮傷,作為印刷之底面
染料層:
材料:相變化型合金
功用:吸收激光,形成坑洞記錄
反射層:
材料:鋁、黃金或銅合金
功用:反射激光訊號
基板:
材料:光學級聚碳酸脂塑料
功用:透射激光
當刻錄機之高功率激光照射至記錄層時,該層的材料會因能量吸收而造成材料相變化,而完成刻的工作。市面上有2、4、6、8倍速的刻錄機。刻錄軟體則是將源文件作 ISO 9660 格式轉換及 image file 製作
CD-R刻錄機(CD-Recorder或CD-Recordable的縮寫)是一張光碟只可以讓用戶寫一次的光碟驅動器,其數據格式與CD-ROM相同;CD-R規格書由菲利浦公司(Philips)和索尼公司(Sony)共同制定並於1990年頒布,雅馬哈公司(Yamaha)在同年推出了第一部2倍速CD-R驅動器。
目前市場上CD-R刻錄機根據寫入速度的不同,其售價約在1000餘元至4000元之間,CD-R刻錄機的讀取速度一般為2速、4速、6速、8速或更高,而寫入速度通常為2速或4速。
CD-RW刻錄機(CD-ReWritable的縮寫)是允許用戶在同一張可擦寫光碟上反復進行數據擦寫操作的光碟驅動器,由RICOH公司首先推出。CD-RW採用相變技術來存儲信息。相變技術是指在碟片的記錄層上,某些區域是處於低反射特性的非晶體狀態;數據是通過一系列的由非晶體到晶體的變遷來表示。CD-RW驅動器在進行記錄時,通過改變激光強度來對記錄層進行加熱,從而導致從非晶體狀態到晶體狀態的變遷。與CD-R驅動器相比,CD-RW具有明顯的優勢:CD-R驅動器所記錄的資料是永久性的,刻成就無法改變。若刻錄中途出錯,則既浪費時間又浪費CD-R光碟;而CD-RW驅動器一旦遭遇刻錄失敗或須重寫,可立即通過軟體下達清除數據的指令,令CD-RW光碟重獲「新生」,又可重新寫入數據。
CD-RW代表一種「重復寫入」技術。在碟片中增加了可改寫的染色層。讀寫數據是採用相變(Phase Change)技術,即通過激光照射使這層材料在「結晶」與「非結晶」兩種狀態間轉換而得到的。由於材料的因素,晶體狀態改變的次數有限,因此CD-RW碟片平均只能擦寫1500次。
二、為什麼刻盤時會出現「飛盤」現象?
這是由於以前低倍速的刻錄機的緩存所限制,在刻錄機中緩存好像是一個容器,它是將准備刻錄的數據臨時存放在裡面,然後一次性連貫地傳遞給激光頭,避免產生數據流中斷。一般緩存越大越快,燒錄的失敗率就越小。所以刻錄機在工作時數據流量必須能保證刻錄質量的需要,高速刻錄除了要求優質碟片外,刻錄機緩存也十分重要。否則就會出現「緩存欠載(Buffer Underrun)」導致刻錄失敗,產生CD-R碟片報廢。
三、什麼是緩存欠載?
刻錄時數據要先存入緩存,然後一次性連貫地傳遞給激光頭,進行刻錄。如果緩存中的數據空了,後面的數據又沒有及時補充上來,這個現象就是緩存欠載(Buffer Underrun)。其帶來的後果就是刻錄失敗,整張CD-R碟片報廢。
四、如何避免緩存欠載?
在低倍速的刻錄機時代,人們往往是加大緩存區來防止緩存欠載(Buffer Underrun)的出現,這樣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現在,高倍速的刻錄機時代,主要有三大技術可以防止緩存欠載(Buffer Underrun)的出現:三洋公司BURN-Proof技術;理光(RICOH)的JustLink刻錄技術;飛利浦(PHILIPS)公司的Seamless Link技術。
五、三種技術的區別是什麼?為什麼在使用三種技術時會出現刻盤等待狀況?
三種技術從本質上講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從技術的易用性來講BURN-Proof技術要比JustLink、Seamless Link略高一籌。BURN-Proof技術的英文縮寫,展開看則為Buffer Under RuN-Proof,英文照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緩沖器正在執行中的證據」。BURN-Proof其實意思就如字面上所看到的一樣,應該說是「保護正在執行中的緩沖器」或稱「燒不壞的精靈」。而現在有很多人又再縮寫BURN-Proof的英文為BP或BPRec。BURN-Proof技術實現需要兩顆晶元,分別為LC898023K、LC898093K。LC898023K為Ultra SCSI介面使用的晶元,LC898093K當然就是用在IDE介面的晶元。
BURN-Proof技術,簡單說就是為了避免Buffer Under Run的錯誤出現。在刻錄開始後,刻錄機內部的晶元就會持續監控緩存區的狀態,每當緩存內的資料發生短缺時,且緩存內的資料量小於Firmware中所設定的緩存中全資料量的底限時,其刻錄機便會暫停刻錄動作,然後等到緩存中資料量補足後,確認緩存中資料量夠供給,其刻錄機便會再繼續執行刻錄動作。
目前市場上採用BURN-Proof技術的刻錄機主要有愛國者的刻龍刻錄機。BURN-Proof技術可以在緩存欠載的情況下進入恆定的等待狀態,並將刻錄終結位置記憶在晶元中,當數據到達時會接著上次的刻錄終點繼續刻錄,保證碟片的安全。因為使用了BURN-Proof技術,所以其刻錄機只需採用2MB的緩存已經足夠了,且合理地節約了成本。BURN-Proof技術支持燒錄過程中的多重作業,在燒錄的同時可以進行文字處理、上網、游戲等多重操作。
從技術的角度看,Seamless link技術是基於RICOH公司的JustLink技術的基礎上改進過來的,所以要比JustLink完善一些。Seamless link技術最早由飛利浦推出,該項技術可以監控刻錄時緩存內的數據量;當有引起緩存中的數據低於一定標準的問題發生時,暫停刻錄過程並存儲錄制終點;在暫停狀態等待,獲取新的數據後填充到緩存中;刻錄機探測剛才停止燒錄的終點;重新開始刻錄。其實,該項技術是基於RICOH公司的JustLink技術的基礎上改進過來的,此技術由明基的1208A採用,該款刻錄機使用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儲存系統固件(Firmware)。該款刻錄機採用標准IDE/ATAPI傳輸介面,可直接為目前主流平台操作系統所支援。目前明基刻錄機都採用此種技術。
RICOH公司的JustLink技術中文直譯為「精確連接」,目前主要用於理光的7083A、7120刻錄機。JustLink技術能夠在刻錄的時候,不斷對緩存中堆積的刻錄數據進行監視,當在緩存中推進的數據量減少,緩存欠載就會被預測,從而停止刻錄等待數據追進,當數據堆積到一定程度,再從刻錄中斷的地方重新刻錄。這種技術美中不足的是在執行JustLink功能時,重新激活光學讀寫頭需浪費2MB的光碟容量
五先五後原則讓刻錄穩操勝券
伴隨著DVD刻錄機價格的不斷走低,人們使用刻錄機進行數據刻錄的操作也變得普及了起來。相比CD碟片的刻錄操作,DVD刻錄操作不但耗時會長一些,耗用系統資源會大一些,而且刻錄操作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為了降低刻錄失敗的機率,節省刻錄成本,掌握一定的DVD刻錄技巧是非常必需的;而所謂的刻錄技巧,其實並不需要我們刻意地去搜集和學習,說到底我們只要注意下面的五先五後,就能讓DVD刻錄勝券在握!
一、先騰出資源,後設置參數
考慮到在進行DVD刻錄操作時,會耗用不少系統資源,如果在刻錄的過程中我們同時還運行其他應用程序的話,寶貴的系統資源自然就會被其他應用程序搶用,而DVD刻錄機一旦得不到足夠多的系統資源,就可能會出現刻錄失敗的故障。為此,在正式刻錄數據之前,最好不要運行任何應用程序,包括系統的屏幕保護程序、電子郵件程序等;要是系統中已經啟用了殺毒軟體、防火牆軟體,或者已經開啟了屏幕保護功能的話,我們必須斷開網路連接線,關閉殺毒軟體、防火牆軟體,取消屏幕保護功能,將系統的有限資源盡可能地全部用於刻錄數據這一項工作上。
此外,使用主流的DVD刻錄機來刻滿一張光碟時,往往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在這一過程中,Windows系統要是啟用了能源管理功能的話,容易引起計算機由於電源問題而無法及時響應的現象發生,這么一來就可能讓正在處於刻錄狀態的光碟報廢掉。為了確保DVD刻錄操作的成功率,我們還需要對系統進行一下必要的設置,特別要檢查一下當前的能源管理是否已經啟用,如果已經啟用的話必須及時將它關閉掉。
正常情況下,將系統的能源管理功能關閉時可以有兩種方法來選擇:一種方法是依次單擊「開始」/「設置」/「控制面板」命令,在其後出現的控制面板窗口中,雙擊一下「電源選項」圖標,在彈出的電源選項屬性窗口中單擊「電源使用方案」標簽,打開如圖1所示的標簽頁面;在該頁面中,將「關閉硬碟」參數和「關閉監視器」參數全部選擇為 「從不」,並單擊「確定」按鈕結束參數設置操作。
另外一種方法是重新啟動一下計算機系統,然後在系統啟動過程中及時按下DEL功能鍵,進入系統的BIOS參數設置界面,找到該界面中的Power Management設置項,並將該設置項下面的Power Saving參數調整為「NONE」,最後保存好修改的參數,再重新啟動一下計算機系統就可以了。
小提示:除了要為刻錄操作騰出內存資源、CPU資源外,我們還要為刻錄操作騰出足夠大的硬碟空間資源,這一點很多刻錄用戶容易忘記。由於DVD刻錄機在刻錄數據時,會先將保存在硬碟中的待刻錄內容臨時保存到系統緩存中,而系統緩存其實就是從硬碟中開辟出來的一片特殊空間,如果這個空間不足夠大的話,就無法保證刻錄操作能成功進行。
二、先集中數據,後一次性寫入
一般來說,DVD刻錄機在將數據刻錄到空白光碟時,都是先將目標文件從硬碟中預讀到光碟機緩存里去,之後再將保存在緩存中的目標內容一次性刻寫到空白碟片中。一旦沒有將待刻錄的文件全部集中保存在硬碟的某一個文件夾時,那麼DVD刻錄機就會花費更長的時間來從硬碟的各個位置處讀取待刻錄的數據,如此一來就容易造成DVD刻錄機緩存中無法及時得到刻錄數據,那麼在刻錄過程中就容易發生讀取數據超時的現象發生,這樣最終會導致刻錄操作失敗的。為了提高DVD刻錄機從硬碟中讀取數據的速度,我們在正式刻錄光碟之前,一定要將分散在硬碟各個「角落」中的數據全部集中轉存到同一個文件夾中,哪怕待刻錄的數據已經處於同一個分區中了,我們也必須將它們轉存到同一個文件夾下面保存,不然的話讀取數據超時的現象就會隨時發生,從而會降低碟片刻錄的成功率。
在將待刻錄的數據內容全部整理好,並確保這些內容恰好容納於一張光碟中後,我們最好將這些內容一次性刻錄到空白光碟中,最後再對碟片進行封口。由於現在DVD刻錄機已經能夠支持多次刻錄功能,不過實踐表明對同一張光碟進行多次刻錄操作時,發生故障的機率特別大,而一旦發生刻錄故障的話,就能把整張碟片的內容全部損壞掉。為了提高刻錄成功率,我們一定要將整理好的內容,全部一次性地寫入到空白光碟中;要是待刻錄的數據容量太小不夠刻錄到一張DVD光碟中時,我們最好將它刻錄成CD-R碟片,而不要刻錄成DVD碟片,畢竟不封口的DVD碟片常常會出現無法訪問的故障,而刻錄成CD-R碟片時不但不需要進行封口操作,而且刻錄成本也不是很高。
三、先模擬測試,後正式寫入
盡管不少品牌的刻錄機產品都能夠支持直接寫入功能,不過如果我們的准備工作不夠細,那麼在直接寫入數據的時候就十分容易發生讀數據超時或速度無法跟上的故障現象,從而會導致直接刻錄的碟片發生報廢事故。有鑒於此,我們一定要在正式刻錄數據之前,先對刻錄環境進行一次模擬測試;在測試過程中,一旦遇到速度無法跟上或讀取數據超時現象的話,我們在下次刻錄時就應該再次檢查設置、騰空硬碟空間、降低刻錄速度,然後重新進行刻錄測試直到操作成功為止。目前,大部分刻錄軟體都支持刻錄測試功能,我們在選用不同刻錄軟體時,可以先查看一下當前軟體的具體操作說明,熟悉使用方法之後再嘗試進行刻錄測試操作。
四、先創建鏡像,後刻錄鏡像
現在市面上的一些DVD刻錄機產品往往都有2M大小的緩存,但這並不能保證這樣大的緩存容量就一定夠用。要是我們的硬碟閑置空間足夠大,而且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來進行刻錄操作的話,可以考慮先將待刻錄的數據內容創建成鏡像文件,之後再對鏡像文件進行刻錄,這樣往往會使刻錄操作穩操勝券。現在一些流行的刻錄軟體都有創建磁碟鏡像文件的功能,利用該功能我們可以將待刻錄的數據內容全部濃縮到一個文件中,以後只對一個鏡像文件進行刻錄就可以了,這樣能夠確保刻錄操作的連貫性和穩定性,只是相對直接刻錄操作而言,這樣的刻錄方法耗費的時間可能要長一些,大家不妨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刻錄方法。
小提示:考慮到刻錄機中內置的激光頭是支持可寫操作的,因此當它在工作時,一定要達到足夠大的功率才可以將空白碟片上的材料直接熔化,從而完成燒錄任務,所以一旦刻錄機持續工作的時間比較長的話,刻錄機內部的工作溫度可能很高,在這種狀態下空白碟片很容易被刻錄錯誤,嚴重的話能損壞刻錄光碟機。有鑒於此,我們一定要控制好刻錄光碟機持續工作的時間,爭取每過兩個小時讓光碟機休息一段時間,以便提高刻錄成功率!
五、先用DVD-RW試驗,後用DVD-R實踐
大家知道,DVD-R空白光碟是一次性的,而DVD-RW空白光碟是支持重復擦寫的,而且DVD-RW碟片也能被當作DVD-R碟片來使用,因此為了保證刻錄的高成功率,我們不妨先將待刻錄的內容直接刻錄到DVD-RW碟片中,以便測試一下自己的刻錄設置、當前的刻錄環境等是否理想,如果無法刻錄成功的話,不但不會損壞DVD-RW空白光碟,而且還能根據刻錄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提示來進一步優化刻錄設置,進一步改善刻錄環境,等到刻錄試驗成功後,再將待刻錄的內容正式刻錄到DVD-R空白碟片上,這樣就不會出現什麼意外了。
windows xp windows 2000 修改硬碟模式 加快Win XP啟動速度
Windows 2000、XP、2003系統有時會自行關閉硬碟的DMA模式,自動改用PIO模式運行!這就造成在使用以上系統中硬碟性能突然下降,其中最明顯的現象有:系統起動速度明顯變慢,一般來說正常Windows XP系統啟動時那個由左向右運動的滑條最多走2~4次系統就能啟動,
但這一問題發生時可能會走5~8次或更多!而且在運行系統時進行硬碟操作時明顯感覺變慢,在運行一些大的軟體時CPU佔用率時常達到100%而產生停頓,玩一些大型3D游戲時(比如極品飛車6)畫面時有明顯停頓(很多人這時以為是自己的顯卡問題,當然如果你使用的是三年前的顯卡玩這些游戲是有點老了,但如果你用的是今年才買的GF顯卡那就不是它的問題了),出現以上問題時大家最好看看自己硬碟的DMA模式是不是被Windows 系統自行關閉了。查看自己的系統是否打開DMA模式:
1. 雙擊「管理工具」,然後雙擊「計算機管理」;
2. 單擊「系統工具」,然後單擊「設備管理器」;
3. 展開「IDE ATA/ATAPI 控制器」節點;
4. 雙擊您的「主要IDE控制器」;
5. 點擊「高級設置」。
看到「設備0」,下面的傳輸模式應設為「DMA(若可用)」,再下面「當前傳輸模式」,如果是「Ultra DMA Mode *(*為數字,DMA33為2,DMA66為4,DMA100為5、DMA133為6)」,那麼你的系統正常,但如果以前你自己設的是「Ultra DMA Mode 6」又沒有改動,而現在是「Ultra DMA Mode 4」或「Ultra DMA Mode 2」更或者是「PIO 模式」而且改不過來!可能就是系統自行關閉了DMA模式了。
分析問題
好了,先來說說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在Windows 2000/XP/2003中有這樣一個設定: Windows IDE/ATAPI 埠驅動程序 (Atapi.sys) 累積收到總共6個超時或循環冗餘檢驗 (CRC) 錯誤後,驅動程序將把通信速度(傳送模式)從最快的直接內存訪問 (DMA) 模式分步驟降為較慢的 DMA 模式。如果驅動程序繼續收到超時或 CRC 錯誤,則驅動程序最終將把傳送模式降為最慢的模式(PIO 模式)。 問題就在這里!一般來說一個正常的硬碟很少會有超時或循環冗餘檢驗 (CRC) 錯誤,但是當我們使用這些系統里的掛起(也有叫休眠)並恢復計算機後就很容易造成超時或循環冗餘檢驗 (CRC) 錯誤。因為系統設定的超時值為4秒,當系統向 ATA 磁碟發出讀取請求時如果硬碟回應時間超過 4 秒的超時值時才會產生超時或循環冗餘檢驗 (CRC) 錯誤,但因為系統在掛起(也有叫休眠)時硬碟是在停轉狀態中,恢復計算機時硬碟有個從停止到運動的過程,這就很容易造成大部分硬碟回應時間超過 4 秒的超時值。也就是說當我們使用計算機掛起6次後系統就會把通信速度(傳送模式)從最快的直接內存訪問 (DMA) 模式分步驟降為較慢的 DMA 模式。如果掛起6次以上則驅動程序最終將把傳送模式降為最慢的模式(PIO 模式)。這就是Windows 系統突然變慢的原因。
解決問題
若要為受影響的設備重新啟用典型DMA或更快DMA的傳送模式,請執行以下操作:
1.雙擊「管理工具」,然後雙擊「計算機管理」;
2.單擊「系統工具」,然後單擊「設備管理器」;
3.展開「IDE ATA/ATAPI 控制器」節點;
4.雙擊您要為其恢復典型 DMA 傳送模式的控制器;
5.單擊「驅動程序」選項卡;
6.單擊「卸載」。
當此過程完成後,重新啟動您的計算機。當 Windows 重新啟動後,將重新枚舉硬碟控制器,同時與該控制器相連的每個設備的傳送模式將重置為默認值。
但這樣只是把硬碟設備的傳送模式重置為默認值,當我們再使用掛起系統時系統又會自行關閉DMA模式!所以我們還要做以下操作:
1.單擊「開始」,單擊「運行」,鍵入 Regedit,然後單擊「確定」。
2.在注冊表中找到並單擊以下項: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Class\{4D36E96A-E325-11CE-BFC1-08002BE10318}\0001和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Class\{4D36E96A-E325-11CE-BFC1-08002BE10318}\0002
3.在「編輯」菜單上,指向「新建」,然後單擊「DWORD 值」。
4.鍵入 ResetErrorCountersOnSuccess,然後按 Enter 鍵。
5.在「編輯」菜單上,單擊「修改」。
6.鍵入 l,然後單擊「確定」。
7.按照下列步驟操作,然後退出注冊表編輯器:
注意
上面注冊表最後的項「{4D36E96A-E325-11CE-BFC1-08002BE10318}」列出的帶有「0001」編號的子項對應於一台僅有一個 IDE 控制器的計算機的主要 IDE 通道和次要 IDE 通道。如果您的計算機有兩個 IDE 控制器,則對於每個控制器,主要 IDE 通道和次要 IDE 通道的帶有編號的子項分別是:「0001、0002、0003、0004、0005、0006……」。
為檢查是否找到了正確的子項,請檢查子項的 DriverDesc 值是包含字元串值「主要 IDE 通道」,還是包含字元串值「次要 IDE 通道」。
建立以上注冊表鍵值的目的是
在Windows中,使系統向 ATA 磁碟發出讀取請求時的 4 秒的超時值更改為 10 秒。還實現了一種較不嚴格的變通策略以在發生超時錯誤和 CRC 錯誤時降低傳送模式(從較快的 DMA 模式到較慢的 DMA 模式,最終降為 PIO 模式)。以前的情況是,在每當累積發生的超時錯誤或 CRC 錯誤的總數達到 6 次時,IDE/ATAPI 埠驅動程序 (Atapi.sys) 將降低傳送模式。當我們建立以上注冊表鍵值實現新的策略後,Atapi.sys 僅在連續發生 6 次超時錯誤或 CRC 錯誤後才降低傳送模式。
這一新的策略實現後將大大降低系統降低或關閉DMA傳送模式的機會。現在我們可以安心地使用掛起系統和高性能的DMA硬碟模式,再也不會發生系統性能突然下降的情況了。
不讓操作系統修改 強制固定硬碟DMA模式
大家都知道,硬碟必須打開DMA模式才會跑得快。而開啟各種硬體設備的DMA模式的條件,除主板BIOS必須打開DMA支持選項外,Windows操作系統內的IDE設備也要設成正確的DMA模式才行。不過,據說Windows XP若發生多次存取錯誤(如死機後不正常關機),就會自動把硬碟降為較低速的DMA模式或更慢的PIO模式。這個問題應該如何發現並解決呢?
近幾年來生產的硬碟,大致採用Ultra DMA 33/66/100/133等幾種傳輸模式(目前市場上所能買到的都是DMA100以上的硬碟),數字越大代表數據傳輸速度越快。一般情況下,Windows XP會根據硬碟本身的技術規格,自動把它設為正確的DMA模式。
不過根據微軟公司公布的一篇技術性文章( http://support.microsoft.com/?kbid=817472)指出,當XP系統發生多次錯誤後,硬碟的傳輸模式很可能會被系統自動修改降低。如果你發現硬碟速度突然變慢了,可能強制固定硬碟的DMA模式,不讓操作系統修改,從而使你的電腦一直保持在最佳狀態。
不讓操作系統修改 強制固定硬碟DMA模式
1、首先,我們如何才能知道硬碟的DMA模式是否被XP系統修改呢?在桌面「我的電腦」圖標上單擊滑鼠右鍵,並於隨後出現的快捷功能菜單中點選「管理」一項。
(圖1)
2、打開「計算機管理」窗口後,點選左邊小窗口的「設備管理器」,然後展開右方小窗口的「IDE ATA/ATAPI控制器」(圖1)。在「主要IDE通道」一項上雙擊滑鼠左鍵,彈出「主要IDE通道屬性」設置窗口,再切換到「高級設置」標簽頁,就可以檢查XP系統中實際的DMA模式
(圖2)
其中,「設備0」和「設備1」兩欄分別代表IDE排線連接的第一個硬體設備和第二個硬體設備。請大家根據自己硬碟所接的位置來辨別。例如筆者電腦中的「設備0」為硬碟,「設備1」為光碟機。如果電腦中的另一條IDE排線還接著另外一個硬碟,則請檢查「次要IDE通道」的內容。
至於「當前傳送模式」一欄中的代號,分別為:「模式0(DMA)」、「模式2(DMA 33)」、「模式4(DMA 66)」、「模式5(DMA 100)」、「模式6(DMA 133)」,請大家自己對照電腦硬碟的技術規格來判斷。
3、若上面一步中顯示的系統DMA模式與你的硬碟實際規格不一樣,則可能是被XP系統修改了。這時即使你現在在「當前傳送模式」一欄改成正確的DMA模式,下次開機還是會跳回原設置。因此,我們必須先切換到「驅動程序」標簽頁,並單擊「卸載」按鈕(圖3),然後重新啟動電腦。
(圖3)
4、重開機後,在XP桌面上點擊「開始」→「運行」,輸入「regedit」以運行「注冊表編輯器」程序。然後查找下面的主鍵:「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Class\{4D36E96A-E325-11CE-BFC1-08002BE10318}\0001」
5、找到該主鍵後,在注冊表編輯器右方窗口的空白處單擊滑鼠右鍵,點擊「新建」→「DWORD值」
(圖4)。
6、將此DWORD值重新命名為「ResetErrorCountersOnSuccess」(注意大小寫),然後在該DWORD值上單擊滑鼠右鍵,在隨後出現的快捷菜單中點「修改」一項。
7、出現「編輯DWORD值」對話框後,將「數值數據」一欄由原本的「0」改為「1」(圖5),然後再點「確定」按鈕。重新啟動電腦後,現在系統可以強制改回與硬碟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