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決戰平安京新手寶典不見了
決戰平安京新手寶典不見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
伺服器故障:伺服器出現故障或正在進行維護,可能導致新手寶典無法正常載入。此時,玩家可以嘗試重新啟動游戲或等待伺服器維護結束。
游戲更新導致文件丟失:在游戲更新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文件丟失或錯位的情況,從而導致新手寶典消失。玩家可以檢查游戲更新日誌,或嘗試重新安裝游戲以恢復丟失的文件。
用戶操作不當誤刪:玩家在清理存儲空間時,可能會誤刪游戲的相關文件,包括新手寶典。此外,更改游戲設置時也可能不小心隱藏或關閉了新手寶典。為避免此類問題,建議玩家在清理存儲空間或更改設置時仔細核對相關信息。
解決建議: 重新啟動游戲並檢查網路連接。 如若問題依舊存在,聯系游戲客服尋求幫助。 在日常操作中,注意保護游戲文件,避免誤刪或更改重要設置。
Ⅱ 平安京時期是公元多少年到多少年社會風貌是
平安時代(Heian Period) 是日本古代的最後一個歷史時代,從794年桓武天皇將首都從奈良移到平安京(現在的京都)開始,到1192年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一攬大權為止。在奈良朝末期,朝廷與貴族勢力之間的矛盾激化。為了削弱權勢貴族和僧侶的力量,桓武天皇於784年決定從平城京遷都到山城國的長岡(今京都市),在那裡籌建新都,命名為平安京,希望藉此獲得平安、吉利、安寧與和平。由於平安京於794年完工,故史家常把794年作為平安朝的開始(也有一說784年決定遷都的時間作為平安朝的開始)。平安時代的稱呼來自其國都的名字。
佛教與神道
因中國初唐盛行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律宗等佛教宗派,所以日本奈良時代也流行這些宗派。平安時代相當於中唐和晚唐,那時中國佛教流行天台宗和密教,所以日本也流行天台、密教兩宗,和唐朝一樣產生所謂山嶽佛教,即把寺院建立在深山叢林,以出世靜修。平安後期,以《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為主的祝福個人來世的凈土宗風行日本,倡導人是空也、源信、良忍、源空等。處於社會底層的農民,生活痛苦,他們為了精神上得到安慰,便寄託於來世。凈土宗正好迎合勞苦大眾的這種心情,所以發展很快。同時凈土宗沒有浮華的儀式和供奉,宣稱通過念佛便可成佛,因而博得大眾的信奉。
寶龜6年(公元775年)朝廷令諸國國司修理神社進行祭祀。延歷17年(公元798年)又令將當地物產作為幣帛支付地方神社9以前經費要到京都領取),並下令禁止出雲、築前兩國國造兼神主以神宮的采女為安,禁止祭祀時開設酒宴、表演歌舞,同時還改訂對神事犯罪的處罰條例,對神社進行整頓。
假名與文學
在假名沒有發明以前,日本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漢字傳入後,日本一直使用漢字處理國事,並通過漢字引進中國文化。由於日本文化的發展,客觀上要求有一種能夠表達本國言語的文字,假名就是隨著歷史演進而產生的日本自己的文字。
所謂假名就是將漢字的一部分省略或極簡草體化而創造出來的表音文字。採用正楷漢字偏旁的叫做片假名,漢字偏旁草體化的叫做平假名。當初日本把漢字稱作真名即實在的文字的意思,把省略真名或草體化的簡略文字稱作假名,這種假名棄掉漢字的意義,只取其音。當初片假名用於佛經的注音,後來發展成片假名與漢字混合的形式。平假名在平安時代很流行,特別宮中女子非常喜歡使用平假名,男子和政府仍使用漢字。日本的假名不是某個人發明的,而是日本人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當然有它的借鑒和背景,據說日本的假名表「五十音圖」是以印度的悉縣(梵語韻母)學和中國舶音韻學為背景而產生的。
平安後期。日本出現了完全用假名寫的詩歌。但政府文件和學術著作採用漢字中間夾著假名的混合書寫法。這種混合書寫法一直使用到19世紀。現在假名已經規范化,片假名一般使用於外來語及公文書,其他一律用平假名。
平安前期,漢文學仍很盛行,和歌衰落,日本文學史上稱為「國風黑暗時代」。但這時日本文學開始逐漸擺脫漢文學的影響。至平安後期,由於古代國家經濟崩潰和庄園制的產生,日本文化全脫中國文化的束縛,隨著假名的出現,日本文學開始登場了。
11世紀藤原氏的全盛期,文學上出現了服務於宮廷的女作家寫的長篇小說,其代表作是《源氏物語》。此書由紫式部(公元978年—公元1014年)所寫,成於11世紀初,,共45篇,以主人公光源氏的戀愛生活和命運為題材,出色地描寫了宮廷貴族的奢侈生活與人物微妙的心理狀態。
11世紀末出現了兩部以歷史為題材的貴族小說《榮華物語》和《大鏡》,作品通過對以藤原道長為首的攝關家發家史的記述,表露出沒落貴族的懷古情緒。與此同時,描寫武士、名主和勞動人民生活的《今昔物語》問世,它是一部有關中國、印度和日本的故事集,文字使用當時的民間語言。詩集方面,出現了小野半守編的《凌雲集》,藤原冬嗣編的《文華秀麗集》,良半安世編的《經國集》。
建築與雕刻
平安前期的建築遺存下來的極少,只有室生寺(奈良)的金堂和五層塔,此寺和平安京各佛教寺院不同,以周圍的自然為背景,按地勢布局。建築物極簡單,但最初流露出日本建築的簡素優美的特色。平安後期日本建築大為發展,具有明顯的日本特色。
寺院方面,寬仁3年(公元1019年)藤原道長建造了法成寺。它是平安時代最大的建築,完全確立了日本式樣。京都的平等院鳳凰堂也是平安時代極重要的建築物,原來是藤原賴通的別墅,公元1052年改為寺院。鳳凰堂是平等院的阿彌陀佛堂,因柱上雕著鳳凰而得名。法成寺和鳳凰堂都是日本人想像中極樂世界的現實化,體現了凈土宗的美學思想。陸奧(東北地區)藤原氏在平原(岩手縣西磐井郡)建造的中尊寺、毛越寺、觀自在院、無量光院都是庭園建築,如有寺前開池,池中有島,島上架橋等景緻。
住宅方面,平安時代完成了寢殿式建築。所謂寢殿式就是日本式貴族邱宅建築,一般由水池、寢殿、對屋、渡廓、中門廊、中門、釣殿、雜屋組成。早期寢殿式根據中國傳統的手法,即布局左右對稱,晚期寢殿式則擺脫中國的影響,左右不對稱了。當時無論宮殿、官府和陵墓,一律為寢殿式。
宮殿方面,平安前期有平安宮的朝堂院、豐樂院、內里(皇居),還有別墅——神泉苑、冷泉院、朱雀院等。平安後期有藤原氏的東三條殿、堀河天皇的堀河殿、白河天皇的鳥羽殿,但這些建築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平安前期的雕刻還受唐朝影響,至後期便出現所謂「和樣雕刻」即日本風雕刻。平安前期的代表作是奈良法華寺的十一面觀音像,京都神護寺和大膠觀心寺的如意輪觀音像,還有高野山金剛蜂寺的釋迎及諸尊憲像是典型的白檀雕刻,但被認為是空海從中國帶來的。滋賀縣向源寺的十一面觀音像,外來要素濃厚。平安前期由於神佛調和思想的流行,用佛像的處理手法來雕刻神像,所以將神鵰成佛的樣子。如教王護國寺徹影堂(在京都)的八幡神像、女神像,以及松尾神社(在京都)的兩尊男神像和兩尊女神像。
平安後期開始出現了日本風雕刻,但真正完成日本風雕刻是定朝(一公元1057年),他成功地表現了當時貴族理想中的佛像,如鳳凰堂的本尊阿彌陀如來坐像。定朝式的特點是佛像的眼睛一律向下看,定朝死後,其子長勢(公元1010年—公元1090年)繼承父風,進一步推進了日本風雕刻。其後是圓勢( 一公元1134年)及其子長圓、賢圓。由於貴族大量造像,出現了許多佛所(雕刻工場)、各個佛所都有自己的佛師(佛像雕刻家)。佛師的社會地位比以前大大提高。從而促使產生許多有個性的作品。
繪畫與音樂
平安前期(公元794年—公元894年)日本繪畫還受唐和五代的影響,到平安後期(公元894年—公元1192年)產生了摹寫日本風土和人物的「大和繪」或「倭繪」。大和繪是純粹採用日本畫題的畫,與此相對,以唐朝的人事和風景為題材的畫叫做「唐繪」。當初描寫四季風情的叫做「四季繪」,描寫名勝風景的叫做「名所繪」。後來進一步以和歌為題材,達到了繪畫、書寫、詩歌三位一體。
大和繪產生於延喜、天歷(公元901年—公元956年)年間,到11世紀中葉,大和繪全面成立,還出現了宮廷畫師。飛烏部常則就是村上天皇的宮廷畫師,巨勢廣貴也是活躍於10至11世紀的宮廷畫師。大同(公元806年—公元809年)年間成立了宮廷畫院「繪所」,它由中務省的畫工司和內匠察合並而成。最典型的大和繪是描寫物語(世俗故事)的畫卷,其中最傑出的是《源氏物語繪卷》(現藏東京五島美術館和愛知縣福川美術館)。《源氏物語繪畫》是描寫平安貴族女性的風俗畫,表現了宮廷貴族女性的風貌。
畫卷中《信貴山緣起繪卷》也很著名,描寫領主、大名主、勞動人民生活生產的場面,反映出武士階級興起,人民力量壯大,貴族沒落的特徵。
嵯峨(公元809年—公元822年在位),仁明(公元833年—公元849年),一條(公元986年—公元1011年在位)三位天皇皆諳音律,熱衷於日本音樂。一條天皇親自規定了神樂和催馬樂的譜子,嵯峨和仁明天皇在統一房樂、高麗樂的基礎上復興,改編了16種樂舞,還創造了幾種音樂形式:①神樂(用於祭樞)、②東游(東國民謠)、③風俗歌(即興耿謠)、④朗詠(朗誦中國名詩,以雅樂伴奏)、⑤今樣歌(在宴會上演唱,著重歌詞表情)、⑧和贊(由誦讀漢譯經文的聲明演變而成的一種道歌),醍醐天皇初期產生了用管弦樂演奏的「御游」,這種音樂形式的產生表示日本音樂開始擺脫宗教的束縛和表現貴族華麗的生活,而獨立音樂成為一種娛樂了。御游之後,又產生了獨樂和田樂,最後民間音樂逐漸代替古代音樂,成為日本音樂的主流。
書道與茶道
所謂書道就是中國的書法,日本書法從中國學來。奈良時代日本還沒有發明假名,所以日本人寫的是行書和草書,模仿王羲之等人的筆法。平安前期假名開始產生,盡管上流社會寫的是漢字,但多少有些日本風格。
空海是「和習書道」即日本書法的創始人。他在唐朝曾跟韓方明學書法,有「五筆和尚」之稱,所謂「五筆」就是韓方明《授筆要說》中的五種筆法,因空海學到這五種筆法,故有此稱。據說他在唐時,憲宗曾請他補寫宮廷屏風上的王羲之書法的缺字。空海與桔坦勢、嵯峨天皇合稱「三筆」。空海的書法經嵯峨天皇傳給小野篡,再傳給紀夏井。紀夏井傳給弟子藤原敏行,再由敏行傳給「三跡」。
平安後期流行草假名,於是出現了小野道風(公元890年—公元966年),藤原佐理(公元904年—公元998年),藤原行成(公元972年—公元1027年)等草假名書法家,他們三人合稱「三跡」。小野道風受王羲之的影響較深,有「羲之再世」之稱。藤原佐理則日本風味很濃,被稱為「佐跡」。藤原行成揉合小野道風和王羲之書法之長。形成一種優雅溫和的書風。「三跡」徹底擺脫了中國書法的風格,從蒼古雄勁的唐風轉變到豐潤優美的日本風。它和這個時代的其他藝術一樣,表示著日本文化的獨立。
茶道是日本特有的沏茶,喝茶的規矩,一般認為源至中國隋代,用以修養心神,學習禮儀。它是日本獨特的一種文化,被譽為「東洋精神真髓」。茶很早就從中國傳到日本,公元6世紀前後日本就有茶了,但當初只作為葯用,限於部分貴族和僧侶之間飲用。關於茶傳入日本的路線有兩條,一條是從大陸經朝鮮傳到九州,另一條是從中國南部直接傳到日本。
平安初,嵯峨天皇弘仁6年(公元815年)4月游近江崇福寺,該寺大都僧永忠煎茶奉獻。同年6月在銀內、近江、丹波、播磨試種。平安後期飲茶的風氣很流行,後來此風一度衰落,直到宋朝流行飲茶時,此風又由榮西(公元1141年—公元1215年)傳到日本。榮西從中國帶回的茶種試種於築前(福岡縣)的背振山,後移植於畿內山城的拇尾山。榮西還寫了《吃茶養生記》2卷(公元1211年)。平安時代是茶道的產生期,到鐮倉時代才逐漸流行於一般武士之間,成為進行社交禮儀的一種學問。
教育與學術
平安時代以前日本只有官學,中央是大學,地方是國學。空海在唐朝學習時,看到長安每坊有間塾,每縣有鄉學,教育機構完備,對日本沒有私學感到遺憾。於是回國後於公元828年開創綜藝種智院,培養人材。於此稍前,和氣廣世創立弘文院(9世紀初),後來公元821年藤原冬嗣創立勸學院,公元850年桔嘉智子創立學館院,公元881年在原行平創立獎學院,私人講學之風興起。後來有的大學教官在私邱進行講學,如菅原氏的菅原清公(公元770年—公元842年)、菅原是善(公元812年—公元880年)、菅原道真(公元845年—公元903年)三代相繼為文章博士,門人滿朝野。由此而登高官的世稱「龍門」,也叫「菅原廊下」。這種私塾俗稱「紅梅殿」,如滋野安成的私塾專授老莊學說,大藏美行的私塾專授經學。平安後期,私塾形式的私學終於代替了官學,教育得到普及。官學和私學衰落後,學問以家門相傳,如明經道是清原氏、中原氏,明法道是扳上氏,算道是三善氏,陰陽道是賀茂安倍,醫道是和氣丹波,各家壟斷學問。
平安時代政府組織專人撰寫史書,陸續修成《續日本紀》、《日本後紀》、《續日本後紀》、《文德天皇實錄》和《三代實錄》,這五種漢文歷史著作與奈良時代的《日本書紀》合稱《六國史》。
服飾與器具
平安時代始於公元770年光仁天皇即位,終於公元1071年後三條天皇三年。這是一個沒有太大戰亂,百姓生活安定的時代。而遣唐使的派出,模仿長安建造平安京,《源氏物語》及《古今和歌集》的完成也預示著這個在鐮倉,室町,戰國及江戶時期之前的時代有著自己的不同之處。平安時代的女性服飾,基本上有三種:禮裝、正式服裝、褻服。顧名思義,禮裝當然是公式儀式時所穿的盛裝,正式服裝則為後宮女官平素穿的服裝,褻服是家居服。 正式服裝俗稱十二單衣,在宮廷或貴族宅子服侍的女官、女侍,因必須接待來客,平日都穿十二單衣。十二單衣上加裙帶、領巾,頭上再戴寶冠、發釵,便是禮裝。褻服是家居服的一種,後宮眾後妃及皇女,平素只穿褻服,而女官只在夜晚回自己廂房睡覺,或生病請假回娘家時,才有機會換穿褻服。無論十二單衣或褻服,下半身最里層均是褲裙,而非長裙。
顏色有紅、青、蘇方、蔥綠、櫻、紫、藍、葡萄染、白等等。其中,紅、青、黃、深紫等七色是「禁色」,除非皇上允許,女官不能穿「禁色」服。但若逢皇子誕生或皇上行幸時,女官可以破例。旅遊時,穿的是「壺裝束」,腰上系帶子,以免下擺拖地;袖子捲起來,頭上戴「市女笠」。「市女笠」是饅頭形笠子,本為市場叫賣女人所戴的草笠,不知何時開始,竟在貴族間流行起來。另有一種山野用笠子,四周圍上透明紗。當時的服裝既寬松又重重迭迭,女性無法顯現身材線條,只得盡力在袖口、下擺、顏色下功夫。另外以刺綉、螺鈿等裝飾,呈現自己的風格及才氣。女性美集中在牛車垂簾外或寢殿垂簾外的袖口、下擺重迭顏色。另一種是「襲色」,大概因養蠶及紡織技術問題,古代絲綢比現代絲綢薄,透明度約百分之十,外層配內層的顏色,正是「襲色」。種類二百多,名稱均取自四季花草,例如「躑躅」是表紅梅、里青,「女郎花」是表黃、里青,「柳」是表白、里青。還有一種是上濃下淡的顏色,上面染成濃色,往下逐漸染成淡色,最後成為白色。除了服裝可以呈現女性美,傢具及日用器具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寢殿出入口最外面一層是竹製垂簾,絲綢鑲邊。緊貼垂簾的是絲綢布簾,外側通常有花鳥圖樣,里側白色。幔帳及屏風可移動,用來隔廂房。而對女性來說,扇子最重要,不僅可避免直接露出五官,躲躲藏藏也可增加女性魅力。
主要照明是燈台、燈籠、脂蠋、篝火。燈台是竹竿頂有個小盤子,盤子上有三腳鐵環,鐵環上擱油器,倒油,置燈芯,點燃。燈籠有四角、六角、八角形三種,材料是石、竹、木、鐵等等,四周用紗布或紙圍住,吊在半空。脂蠋是圓形松木,長一尺五寸,直徑三分,尖端用炭火熏黑,再塗上菜油,烘乾,手持部分卷紙,室內專用。室外則用火把。篝火是鐵籠內放鬆木,點燃,庭院專用。交通工具是牛車。種類很多,但各種牛車均有貴賤之別,無法隨意挑選。乘坐牛車時,後方上車,前方下車。單獨一人乘坐時,靠左側、面向右側;兩人以上乘坐時,前方右側及後方左側是上座。因背對左右兩側相對而坐,若男女同乘一輛牛車,男子應坐右側,女子則坐左側。此外,平安時代與現代一樣,無論朝廷或民間,都有固定「更衣日」,朝廷是四月一日及十月一日。這天,不僅裝束,所有傢具與室內裝飾都要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