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據分析 > 月球基礎數據有哪些

月球基礎數據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9-03 03:55:31

⑴ 月球的各項參數是

月球的平均直徑為3475千米,相當於地球直徑的27%;
月球的表面積為3800萬平方公里,只有地球表面積的1/14;
月球的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1/81,

體積只有地球體積的1/49。

月球沒有磁場,重力只相當於地球的1/6。

月球的表面沒有空氣,沒有大氣層,基本上是超高真空狀態,也沒有一滴水。

月球表面照著太陽的地方氣溫高達100多度,沒有照著太陽的地方則為零下100多度。

平均軌道半徑384,401千米 軌道偏心率0.0549 近地點距離363,300千米 遠地點距離 405,500千米平均公轉周期27.32天 平均公轉速度 1.023千米/秒 軌道傾角在28.58°與18.28°之間變化升交點赤經125.08° 近地點輻角 318.15° 默冬章19 年 平均月地距離384400 千米 交點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點運動周期8.85 年 食年346.6 天 沙羅周期18 年 10/11 天 軌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5° 月球赤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1° 赤道直徑 3,476.2 千米 兩極直徑 3,472.0 千米 扁率0.0012 表面面積 3.79×10^7平方千米 體積2.199×10^10 立方千米 質量 7.349×10^22 千克平均密度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2.38千米/秒 自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同步自轉) 自轉速度 16.655 米/秒(於赤道)自轉軸傾角在3.60°與6.69°之間變化 與黃道的交角為1.5424° 反照率0.12 宇宙中的月球
滿月時視星等-12.74 表面溫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氣壓1.3×10-10 千帕 月周期:名稱 數值(單位:天) 定義 恆星月27.321 661 相對於背景恆星 朔望月29.530 588 相對於太陽(月相)分點月27.321 582 相對於春分點 近點月27.554 550 相對於近地點 交點月27.212 220 相對於升交點 月球的直徑是地球平均直徑的1/4,質量只是地球的1/81。
編輯本段月球地形
月球表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亮區是高地,暗區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帶,分別被稱為月陸和月海。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即月坑,這是一種環形隆起的低窪形。月球上直徑大於1千米的環形山多達33 000多個。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月球背面的結構和正面差異較大。月海所佔面積較少,而環形山則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懸殊最長和最短的月球半徑都位於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徑長4公里,有的地方則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窪地)。背面未發現「質量瘤」。背面的月殼比正面厚,最厚處達150公里,而正面月殼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環形山
環形山這個名字是伽利略起的。是月面的顯著特徵,幾乎布滿了整個月面。最大的環形山是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千米,比海南島還大一點。小的環形山甚至可能是一個幾十厘米的坑洞。直徑不小於1000米的大約有33000個。占月面表面積的 7%-10%。有個日本學者1969年提出一個環形山分類法,分為克拉維型(古老的環形山,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環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輕的環形山,常有「輻射紋」,內壁一般帶有同心圓狀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型(環壁較低,可能從哥白尼型演變而來)碗型和酒窩型(小型環形山,有的直徑不到3米)。 環形山的形成現有兩種說法:「撞擊說」與「火山說」。「撞擊說」是指月球因被其他行星撞擊而有現在人類所看到的環形山。 「火山說」是指月球上本有許多火山,最後火山爆發而形成了環形山。但是,現在的科學家主張的是「撞擊說」。
月海
在地球上的人類用肉眼所見月面上的陰暗部分實際上是月面上的廣闊平原。由於歷史上的原因,這個名不副實的名稱保留下來。 月球
已確定的月海有22個,此外還有些地形稱為「月海」或「類月海」的。公認的22個絕大多數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個,4個在邊緣地區。在正面的月海面積略大於50%,其中最大的「風暴洋」 面積約五百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九個法國的面積總和。大多數月海大致呈圓形,橢圓形,且四周多為一些山脈封閉住,但也有一些海是連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還有五個地形與之類似的「湖」——夢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還大,比如夢湖面積7萬平方千米,比汽海等還大得多。月海伸向陸地的部分稱為「灣」和「沼」,都分布在正面。灣有五個:露灣、暑灣、中央灣、虹灣、眉月灣;沼有三個:腐沼、疫沼、夢沼,其實沼和灣沒什麼區別。月海的地勢一般較低,類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低1-2千米,個別最低的海如雨海的東南部甚至比周圍低6000米。月面的反照率(一種量度反射太陽光本領的物理量)也比較低,因而看起來顯得較黑。
月陸和山脈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區稱為月陸,一般比月海水準面高2-3千米,由於它返照率高,因而看來比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陸的面積大致與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陸的面積要比月海大得多。從同位素測定知道月陸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徵。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眾多環形山外,也存在著一些與地球上相似的山脈。月球上的山脈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脈名,如阿爾卑斯山脈,高加索山脈等等,其中最長的山脈為亞平寧山脈,綿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過比月海水準面高三、四千米。山脈上也有些峻嶺山峰,過去對它們的高度估計偏高。現在認為大多數山峰高度與地球山峰高度相仿。1994年,美國的克萊門汀月球探測器曾得出月球最高點為8000米的結論,根據「嫦娥一號」獲得的數據測算,月球上最高峰高達9840米。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個,5000-6000米20個,3000-6000米則有80個,1000米以上的有200個。月球上的山脈有一普遍特徵:兩邊的坡度很不對稱,向海的一邊坡度甚大,有時為斷崖狀,另一側則相當平緩。除了山脈和山群外,月面上還有四座長達數百千米的峭壁懸崖。其中三座突出在 月海中,這種峭壁也稱「月塹」。
月面輻射紋
月面上還有一個主要特徵是一些較「年輕」的環形山常帶有美麗的「輻射紋」,這是一種以環形山為輻射點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帶,它幾乎以筆直的方向穿過山系、月海和環形山。輻射紋長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環形山的輻射紋,最長的一條長1800千米,滿月時尤為壯觀。其次,哥白尼和開普勒兩個環形山也有相當美麗的輻射紋。據統計,具有輻射紋的環形山有50個。形成輻射紋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論。實質上,它與環形山的形成理論密切聯系。現在許多人都傾向於隕星撞擊說,認為在沒有大氣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隕星撞擊可能使高溫碎塊飛得很遠。而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發時的噴射也有可能形成四處飛散的輻射形狀。
月谷
地球上有著許多著名的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這種構造----那些看來彎彎曲曲的黑色大裂縫即是月谷,它們有的綿延幾百到上千千米,寬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那些較寬的月谷大多出現在月陸上較平坦的地區,而那些較窄、較小的月谷(有時又稱為月溪)則到處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圖環形山的東南連結雨海和冷海的阿爾卑斯大月谷,它把月球上的阿爾卑斯山攔腰截斷,很是壯觀。從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計,它長達130千米,寬10-12千米。
火山分布

⑵ 有關月亮的基礎數據

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月球的年齡大約也是46億年,它與地球形影相隨,關系密切。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佔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 海 」。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的正面永遠向著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域因天秤動而間中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徵。而當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軌道資料】 平均軌道半徑 384,400千米 軌道偏心率 0.0549 近地點距離 363,300千米 遠地點距離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 平均公轉速度 1.023千米/秒 軌道傾角 在28.58°與18.28°之間變化 (與黃道面的交角為5.145°) 升交點赤經 125.08° 近地點輻角 318.15° 物理特徵 赤道直徑 3,476.2 千米 兩極直徑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積 3.976×107平方千米 扁率 0.0012 體積 2.199×1010 立方千米 質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 (同步自轉) 自轉速度 16.655 米/秒(於赤道) 自轉軸傾角 在3.60°與6.69°之間變化 (與黃道的交角為1.5424°) 反照率 0.12 滿月時視星等 -12.74 表面溫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氣壓 1.3×10-10 千帕 月球約一個農歷月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對於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恆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恆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是完全一樣的,我們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引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為月球繞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 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 微秒。 月球對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現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為同步軌道,所謂的同步自轉並非嚴格。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又由於月球軌道傾斜於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動時,極區會作約7度的晃動,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再者,由於月球距離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徑之遙,若觀測者從月出觀測至月落,觀測點便有了一個地球直徑的位移,可多見月面經度1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 嚴格來說,地球與月球圍繞共同質心運轉,共同質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徑的2/3處)。由於共同質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圍繞共同質心的運動好像是在「晃動」一般。從地球北極上空觀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時針方向自轉;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時針繞地運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時針繞日公轉的。 很多人不明白為甚麼月球軌道傾角和月球自轉軸傾角的數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其實,軌道傾角是相對於中心天體(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轉軸傾角則相對於衛星(即月球)本身的軌道面。在這個定義習慣很適合一般情況(例如人造衛星的軌道)而且是數值相當固定的,但月球卻非如此。 月球的軌道平面(白道面)與黃道面(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夾角,而月球自轉軸則與黃道面的法線成1.5424°的夾角。因為地球並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較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在順時針轉動),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間,白道面相對於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傾斜於黃道面)的夾角會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間變化。同樣地,月球自轉軸與白道面的夾角亦會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軌道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它出現±0.002 56°的擺動,稱為章動。 白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其中升交點(北點)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面以北;降交點(南點)則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以南。當新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日食;而當滿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月食; 【月球的周期】 名稱 Value (d) 定義 恆星月 27.321 661 相對於背景恆星 朔望月 29.530 588 相對於太陽(月相) 分點月 27.321 582 相對於春分點 近點月 27.554 550 相對於近地點 交點月 27.212 220 相對於升交點 【月球軌道的其它特徵】 名稱 數值 (d) 定義 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 平均月地距離 ~384 400 千米 近地點距離 ~364 397 千米 遠地點距離 ~406 731 千米 軌道平均偏心率 0.0549003 交點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點運動周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羅周期 (repeat eclipses) 18 年 10/11 天 軌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5°9' 月球赤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1°32' 【人類登月探索】 第一件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是前蘇聯的無人登陸器月球2號,它於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3號在同年10月7日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號則是第一艘在月球軟著陸的登陸器,它於1966年2月3日傳回由月面上拍攝的照片。另外,月球10號於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軌,成為月球第一顆人造衛星。 在冷戰期間,美利堅合眾國和前蘇聯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領先對方。這場太空競賽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名人類登陸月球時進入高潮。美利堅合眾國阿波羅11號的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而尤金·塞爾南則是最後一個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任務的成員。參看: 月球宇航員列表 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塊9英吋乘7英吋的不銹鋼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紀念這次登陸及為有可能發現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資料。 6次的太陽神任務及3次無人月球號任務(月球16、20、24號)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樣本帶回地球。 在2004年2月,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提出於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歐洲航天局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亦有計劃發射探測器前往月球。歐洲的Smart 1探測器於2003年9月27日升空,並於2004年11月15日進入繞月軌道。它將會勘察月球環境及製作月面X射線地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亦積極開展探月計劃,並尋求開采月球資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這種有望成為未來地球能源的元素。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探月計劃,見嫦娥工程條目。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後人。日本已初步訂出未來探月的任務。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甚至已著手計劃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則會先發射無人繞月探測器Chandrayan。 【有關月亮的神話】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古代神話中,關於月亮的故事數不勝數。在古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爾忒彌斯,她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孿生妹妹,同時她也是狩獵女神。月球的天文符號好象彎彎的月牙兒,象徵著阿爾忒彌斯的神弓。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徑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積有3800萬千米,還不如我們亞洲的面積大。月球的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重力則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軌道運動 月球以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轉。這個軌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圓稱「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於天赤道,也不平行於黃道面,而且空間位置不斷變化。 周期173日。 月球的自轉 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個 恆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這種現象我們稱「同步自轉」,幾乎是衛星世界的普遍規律。一般認為是行星對衛星長期潮汐作用的結果。天平動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它使得我們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橢圓軌道的不同部分,自轉速度與公轉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與赤道的交角。 【月球的物理狀況】 月面的地形主要有: 環形山 這個名字是伽利略起的。它是月面的顯著特徵,幾乎布滿了整個月面。 最大的環形山是南極附近的貝利環行山,直徑295千米,比海南島還大一點。小的環行山甚至可能是一個幾十厘米的坑洞。直徑不小於1000米的大約有33000個。占月面表面積的 7-10%。 有個日本學者1969年提出一個環形山分類法,分為克拉維型(古老的環形山,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還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輕的環形山,常有「輻射紋」,內壁一般帶有同心圓狀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環壁較低,可能從哥白尼型演變而來 )碗型和酒窩型(小型環形山,有的直徑不到一米)。 月海 肉眼所見月面上的陰暗部分實際上是月面上的廣闊平原。由於歷史上的原因,這個名不副實的名稱保留到了現在。 已確定的月海有22個,此外還有些地形稱為「月海」或「類月海」的。公認的22 個絕大多數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個,4個在邊緣地區。在正面的月海面積略大於50%,其中最大的「風暴洋」 面積越五百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九個法國的面積總和。 大多數月海大致呈圓形,橢圓形,且四周多為一些山脈封閉住,但也有一些海是連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還有五個地形與之類似的「湖」----夢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還大,比如夢湖面積7萬平方千米,比汽海等還大得多。 月海伸向陸地的部分稱為「灣」和「沼」,都分布在正面。灣有五個:露灣、暑灣、中央灣、虹灣、眉月灣;沼有腐沼、疫沼、夢沼三個,其實沼和灣沒什麼區別。 月海的地勢一般較低,類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低1-2千米,個別最低的海如雨海的東南部甚至比周圍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種量度反射太陽光本領的物理量)也比較低,因而看起來現得較黑。 月陸和山脈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區稱為月陸,它一般比月海水準面高2-3千 米,由於它返照率高,因而看來比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陸的面積大致與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陸的面積要比月海大得多。 從同位素測定知道月陸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徵。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眾多環形山外,也存在著一些與地球上相似的山脈。 月球上的山脈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脈名,如阿爾卑斯山脈,高加索山脈等等,其中最長的山脈為亞平寧山脈,綿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過比月海水準面高三,四千米。 山脈上也有些峻嶺山峰,過去對它們的高度估計偏高。現在認為大多數山峰高度與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極附近)也不過9000米和8000米。 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個,5000-6000米20個,4000-5000米則有80個,1000米以 上的有200個。 月球上的山脈有一普遍特徵:兩邊的坡度很不對稱,向海的一邊坡度甚大,有時 為斷崖狀,另一側則相當平緩。 除了山脈和山群外,月面上還有四座長達數百千米的峭壁懸崖。其中三座突出在 月海中,這種峭壁也稱「月塹」。 月面輻射紋 月面上還有一個主要特徵是一些較「年輕」的環形山常帶有美 麗的「輻射紋」,這是一種以環形山為輻射點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帶,它幾乎以筆直的方向穿過山系、月海和環形山。 輻射文長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環形山的輻射紋,最長的一條長1800千米,滿月時尤為壯觀。其次,哥白尼和開普勒兩個環形山也有相當美麗的輻射 紋。據統計,具有輻射紋的環形山有50個。 形成輻射紋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論。實質上,它與環形山的形成理論密切聯系。現 在許多人都傾向於隕星撞擊說,認為在沒有大氣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隕星撞擊可能使高溫碎塊飛得很遠。而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發時的噴 射也有可能形成四處飛散的輻射形狀。 月谷(月隙) 地球上有著許多著名的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這種 構造----那些看來彎彎曲曲的黑色大裂縫即是月谷,它們有的綿延幾百到上千千米,寬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 那些較寬的月谷大多出現在月陸上較平坦的地區,而那些較窄、較小的月谷(有時又稱為月溪)則到處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圖環形山的東南連結雨海和冷海 的阿爾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爾卑斯山攔腰截斷,很是壯觀。從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計,它長達130千米,寬10-12千米。 從何而來?---月球形成之迷 月球是外星人的宇宙飛船:這並非無稽之談,因為科學的動力就在於大膽的想像,沒有創見就不會有新的突破,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當時又何嘗不是無稽之談。而中國人在科學上欠缺的正是這種大膽的創見。 【我們為什麼總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月球總以一個面對著地球。是因為月球的自傳和公轉周期是相同的。(27.32166日) 要理解這一現象,你可以做一個實驗。畫一個圓,標出正東西南北方向。你站在圓心(代表地球),再找一個朋友,站在圓上,讓他面部朝前(即不扭動脖子),沿著圓逆時針挪動,要求他在沿著圓挪動的時候,保持面部始終朝向圓心,也就是你。那麼這樣一個過程就基本模擬了月亮饒地球轉動的過程。 很明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你的朋友始終是一個面(前面)面向你。下面理解為什麼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公轉周期等於自轉周期。 你的朋友從你的正北方出發,繞著你轉動,再一次出現在正北方的時候,他就完成了一個公轉周期。(類似於月亮饒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 下面看看他的自轉時間是多少。我們不妨還設定當你的朋友在你的正北位置,面部朝向正南時的姿態為初始姿態。然後我們就可以發現當你的朋友逆時針挪動到你的正西方位置時,他的自轉姿態就發生了逆時針90度的旋轉。(如果你的朋友在過程中不「自轉」的話,那麼當他在此位置時,他面向的不是你,而仍然是朝向正南方向.而實際實驗時你的朋友在此位置卻是朝向正東方向,所以他相對與初始位置逆時針繞自己旋轉了90度。 類似地,當他走到你的正南方向時,他相對於初始姿態自傳了180度。當他走到你的正東方向時,他相對於初始姿態自傳了270度。當他再次走到你的正北方向時,他相對於初始姿態自傳了360度。也就是說他完成了一個自轉周期。 因為完成一個公轉過程就剛好完成了一個自轉過程,所以從時間上來看,這個自轉周期就等於公轉周期。因為在整個過程中,你的朋友總是以身體面部朝向你,也就是說,月亮總是以一個面朝向地球。 【廣寒宮——月球】 每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灑滿大地,讓人產生無數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對月亮倍加青睞,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江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還有宋代文學家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可稱得上是膾炙人口的詠月佳句。 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關於月亮的故事數不勝數。古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爾特彌斯,同時她也是狩獵女神。月球的天文符號好象彎彎的娥眉,同時象徵著阿爾特彌斯的神弓。 皓月當空,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 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 最深的環形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公里。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的年齡,大約也是46億年,它與地球形影相隨,關系密切。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佔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形成觀點】 一、分裂說。這是最早解釋月球起源的一種假設。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就在《太陽系中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一文中指出,月球本來是地球的一部分,後來由於地球轉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質拋了出去,這些物質脫離地球後形成了月球,而遺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現在的太平洋。這一觀點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他們認為,以地球的自轉速度是無法將那樣大的一塊東西拋出去的。再說,如果月球是地球拋出去的,那麽二者的物質成分就應該是一致的。可是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發現二者相差非常遠。 二、俘獲說。這種假設認為,月球本來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有一次,因為運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獲,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地球。還有一種接近俘獲說的觀點認為,地球不斷把進入自己軌道的物質吸積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積的東西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向月球這樣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沒有那麽大的力量能將它俘獲。 三、同源說。這一假設認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陽系中浮動的星雲,經過旋轉和吸積,同時形成星體。在吸積過程中,地球比月球相應要快一點,成為「哥哥」。這一假設也受到了客觀存在的挑戰。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人們發現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認為,月球年齡至少應在70億年左右。 四、大碰撞說。這是近年來關於月球成因的新假設。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頓約翰遜空間中心召開的月亮和行星討論會上,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本茲、斯萊特里和哈佛大學史密斯天體物理中心的卡梅倫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設。這一假設認為,太陽系演化早期,在星際空間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過互相碰撞、吸積而長大。星子合並形成一個原始地球,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相當於地球質量0.14倍的天體。這兩個天體在各自演化過程中,分別形成了以鐵為主的金屬核和由硅酸鹽構成的幔和殼。由於這兩個天體相距不遠,因此相遇的機會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機會,那個小的天體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劇烈的碰撞不僅改變了地球的運動狀態,使地軸傾斜,而且還使那個小的天體被撞擊破裂,硅酸鹽殼和幔受熱蒸發,膨脹的氣體以及大的速度攜帶大量粉碎了的塵埃飛離地球。這些飛離地球的物質,主要有碰撞體的幔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質,比例大致為0.85:0.15。在撞擊體破裂時與幔分離的金屬核,因受膨脹飛離的氣體所阻而減速,大約在4小時內被吸積到地球上。飛離地球的氣體和塵埃,並沒有完全脫離地球的引力控制,他們通過相互吸積而結合起來,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幾個分離的小月球,在逐漸吸積形成一個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月亮成分】 45億年前,月球表面仍然是液體岩漿海洋。科學家認為組成月球的礦物克里普礦物(KREEP) 展現了岩漿海洋留下的化學線索。KREEP實際上是科學家稱為「不兼容元素」的合成物--那些無法進入晶體結構的物質被留下,並浮到岩漿的表面。對研究人員來說,KREEP是個方便的線索,來明了月殼的火山運動歷史,並可推測彗星或其他天體撞擊的頻率和時間。 月殼由多種主要元素組成,包括:鈾、釷、鉀、氧、硅、鎂、鐵、鈦、鈣、鋁 及氫。當受到宇宙射線轟擊時,每種元素會發射特定的伽瑪輻射。有些元素,例如:鈾、釷和鉀,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發射伽瑪射線。但無論成因為何,每種元素發出的伽瑪射線均不相同,每種均有獨特的譜線特徵,而且可用光譜儀測量。 直至現在,人類仍未對月球元素的豐度作出面性的測量。現時太空船的測量只限於月面一部分。 【天秤動】 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經天秤動。 月球的正面與背面: 正面:



⑶ 有關月球的資料(月球的運動、基本數據、地形特點、其他情況)

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月球的年齡大約也是46億年,它與地球形影相隨,關系密切。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佔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 海 」。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的正面永遠向著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域因天秤動而間中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徵。而當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軌道資料】

平均軌道半徑 384,400千米

軌道偏心率 0.0549

近地點距離 363,300千米

遠地點距離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

平均公轉速度 1.023千米/秒

軌道傾角 在28.58°與18.28°之間變化

(與黃道面的交角為5.145°)

升交點赤經 125.08°

近地點輻角 318.15°

物理特徵

赤道直徑 3,476.2 千米

兩極直徑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積 3.976×107平方千米

扁率 0.0012

體積 2.199×1010 立方千米

質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

(同步自轉)

自轉速度 16.655 米/秒(於赤道)

自轉軸傾角 在3.60°與6.69°之間變化

(與黃道的交角為1.5424°)

反照率 0.12

滿月時視星等 -12.74

表面溫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氣壓 1.3×10-10 千帕

月球約一個農歷月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對於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恆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恆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是完全一樣的,我們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引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為月球繞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 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 微秒。

月球對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現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為同步軌道,所謂的同步自轉並非嚴格。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又由於月球軌道傾斜於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動時,極區會作約7度的晃動,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再者,由於月球距離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徑之遙,若觀測者從月出觀測至月落,觀測點便有了一個地球直徑的位移,可多見月面經度1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

嚴格來說,地球與月球圍繞共同質心運轉,共同質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徑的2/3處)。由於共同質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圍繞共同質心的運動好像是在「晃動」一般。從地球北極上空觀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時針方向自轉;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時針繞地運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時針繞日公轉的。

很多人不明白為甚麼月球軌道傾角和月球自轉軸傾角的數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其實,軌道傾角是相對於中心天體(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轉軸傾角則相對於衛星(即月球)本身的軌道面。在這個定義習慣很適合一般情況(例如人造衛星的軌道)而且是數值相當固定的,但月球卻非如此。

月球的軌道平面(白道面)與黃道面(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夾角,而月球自轉軸則與黃道面的法線成1.5424°的夾角。因為地球並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較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在順時針轉動),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間,白道面相對於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傾斜於黃道面)的夾角會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間變化。同樣地,月球自轉軸與白道面的夾角亦會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軌道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它出現±0.002 56°的擺動,稱為章動。

白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其中升交點(北點)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面以北;降交點(南點)則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以南。當新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日食;而當滿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月食;

【月球的周期】

名稱 Value (d) 定義

恆星月 27.321 661 相對於背景恆星

朔望月 29.530 588 相對於太陽(月相)

分點月 27.321 582 相對於春分點

近點月 27.554 550 相對於近地點

交點月 27.212 220 相對於升交點

【月球軌道的其它特徵】

名稱 數值 (d) 定義

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

平均月地距離 ~384 400 千米

近地點距離 ~364 397 千米

遠地點距離 ~406 731 千米

軌道平均偏心率 0.0549003

交點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點運動周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羅周期 (repeat eclipses) 18 年 10/11 天

軌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5°9'

月球赤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1°32'

【人類登月探索】

第一件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是前蘇聯的無人登陸器月球2號,它於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3號在同年10月7日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號則是第一艘在月球軟著陸的登陸器,它於1966年2月3日傳回由月面上拍攝的照片。另外,月球10號於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軌,成為月球第一顆人造衛星。

在冷戰期間,美利堅合眾國和前蘇聯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領先對方。這場太空競賽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名人類登陸月球時進入高潮。美利堅合眾國阿波羅11號的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而尤金·塞爾南則是最後一個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任務的成員。參看: 月球宇航員列表

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塊9英吋乘7英吋的不銹鋼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紀念這次登陸及為有可能發現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資料。

6次的太陽神任務及3次無人月球號任務(月球16、20、24號)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樣本帶回地球。

在2004年2月,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提出於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歐洲航天局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亦有計劃發射探測器前往月球。歐洲的Smart 1探測器於2003年9月27日升空,並於2004年11月15日進入繞月軌道。它將會勘察月球環境及製作月面X射線地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亦積極開展探月計劃,並尋求開采月球資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這種有望成為未來地球能源的元素。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探月計劃,見嫦娥工程條目。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後人。日本已初步訂出未來探月的任務。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甚至已著手計劃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則會先發射無人繞月探測器Chandrayan。

【有關月亮的神話】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古代神話中,關於月亮的故事數不勝數。在古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爾忒彌斯,她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孿生妹妹,同時她也是狩獵女神。月球的天文符號好象彎彎的月牙兒,象徵著阿爾忒彌斯的神弓。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徑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積有3800萬千米,還不如我們亞洲的面積大。月球的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重力則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軌道運動 月球以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轉。這個軌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圓稱「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於天赤道,也不平行於黃道面,而且空間位置不斷變化。

周期173日。

月球的自轉 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個 恆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這種現象我們稱「同步自轉」,幾乎是衛星世界的普遍規律。一般認為是行星對衛星長期潮汐作用的結果。天平動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它使得我們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橢圓軌道的不同部分,自轉速度與公轉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與赤道的交角。

【月球的物理狀況】

月面的地形主要有:

環形山

這個名字是伽利略起的。它是月面的顯著特徵,幾乎布滿了整個月面。 最大的環形山是南極附近的貝利環行山,直徑295千米,比海南島還大一點。小的環行山甚至可能是一個幾十厘米的坑洞。直徑不小於1000米的大約有33000個。占月面表面積的 7-10%。

有個日本學者1969年提出一個環形山分類法,分為克拉維型(古老的環形山,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還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輕的環形山,常有「輻射紋」,內壁一般帶有同心圓狀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環壁較低,可能從哥白尼型演變而來 )碗型和酒窩型(小型環形山,有的直徑不到一米)。

月海

肉眼所見月面上的陰暗部分實際上是月面上的廣闊平原。由於歷史上的原因,這個名不副實的名稱保留到了現在。

已確定的月海有22個,此外還有些地形稱為「月海」或「類月海」的。公認的22 個絕大多數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個,4個在邊緣地區。在正面的月海面積略大於50%,其中最大的「風暴洋」 面積越五百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九個法國的面積總和。 大多數月海大致呈圓形,橢圓形,且四周多為一些山脈封閉住,但也有一些海是連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還有五個地形與之類似的「湖」----夢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還大,比如夢湖面積7萬平方千米,比汽海等還大得多。 月海伸向陸地的部分稱為「灣」和「沼」,都分布在正面。灣有五個:露灣、暑灣、中央灣、虹灣、眉月灣;沼有腐沼、疫沼、夢沼三個,其實沼和灣沒什麼區別。

月海的地勢一般較低,類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低1-2千米,個別最低的海如雨海的東南部甚至比周圍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種量度反射太陽光本領的物理量)也比較低,因而看起來現得較黑。

月陸和山脈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區稱為月陸,它一般比月海水準面高2-3千 米,由於它返照率高,因而看來比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陸的面積大致與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陸的面積要比月海大得多。 從同位素測定知道月陸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徵。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眾多環形山外,也存在著一些與地球上相似的山脈。 月球上的山脈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脈名,如阿爾卑斯山脈,高加索山脈等等,其中最長的山脈為亞平寧山脈,綿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過比月海水準面高三,四千米。 山脈上也有些峻嶺山峰,過去對它們的高度估計偏高。現在認為大多數山峰高度與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極附近)也不過9000米和8000米。

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個,5000-6000米20個,4000-5000米則有80個,1000米以 上的有200個。

月球上的山脈有一普遍特徵:兩邊的坡度很不對稱,向海的一邊坡度甚大,有時 為斷崖狀,另一側則相當平緩。

除了山脈和山群外,月面上還有四座長達數百千米的峭壁懸崖。其中三座突出在 月海中,這種峭壁也稱「月塹」。

月面輻射紋

月面上還有一個主要特徵是一些較「年輕」的環形山常帶有美 麗的「輻射紋」,這是一種以環形山為輻射點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帶,它幾乎以筆直的方向穿過山系、月海和環形山。 輻射文長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環形山的輻射紋,最長的一條長1800千米,滿月時尤為壯觀。其次,哥白尼和開普勒兩個環形山也有相當美麗的輻射 紋。據統計,具有輻射紋的環形山有50個。

形成輻射紋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論。實質上,它與環形山的形成理論密切聯系。現 在許多人都傾向於隕星撞擊說,認為在沒有大氣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隕星撞擊可能使高溫碎塊飛得很遠。而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發時的噴 射也有可能形成四處飛散的輻射形狀。

月谷(月隙)

地球上有著許多著名的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這種 構造----那些看來彎彎曲曲的黑色大裂縫即是月谷,它們有的綿延幾百到上千千米,寬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 那些較寬的月谷大多出現在月陸上較平坦的地區,而那些較窄、較小的月谷(有時又稱為月溪)則到處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圖環形山的東南連結雨海和冷海 的阿爾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爾卑斯山攔腰截斷,很是壯觀。從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計,它長達130千米,寬10-12千米。

從何而來?---月球形成之迷

月球是外星人的宇宙飛船:這並非無稽之談,因為科學的動力就在於大膽的想像,沒有創見就不會有新的突破,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當時又何嘗不是無稽之談。而中國人在科學上欠缺的正是這種大膽的創見。

【我們為什麼總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月球總以一個面對著地球。是因為月球的自傳和公轉周期是相同的。(27.32166日)

要理解這一現象,你可以做一個實驗。畫一個圓,標出正東西南北方向。你站在圓心(代表地球),再找一個朋友,站在圓上,讓他面部朝前(即不扭動脖子),沿著圓逆時針挪動,要求他在沿著圓挪動的時候,保持面部始終朝向圓心,也就是你。那麼這樣一個過程就基本模擬了月亮饒地球轉動的過程。

很明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你的朋友始終是一個面(前面)面向你。下面理解為什麼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公轉周期等於自轉周期。

你的朋友從你的正北方出發,繞著你轉動,再一次出現在正北方的時候,他就完成了一個公轉周期。(類似於月亮饒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

下面看看他的自轉時間是多少。我們不妨還設定當你的朋友在你的正北位置,面部朝向正南時的姿態為初始姿態。然後我們就可以發現當你的朋友逆時針挪動到你的正西方位置時,他的自轉姿態就發生了逆時針90度的旋轉。(如果你的朋友在過程中不「自轉」的話,那麼當他在此位置時,他面向的不是你,而仍然是朝向正南方向.而實際實驗時你的朋友在此位置卻是朝向正東方向,所以他相對與初始位置逆時針繞自己旋轉了90度。

類似地,當他走到你的正南方向時,他相對於初始姿態自傳了180度。當他走到你的正東方向時,他相對於初始姿態自傳了270度。當他再次走到你的正北方向時,他相對於初始姿態自傳了360度。也就是說他完成了一個自轉周期。

因為完成一個公轉過程就剛好完成了一個自轉過程,所以從時間上來看,這個自轉周期就等於公轉周期。因為在整個過程中,你的朋友總是以身體面部朝向你,也就是說,月亮總是以一個面朝向地球。

【廣寒宮——月球】

每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灑滿大地,讓人產生無數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對月亮倍加青睞,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江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還有宋代文學家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可稱得上是膾炙人口的詠月佳句。

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關於月亮的故事數不勝數。古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爾特彌斯,同時她也是狩獵女神。月球的天文符號好象彎彎的娥眉,同時象徵著阿爾特彌斯的神弓。

皓月當空,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 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 最深的環形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公里。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的年齡,大約也是46億年,它與地球形影相隨,關系密切。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佔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形成觀點】

一、分裂說。這是最早解釋月球起源的一種假設。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就在《太陽系中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一文中指出,月球本來是地球的一部分,後來由於地球轉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質拋了出去,這些物質脫離地球後形成了月球,而遺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現在的太平洋。這一觀點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他們認為,以地球的自轉速度是無法將那樣大的一塊東西拋出去的。再說,如果月球是地球拋出去的,那麽二者的物質成分就應該是一致的。可是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發現二者相差非常遠。

二、俘獲說。這種假設認為,月球本來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有一次,因為運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獲,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地球。還有一種接近俘獲說的觀點認為,地球不斷把進入自己軌道的物質吸積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積的東西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向月球這樣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沒有那麽大的力量能將它俘獲。

三、同源說。這一假設認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陽系中浮動的星雲,經過旋轉和吸積,同時形成星體。在吸積過程中,地球比月球相應要快一點,成為「哥哥」。這一假設也受到了客觀存在的挑戰。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人們發現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認為,月球年齡至少應在70億年左右。

四、大碰撞說。這是近年來關於月球成因的新假設。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頓約翰遜空間中心召開的月亮和行星討論會上,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本茲、斯萊特里和哈佛大學史密斯天體物理中心的卡梅倫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設。這一假設認為,太陽系演化早期,在星際空間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過互相碰撞、吸積而長大。星子合並形成一個原始地球,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相當於地球質量0.14倍的天體。這兩個天體在各自演化過程中,分別形成了以鐵為主的金屬核和由硅酸鹽構成的幔和殼。由於這兩個天體相距不遠,因此相遇的機會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機會,那個小的天體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劇烈的碰撞不僅改變了地球的運動狀態,使地軸傾斜,而且還使那個小的天體被撞擊破裂,硅酸鹽殼和幔受熱蒸發,膨脹的氣體以及大的速度攜帶大量粉碎了的塵埃飛離地球。這些飛離地球的物質,主要有碰撞體的幔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質,比例大致為0.85:0.15。在撞擊體破裂時與幔分離的金屬核,因受膨脹飛離的氣體所阻而減速,大約在4小時內被吸積到地球上。飛離地球的氣體和塵埃,並沒有完全脫離地球的引力控制,他們通過相互吸積而結合起來,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幾個分離的小月球,在逐漸吸積形成一個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月亮成分】

45億年前,月球表面仍然是液體岩漿海洋。科學家認為組成月球的礦物克里普礦物(KREEP) 展現了岩漿海洋留下的化學線索。KREEP實際上是科學家稱為「不兼容元素」的合成物--那些無法進入晶體結構的物質被留下,並浮到岩漿的表面。對研究人員來說,KREEP是個方便的線索,來明了月殼的火山運動歷史,並可推測彗星或其他天體撞擊的頻率和時間。

月殼由多種主要元素組成,包括:鈾、釷、鉀、氧、硅、鎂、鐵、鈦、鈣、鋁 及氫。當受到宇宙射線轟擊時,每種元素會發射特定的伽瑪輻射。有些元素,例如:鈾、釷和鉀,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發射伽瑪射線。但無論成因為何,每種元素發出的伽瑪射線均不相同,每種均有獨特的譜線特徵,而且可用光譜儀測量。

直至現在,人類仍未對月球元素的豐度作出面性的測量。現時太空船的測量只限於月面一部分。

【天秤動】

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經天秤動。

⑷ 有關月球的基本數據...

月球也稱太陰,俗稱月亮[1]。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月球是最明顯的天然衛星的例子。在太陽系裡,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衛星。月球的年齡大約有46億年。月球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佔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太陽的1/400。月球的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球表面的重力差不多是地球重力的1/6。
月球表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 」。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平均軌道半徑 384,400千米
軌道偏心率 0.0549
近地點距離 363,300千米
遠地點距離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
平均公轉速度 1.023千米/秒
軌道傾角 在28.58°與18.28°之間變化(與黃道面的交角為5.145°)
升交點赤經 125.08°
近地點輻角 318.15°
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
平均月地距離 ~384 400 千米
交點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點運動周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羅周期 (repeat eclipses) 18 年 10/11 天
軌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5°9'
月球赤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1°32'
赤道直徑 3,476.2 千米
兩極直徑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積 3.976×10^7平方千米
體積 2.199×10^10 立方千米
質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同步自轉)
自轉速度 16.655 米/秒(於赤道)
自轉軸傾角 在3.60°與6.69°之間變化 (與黃道的交角為1.5424°)
反照率 0.12
滿月時視星等 -12.74
表面溫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氣壓 1.3×10-10 千帕
[編輯本段]月球周期
名稱 Value (d) 定義
恆星月 27.321 661 相對於背景恆星
朔望月 29.530 588 相對於太陽(月相)
分點月 27.321 582 相對於春分點
近點月 27.554 550 相對於近地點
交點月 27.212 220 相對於升交點
[編輯本段]月球運動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徑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積有3800萬平方千米,還不如亞洲的面積大。月球的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重力則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月面的直徑大約是地球的1/4.月球的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49.
月球的軌道運動
月球以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轉。這個軌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圓稱「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於天赤道,也不平行於黃道面,而且空間位置不斷變化。周期173日。月球軌道(白道)對地球軌道(黃道)的平均傾角為5°09′。
月球的自轉
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個恆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這種現象我們稱「同步自轉」,幾乎是衛星世界的普遍規律。一般認為是行星對衛星長期潮汐作用的結果。天平動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它使得我們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橢圓軌道的不同部分,自轉速度與公轉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與赤道的交角。
[編輯本段]天秤動
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又由於月球軌道傾斜於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動時,極區會作約7度的晃動,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再者,由於月球距離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徑之遙,若觀測者從月出觀測至月落,觀測點便有了一個地球直徑的位移,可多見月面經度1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
[編輯本段]月食
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指當月球行至地球的陰影後時,太陽光被地球遮住。所以每當農歷15日前後可能就會出現月食。
也就是說,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 (或幾乎) 在同一條直線,因此從太陽照射到月球的光線,會被地球所掩蓋。
以地球而言,當月食發生的時候,太陽和月球的方向會相差 180 度,所以月食必定發生在「望」(即農歷15日前後)。要注意的是,由於太陽和月球在天空的軌道 (稱為黃道和白道) 並不在同一個平面上,而是有約 5 度的交角,所以只有太陽和月球分別位於黃道和白道的兩個交點附近,才有機會連成一條直線,產生月食。
月食分類
月食可分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種。當月球只有部分進入地球的本影時,就會出現月偏食;而當整個月球進入地球的本影之時,就會出現月全食。至於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過地球的半影區,造成月面亮度極輕微的減弱,很難用肉眼看出差別,因此不為人們所注意。
月球直徑約為3476千米,地球的直徑大約是月球的4倍。在月球軌道處,地球的本影的直徑仍相當於月球的2.5倍。所以當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條直線上,月亮就會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而產生月全食。而如果月球始終只有部分為地球本影遮住時,即只有部分月亮進入地球的本影,就發生月偏食。月球上並不會出現月環食,因為月球的體積比地球小的多。
太陽的直徑比地球的直徑大得多,地球的影子可以分為本影和半影。如果月球進入半影區域,太陽的光也可以被遮掩掉一些,這種現象在天文上稱為半影月食。由於在半影區陽光仍十分強烈,月面的光度只是極輕微減弱,多數情況下半影月食不容易用肉眼分辨。一般情況下,由於較不易為人發現,故不稱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兩種。
另外由於地球的本影比月球大得多,這也意味著在發生月全食時,月球會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區內,所以不會出現月環蝕這種現象。
每年發生月食數一般為2次,最多發生3次,有時一次也不發生。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月亮不是從地球本影的上方通過,就是在下方離去,很少穿過或部分通過地球本影,所以一般情況下就不會發生月食。
據觀測資料統計,每世紀中半影月食,月偏食、月全食所發生的百分比約為36.60%,34.46%和28.94%。
月球這個熾熱的星球形成以後,當月球慢慢冷卻,月球表面就形成了一個整體的殼,當這個殼體固定下來,殼體內的岩漿會慢慢冷卻收縮,慢慢殼內的岩漿就會和殼體脫離,隨著時間的推移,內部就會形成很大的空間,岩漿在殼體內部會自然形成一個球體,由於物體的萬有引力,球體的一側沒能和殼體脫離,這樣月球就形成一個偏心的球體,隨著月球的重心偏離一側,月球發生快慢自轉,快慢轉變的能量被月球內部流動的岩漿摩擦吸收,慢慢月球就形成月球的一面朝向地球。

⑸ 月亮資料資料

月亮資料:
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476千米。月球的表面積有3800萬千米。月球的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重力則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關於月亮的故事數不勝數,如嫦娥奔月和吳剛砍桂。在古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爾忒彌斯,她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孿生妹妹,同時她也是狩獵女神。
2、月球,俗稱月亮,古時又稱太陰、玄兔,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並且是太陽系中第五大的衛星。月球的直徑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相對於所環繞的行星,它是質量最大的衛星,也是太陽系內密度第二高的衛星,僅次於木衛一。月球表面布滿了由隕石撞擊形成的環形山。月球現在與地球的距離,大約是地球直徑的30倍。
月球的自轉與公轉同步(潮汐鎖定),因此始終以同一面朝向著地球。月球的引力影響造成地球海洋的潮汐和每一天的時間延長。而月球與太陽的大小比率與距離的比率相近,使得它的視大小與太陽幾乎相同,在日食時月球可以完全遮蔽太陽而形成日全食。
月球是第一個人類曾經登陸過的地外星球。前蘇聯的月球計劃在1959年發射了第一艘登月的無人太空船;美國NASA的阿波羅計劃是到目前為止,唯一實現的載人登月任務。2019年1月3日,中國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全人類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1月15日,嫦娥四號完成人類首次月面生物實驗,月面長出第一株嫩芽。2月15日,月球再添5個「中國地名」。
3、形成背景
在46億年之前,地球正在孕育當中,地球上的生命更沒有誕生。太陽系還處於混沌初開的太陽星雲階段。在年輕太陽的周圍,龐大的氣體塵埃星雲中,塵埃與塊狀岩石不斷的凝聚、碰撞、吸積,星雲中的部分物質開始生成為環繞太陽的行星和衛星系統
月球和地球一樣都是恆星碎片匯聚而成,開始月球質量很小,恆星碎片撞擊月球的動能也很小,隨著月球質量的增加,在萬有引力作用下,恆星碎片撞擊月球的速度加快。撞擊月球的動能在不斷增強。月球表面開始融化,慢慢月球表面形成熾熱的岩漿。這時月球的球體被地球的引力拉長,自轉中的月球在內摩擦作用下,停止相對地球的自轉。當月球慢慢冷卻形成殼體,月球就形成今天有平衡動的現象。當殼體固定下來,殼體內的岩漿,會慢慢冷卻收縮。慢慢岩漿就會和殼體脫離,隨著時間的推移,殼體內就會形成很大的空間。岩漿在萬有引力作用下,會自然形成球體,這時月球殼體內就形成一個很大的空間。因月球最初形成時,恆星碎片動能很小,地核越往裡溫度越低。
4、地理數據
月球表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亮區是高地,暗區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帶,分別被稱為月陸和月海。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即月坑,這是一種環形隆起的低窪形。月球上直徑大於1000米的環形山多達33000多個。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背面的結構和正面差異較大。月海所佔面積較少,而環形山則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懸殊最長和最短的月球半徑都位於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徑長4公里,有的地方則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窪地)。背面未發現"質量瘤"。背面的月殼比正面厚,最厚處達150公里,而正面月殼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⑹ 月球的基本數據是什麼

月球的基本數據是:

1、質量約7.342✕1022kg。

2、平均密度約3.344 g/cm³。

3、直徑約3476.28 km。

4、表面溫度約 -180 至 160 ℃。

5、自轉周期27.32天(自西向東逆時針方向自轉)。

6、距地距離約 363104 至 405696 km。

7、半長軸約384403千米。

8、離心率約 0.0549。

月球的軌道運動:

1、公轉

月球以圓形軌道繞地球運轉。這個軌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圓稱「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於天赤道,也不平行於黃道面,而且空間位置不斷變化。周期27.32日。月球軌道(白道)對地球軌道(黃道)的平均傾角為5°09′。但是已知月球平均每年以3.8cm的速度逐漸與地球離去。

2、自轉

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個恆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這種現象我們稱「同步自轉」,或「潮汐鎖定」,幾乎是太陽系衛星世界的普遍規律。

一般認為是衛星對行星長期潮汐作用的結果。天平動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它使得我們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橢圓軌道的不同部分,自轉速度與公轉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與赤道的交角。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月球

⑺ 有關月球的資料有哪些

月球表面溫度很低,有許多環形山。其土壤不適宜種植物。美國宇航員是第一個登陸月球的人。科學家至今還在研究月球表面是否有生物存在。月球概況
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在太陽系中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月球是最明顯的天然衛星的例子。在太陽系裡,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是天然衛星。月球的年齡大約的46億年。月球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佔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表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 」。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的正面永遠向著地球。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域因天秤動而中間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徵。而當人造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月球約一個農歷月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對於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恆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恆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是完全一樣的,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地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引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為月球繞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微秒。

月球對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現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為同步軌道,所謂的同步自轉並非嚴格。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經天秤動。

嚴格來說,地球與月球圍繞共同質心運轉,共同質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徑的2/3處)。由於共同質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圍繞共同質心的運動好像是在「晃動」一般。從地球北極上空觀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時針方向自轉;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時針繞地運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時針繞日公轉的。

很多人不明白為甚麼月球軌道傾角和月球自轉軸傾角的數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其實,軌道傾角是相對於中心天體(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轉軸傾角則相對於衛星。

月球的軌道平面(白道面)與黃道面(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夾角,而月球自轉軸則與黃道面的法線成1.5424°的夾角。因為地球並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較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在順時針轉動),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間,白道面相對於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傾斜於黃道面)的夾角會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間變化。同樣地,月球自轉軸與白道面的夾角亦會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軌道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它出現±0.002 56°的擺動,稱為章動。

白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其中升交點(北點)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面以北;降交點(南點)則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以南。當新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日食;而當滿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月食。

月球背面的結構和正面差異較大。月海所佔面積較少,而環形山則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懸殊最長和最短的月球半徑都位於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徑長4公里,有的地方則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窪地)。背面未發現「質量瘤」。背面的月殼比正面厚,最厚處達150公里,而正面月殼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月球本身並不發光,只反射太陽光。月球亮度隨日、月間角距離和地、月間距離的改變而變化。平均亮度為太陽亮度的1/465000,亮度變化幅度從1/630000至1/375000。滿月時亮度平均為 -12.7等(見)。它給大地的照度平均為0.22勒克斯,相當於100瓦電燈在距離21米處的照度。月面不是一個良好的反光體,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餘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約為 6%。月面高地和環形山的反照率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月球的亮度隨而變化,下表[]以滿月亮度為100,列出不同月齡時的亮度值。從中可以看出,滿月時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

由於月球上沒有大氣,再加上月面物質的熱容量和導熱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很大。白天,在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高達+127℃;夜晚,溫度可降低到-183℃。這些數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溫度。用射電觀測可以測定月面土壤中的溫度,這種測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較深處的溫度很少變化,這正是由於月面物質導熱率低造成的。

從月震波的傳播了解到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厚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佔了月球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1,000℃,很可能是熔融的,據推測大概是由Fe-Ni-S和榴輝岩物質構成。

月球的數據資料
平均軌道半徑 384,400千米
軌道偏心率 0.0549

近地點距離 363,300千米
遠地點距離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
平均公轉速度 1.023千米/秒

軌道傾角 在28.58°與18.28°之間變化(與黃道面的交角為5.145°)
升交點赤經 125.08°
近地點輻角 318.15°

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

平均月地距離 ~384 400 千米

交點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點運動周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羅周期 (repeat eclipses) 18 年 10/11 天

軌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5°9'
月球赤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1°32'

赤道直徑 3,476.2 千米
兩極直徑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積 3.97

⑻ 月球的基本情況、基本數據和地形地貌

基本情況:
月球的年齡大約有46億年。月球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佔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1/4、太陽的1/400。月球的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0左右,月球表面的重力約是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約27天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對於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恆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恆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月球本身並不發光,只反射太陽光。月球亮度隨日、月間角距離和地、月間距離的改變而變化。平均亮度為太陽亮度的1/465000,亮度變化幅度從1/630000至1/375000。滿月時亮度平均為 -12.7等(見)。它給大地的照度平均為0.22勒克斯,相當於100瓦電燈在距離21米處的照度。月面不是一個良好的反光體,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餘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約為 6%。月面高地和環形山的反照率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月球的亮度隨而變化,滿月時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
由於月球上沒有大氣,再加上月面物質的熱容量和導熱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很大。白天,在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高達+127℃;夜晚,溫度可降低到-183℃。這些數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溫度。用射電觀測可以測定月面土壤中的溫度,這種測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較深處的溫度很少變化,這正是由於月面物質導熱率低造成的。
從月震波的傳播了解到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厚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佔了月球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1,000℃,很可能是熔融的,據推測大概是由Fe-Ni-S和榴輝岩物質構成。
基本數據:
平均軌道半徑 384,401千米
軌道偏心率 0.055
近地點距離 363,300千米
遠地點距離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轉周期 27.32天
平均公轉速度 1.023千米/秒
軌道傾角 在28.58°與18.28°之間變化
升交點赤經 125.08°
近地點輻角 318.15°
默冬章 19 年
平均月地距離 384,400 千米
交點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點運動周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羅周期 18 年 10/11 天
軌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5°
月球赤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1°
赤道直徑 3,476.2 千米
兩極直徑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積 3.976×10^7平方千米
體積 2.199×10^10 立方千米
質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同步自轉)
自轉速度 16.655 米/秒(於赤道)
自轉軸傾角 在3.60°與6.69°之間變化 與黃道的交角為1.5424°
反照率 0.12
滿月時視星等 -12.74
表面溫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氣壓 1.3×10-10 千帕
月球周期:
名稱 數值(單位:天) 定義
恆星月 27.321 661 相對於背景恆星
朔望月 29.530 588 相對於太陽(月相)
分點月 27.321 582 相對於春分點
近點月 27.554 550 相對於近地點
交點月 27.212 220 相對於升交點
月球的直徑是地球平均直徑的1/4,質量只是地球的1/81.
地形地貌:
環形山。月海。月陸和山脈。月面輻射紋。月谷(月隙)
http://ke..com/view/1984.html?wtp=tt#5

閱讀全文

與月球基礎數據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db2資料庫連接池如何重連 瀏覽:7
安卓蘋果換機傳文件 瀏覽:562
win10對話框不全 瀏覽:614
iphone4刪除不了照片 瀏覽:803
安卓faceriglive2d 瀏覽:736
sas大數據累加高位溢出 瀏覽:777
線切割編程軟體怎麼畫45度角 瀏覽:660
電腦系統分區刪除後還有文件嗎 瀏覽:134
應用文件名不能打中文否則打不開 瀏覽:463
mt6752工具 瀏覽:949
flash多邊形工具邊數 瀏覽:576
編程貓和風變編程哪個好 瀏覽:749
4月13號win10更新內容 瀏覽:117
java虛擬機 瀏覽:166
電腦藍屏怎麼看代碼 瀏覽:715
天盟網路技術公司 瀏覽:238
文件怎麼保存為視頻 瀏覽:575
資料庫性能cpu的關系 瀏覽:755
飛歌g8黃金版安卓系統版本 瀏覽:135
qq通訊錄順序 瀏覽:601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