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數據 > 糧食安全大數據

糧食安全大數據

發布時間:2021-12-05 09:58:55

❶ 糧食安全問題引發社會關注,糧食危機要來了嗎

現在很多人在討論糧食問題,認為糧食發生了安全問題,糧食可能會少了,甚至會漲價,糧食危機要來了嗎?我感覺是不會有很大的糧食危機的,首先是因為我們的庫存夠足,其次是因為我們的主要糧食是能夠實現自產自足的,這樣就導致我們不會發生大的糧食危機,接下來給大傢具體說明。3.糧食可能會發生稍微的短缺,但是不會發生危機。
對於大家的擔心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我們國家也會有一些農產品,比如說大豆是依靠進口的,但是這並不是主要的糧食。雖然可能會發生短缺,但是並不會引起我們的糧食危機,導致我們吃不飽飯,頂多就是我們少吃點大豆。


總而言之,我認為糧食安全問題雖然引發了稍微關注,但是糧食的危機是沒有的。首先就是我們的糧食是能夠實現自產自足的,而且有很多的無公害糧食,我們的庫存也很足,能夠讓我們吃很長一段時間,除此之外我們的糧食可能會短缺,但是不會發生危機。

❷ 18億畝耕地紅線的將糧食安全作為底線

18億畝耕地紅線仍須堅守:將糧食安全作為底線
作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2014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糧食安全也成為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著墨最多的主題之一。
會議指出,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會議還強調,耕地紅線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仍然必須堅守,同時現有耕地面積必須保持基本穩定。
「這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要求是一脈相承的。」國際金融論壇城鎮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鵬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進口糧食比重越來越高,作為人口大國,如果糧食安全主動權不掌握在自己手裡的話,是非常危險的。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0193.5萬噸,同比增長2.1%,實現「十連增」。但是在「十連增」的背後,中國卻面臨著糧食需求迅速增長、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產量提升空間日益收窄、耕地利用粗放、三大主糧凈進口等多重困難的挑戰。
易鵬指出,當前中國要將糧食安全作為底線,努力提高糧食生產的技術含量和單產量,推進規模化經營,提升農業現代化的水平,以保證糧食安全。

❸ 我國糧食安全儲備率要是當年社會消費量的多少

我國糧食自給率還不到90%。

在計算糧食自給率時,如果按照國際可比的穀物概念作為糧食口徑,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糧食平均自給率達到100.5%。近幾年,盡管糧食連年增產,但由於需求大幅增加,特別是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需求增加較快,糧食自給率有所下降。

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別為99.6%、99.1%和99.2%,2012年下降至97.7%, 但仍在95%的基本自給線以上,當前中國糧食安全的基礎是牢固的。

(3)糧食安全大數據擴展閱讀:

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12/2013年度全球穀物產需缺口約640億斤,反映全球糧食供求狀況的庫存消費比從2002/2003年度的25%下降到了2012/2013年度的20.5%,接近18%的糧食安全警戒線。其次,國際貿易量很小。

每年全球穀物貿易在23500萬—31500萬噸,僅為我國糧食總產量的一半左右。國際市場大米貿易總量也就是3500多萬噸,僅占我國大米消費量的25%左右,通過國際市場調劑的空間十分有限。第三,我國大國效應明顯。

❹ 糧食安全

「當所有人不再為買不起糧食、無法獲得充足、安全而健康的食品而擔憂,滿足自身膳食需求並能夠自主選擇食物,擁有積極的心態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才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糧食安全。」28

政府有義務確保所有人具有享有食物的權利。盡管全球糧食產量能夠滿足人類的溫飽所需,但目前的糧食流通體系無法為所有人提供足夠的營養和熱量;超過10億人仍然處於飢餓狀態,上百萬人面臨糧食短缺問題29。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接近90億,糧食生產和供應體系不僅面臨逐漸增加的人口壓力,還將遭受著來自其他方面,包括氣候變化G、災害G及農業補貼、投機、價格波動等問題的負面影響30,31

糧食短缺G不僅危害貧困人群的健康,還會給其謀生手段和生存方式帶來影響,隨著自然資源的日漸枯竭,迫於生計壓力,人們開始變賣財產、舉家搬遷、尋找工作,想方設法維持生計。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耕地等自然資源逐漸短缺,糧食生產、流通和分配等問題日益凸現32

建議本節內容與「生計和自然資源管理」部分結合閱讀,以下為這兩部分內容的內在聯系。

關鍵問題

災害和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氣候和極端天氣或氣候事件的變化將導致乾旱、洪水、熱浪、霜凍及其他極端事件的增多。這些將從可用性、可獲取性、穩定性和利用率四個方面威脅糧食安全33

專欄4.1 災害和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可用性、可獲取性、穩定性和利用率四個方面影響的範例

可用性:嚴重乾旱導致作物減產或牲畜死亡;而種子和牲畜存欄量的不足又會進一步導致作物產量或牲畜數量的減少。

可獲取性:基礎設施的損壞會阻礙食物的正常流通;畜產品價格的降低將減少牧民用於購買糧食的資金。

穩定性:氣候變化將導致作物減產,影響主要糧食作物的分布,引起糧食主產區多年以來的種植制度和種植結構的調整。

利用率:飲用水不安全(引起慢性腹瀉)會阻礙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資料來源:IFRC(2006)How to conct a food security assessment:a stepby-step guide for National Societies inAfrica.Geneva,Switzerland,有修改。

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受此影響,糧食短缺地區可能遭受更加嚴重的威脅34。目前的糧食生產體系十分脆弱,糧食生產所依賴的自然資源也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那些容易發生退化、荒漠化G和遭受乾旱脅迫G的生態系統,脆弱的生態系統會大大削弱人們採取必要的預防和防護措施的能力35,尤其是雨養農業區G和農牧區面臨著高風險。災害可能使一些地區的缺糧局勢變得更為嚴峻。食物缺乏、購買力喪失或食物運輸受阻也有可能成為災害的後果之一36。由於作物大量減產、海洋生物資源減少和不安全飲水引起的腹瀉疾患增加,未來急性和慢性營養不良的人群比例也將上升。世界上最貧窮人口的生存依賴於自然資源,而當地的自然資源對氣候非常敏感,因此,當地民眾的營養狀況受制於氣候變化。此外,營養不良除了給他們的健康帶來影響,還會影響他們的工作狀態和能力,這將進一步削弱他們適應災害和氣候變化的能力。

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工作中加入災害風險管理G與氣候變化適應的技術措施,不但可以提升受危人群抵禦災害與氣候變化風險的能力G,還可以保護和改善當地的生態系統,同時可以提升他們降低脆弱性G的人力資源能力。

綜合災害風險管理與氣候變化適應的10項原則在糧食安全領域的應用指南

專欄4.2 糧食安全措施

在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的影響下,實現人人享有充足糧食的目標,需要協調預防、宣傳、保障和變革等方面,因此,糧食安全措施是一項綜合性的措施。

1.建立糧食短缺地區的預防體系。建立包括信貸和銀行等金融、保險系統參與的社會經濟安全網路體系,建立類似保護農業多樣性和乾旱周期管理等的風險管理措施。

2.構建非強制性的措施體系,通過提高農民收入和加強能力建設,降低糧食短缺地區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例如,建立合理的市場准入機制並鼓勵收入來源的多樣化;及時訂正氣候預測信息;建立氣象、土地利用、農作物和牲畜等相關行業的資料庫;完善銀行、信貸和保險等金融服務。

3.當預防與非強制性措施失效時,需要啟動備用的保障性策略作為補救措施。例如,勞動換取食物或勞動獲取酬勞等措施。

4.尋求解決社會歧視和社會矛盾的變革性措施。例如,保障婦女權益,保證女性在農村合作組織及其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儲蓄計劃向女性傾斜。

變革性措施可以鞏固以上三類措施的效果。

資料來源:Devereux,S.and Sabates-Wheeler,R.(2004)Transformative Social Protection.IDS Working Paper 232.(本書更改了各種措施的排列順序,以重點突出需要關注的預防措施和倡導措施,以及這兩項措施失效時的保障措施。)

案例分析:脆弱河濱社區的替代生計39

項目實施地:迦納

項目實施方:世界宣明會

發源於迦納東北部的白沃爾特河流經該國泰勒納斯·納波丹姆地區的三個社區印都瑞·波注魯谷和三騰,這些地區不斷遭受著乾旱和洪水的侵襲,野火和疾病也時有發生。在這些沿岸社區,人們通過在河岸種植作物來維持生計,這些河灘地是該區域唯一可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其餘都是岩石地和不毛之地。

2009年,暴雨將布科納法所區的一個水力發電大壩沖毀,導致迦納北部出現嚴重的洪澇災害,造成作物和公民家庭財產損失及人員傷亡。蔓延河岸25千米的洪水嚴重打擊了這三個社區的第一產業。農田被沖刷,當地主要農作物——玉米也幾近絕收。

氣候變化也正在影響著迦納,破壞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淹沒了沿海城市,沃爾特河三角洲附近的水位出現了下降,而沃爾特河三角洲提供了迦納近80%的電力供應40。預計未來氣候變化對迦納的顯著影響仍將繼續。雖然溫度和降水存在年際波動,但溫度變化趨勢表明,2010—2050年,整個迦納都將變暖。

世界宣明會實施的「區域社區恢復力項目」提升了長期受災地區的風險管理能力,使農村家庭和社區的收入渠道多樣化,提高了作物產量,通過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管理,避免當地農民的生存受到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或沖擊G

作為世界宣明會災害風險管理和能力建設項目的組成部分,提升恢復力項目讓迦納的農民意識到,可以利用土壤殘留的水分種植作物,降低洪水造成的損失。在洪水消退之後,他們挑選早熟作物種植在曾經被洪水淹沒的土壤中,如西瓜、黃甜瓜和豆類,收獲後可以留作口糧也可以出售彌補家用。在長期發展目標下,該項目具備了靈活性和響應性,所以這種綜合性項目能夠產生多重效益:①通過出售農產品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勞動生產力;②使農民獲得謀生的新知識和新技能;③調整種植方案,減小氣象災害對當地農田的破壞,增強當地農業的恢復力;④通過豐富食物的種類,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的營養物質,改善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

經驗和教訓:①能力建設的具體措施應該因地制宜,鼓勵農戶和社區進行技術創新,確保充分利用當地的氣候資源和土地資源,獲取足夠的食物,並保證充足的糧食儲備,在滿足日常開銷的同時,增加人們的收入,能力建設過程中要特別考慮當地的氣候變化;②在選擇謀生策略時,應當考慮未來的經濟和社會情景,包括氣候變化、全球化、移民和環境惡化等影響。備災能力和適應能力是決定有效應對生存環境長期動態變化的關鍵因素。

工具和資源

更多信息和鏈接,請參考工具和資源第129頁。

❺ 我們國家糧食安全的一些關鍵特性是什麼,從一般經濟情況或者其他方面來說

「十連增」後糧食安全可否高枕無憂
來源:新華網| 2013-12-09 10:16:44| 作者:李慧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0193.5萬噸,比上年增長2.1%。這意味著,我國糧食在高起點上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十連增」。
然而,這一年來,糧食生產並非一帆風順。
在「南旱北澇」等多重不利因素威脅下,糧食生產是如何實現「
十連增」的?「十連增」對我國糧食供給和進出口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未來,我們又該如何保障糧食產量可持續增長?在國新辦6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詳細解讀。
「十連增」是如何實現的?
今年,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發生了嚴重的乾旱,北方的部分地區特別是東北有關省份發生了嚴重的澇災,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糧食實現了沉甸甸的「十連增」,同時產量跨上了一個新的千億斤的台階。
-
「這可以說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也是一個高點,這個高點是在成本漲、災情重的情況下取得的,可以說來之不易。」韓長賦說。
韓長賦指出,糧食產量實現「十連增」原因總結起來主要有三條:政策有力、防災有效、指導到位。
政策是農業生產一個最有效的指揮棒,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和糧食生產。「為了穩定夏糧生產,國家在去年將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每斤提高了1毛錢,這對穩定小麥面積起到了很直接的作用。」韓長賦說,針對災害多發的形勢,中央財政安排了40億元的補助資金,比如支持小麥的「一噴三防」,支持北方和南方水稻主產區綜合施肥促早熟,防寒露風、防早霜,支持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這些措施有效防範和減少了災害的影響。
「一定程度上說,減災就是增產。」據韓長賦介紹,今年以來,農業部門及時完善了防災減災預案,並組織專家制定分區域、分品種、分災情的技術減災方案,先後派出了68個工作組和專家組深入災區開展指導,全力推進農業科技抗災。
一年來,在關鍵農時季節,農業部門先後組織制定和下發了20個技術指導意見,指導農民有針對性地防災減災。此外,農業技術人員還進村入戶,蹲點包片,指導農民因時因地因苗來進行田間管理。
「十連增」後為何還進口?
雖然我國糧食實現了連年增產,但我國目前仍在從東南亞等一些國家進口糧食。與此同時,我國糧食的進口量也在持續增加。
未來,我國糧食供給面臨怎樣的形勢?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程國強指出,我國目前整個糧食供給形勢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從糧食庫存消費比看,有的品種如小麥已達到60%到70%,一般的品種在40%到50%,而國際上要求的最低安全標準是17%到18%。
然而,為何當前糧食進口量卻仍在持續增長呢?
「糧食進口增加的根本原因是我們增產的幅度還不能夠完全滿足消費剛性增長的幅度。」韓長賦說,大家知道,我們的人口在絕對增長,城市化人口在快速增加,另外生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升級加上農產品加工的因素都增加了需求。
韓長賦分析說,從貿易角度講,糧食進口量增加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們的糧食還需要一些品種調劑,比如小麥我們是充足的,庫存也比較豐富,但是我們要進口麵包粉;二是價格因素,國際上一定的時段糧食價格比國內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進口。
「但我們進口的總量並不多,去年穀物進口也就200多億斤,占總產量的比例很小,今年1月至9月進口的數量也是下降的。」韓長賦說。
未來增產是否可持續?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來說是永恆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糧食「十連增」後,人們更加關注,我國糧食安全是否已經高枕無憂?
對此,有觀點指出,我國糧食雖然實現了「十連增」,但是糧食的增產部分是過度消耗農業資源的結果,這樣的增產是不可持續的。
事實上,對於我國糧食安全的爭議和擔憂近年來一直沒有停止。
韓長賦承認,糧食實現「十連增」表明我國農產品供給充足,市場總體穩定,但要素資源確實綳得很緊,這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特別是,當前「農村空心化」「土地城鎮化」的現實讓未來糧食增產面臨諸多挑戰。現實面前,我們不禁要問,實現連續增產後,糧食增產的空間還有嗎?
專家指出,未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確保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韓長賦認為,要保障糧食安全一是要有地,也就是要保護耕地,同時建設高標准農田;二是要有水,要發展節水農業和旱作技術;三是要加強環境農業保護,包括減少面源污染,推廣節本增效技術,科學使用化肥,減少農葯使用,推進畜牧業規模化養殖糞便的資源化利用等。
同時,韓長賦還提醒,保障糧食安全,既離不開耕地保護、政策支持、科技支撐,也離不開農村改革,農業經營體制創新。
日前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提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進行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本報記者李慧)

❻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我們應該做什麼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需要大力造就糧食行業管理人才、糧食科技創新人才、糧食高技能人才和糧食後備人才,為發展糧食產業經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人才支撐。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1-1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❼ 中國目前的糧食狀況

食物浪費的調查報告

1996年,我國政府首次發表《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以來,我國在維護糧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近10年來,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年均產量較上一個10年增長了10%以上,糧食自給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居民膳食結構顯著改善,以市場化為方向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國家對糧食實施宏觀調控的物質基礎更加鞏固、手段更加靈活,實現了立足國內糧食自給的預定目標。糧食生產的發展消除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糧食問題的擔憂,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我國糧食生產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當前我國糧食安全的現狀: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2006年我國糧食總產實現連續三年增產,達到9949億斤,不僅接近歷史最高水平,也可望提前實現「十一五」末糧食總產達到1萬億斤水平的規劃目標。但在形勢出現轉機之際,更要對目前存在的困難保持清醒認識。
首先,糧食繼續增產面臨諸多制約因素。一是土地和水資源的制約日益突出。2005年,我國耕地面積較糧食產量峰值時的1998年減少了1.2億畝,接近18億畝的底線,而且被占的基本上是優質耕地。同時,糧食播種面積也下降到15.6億畝,與農業「十一五」規劃提出的15.5億畝糧食播種面積基本持平。我國耕地和糧食播種面積近乎到了不能繼續減少的臨界水平。我國還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並且年度間、區域間分布很不平衡。水資源匱乏已經成為制約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二是人口總量仍將保持慣性增長的勢頭。根據有關報告,未來20年,中國的人口總數還將繼續增加,至2033年前後達到15億的峰值後方可緩慢下降。人口增加直接推動了糧食需求總量的剛性增長,這將使我國本已偏緊的糧食產需形勢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更趨嚴峻。三是氣候變化加劇影響增大。據統計,我國因災年均損失糧食在1000億斤左右,相當於每年產量的1/10。特別是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變暖所導致的極端天氣趨於頻繁,從而加劇了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四是農民依靠種糧增收的空間有限。近年來國家持續增加了「三農」方面的投入,有效保護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但總體上農民種糧收益仍然偏低,而且受人多地少、分散經營、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等因素的制約,未來提高種糧收益的空間十分有限。特別是在不少糧食主產區,青壯勞力都選擇外出打工,致使投入糧食生產的物力、人力和技術不足。
其次,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2006年,我國糧食在總量基本實現平衡的同時,品種結構的不平衡問題日漸上升為主要矛盾。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小麥和稻穀口糧品種基本實現緊平衡目標。綜合國家有關部門的分析報告,2006年我國小麥產銷略有盈餘100億斤左右,稻穀產銷略有缺口,但不超過100億斤,甚至更少。兩大口糧品種處於緊平衡狀態。特別是稻穀,在過去的20年,城市大米消費量增長達83%,以大米為口糧的人口比例已達到60%,且產量波動大、儲存難,是引發市場變化的先導和敏感品種,必須予以高度關注。二是玉米供求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近幾年食品消費結構升級帶動養殖業較快增長,能源消耗增加推動生物質能源產業迅猛擴張,糧食深加工需求保持高速增長勢頭。這個特點在玉米品種上表現最為明顯。2006年,我國玉米出口同比減少60%以上,這種趨勢發展下去,我國玉米供求將從寬裕向偏緊轉變。三是大豆對國際市場的依賴進一步加深。據海關統計,2006年我國大豆進口達2827萬噸,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面對跨國企業資本和產業優勢的擠壓,國內大豆播種面積和產量呈下降趨勢,市場出現萎縮,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對國際市場的依賴。
第三,糧食綜合供給能力仍有待提高。考察糧食安全水平,不僅要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還要看糧食的投放和流通效率。按照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我國糧食市場和物流體系仍比較滯後。糧食市場體系方面,一是市場主體發育很不充分。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改制任務尚未完成,還沒有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單戶農民糧食種植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多數個體、民營和股份制等市場主體經營規模和業務量較小,迫切呼喚大型糧食企業集團應運而生。二是各類市場發展不完善。糧食市場網路不健全,市場交易不規范,管理水平較差,硬體設施落後;市場經營方式不適應需要,服務功能不強。以電子商務和期貨為代表的現代交易方式發展緩慢,發現價格、規避風險、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受到制約。
二、節糧的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浪費糧食的現象。也許人們並未意識到自己在浪費,也許會認為浪費這一點點算不了什麼,也許仍然以為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然而事實是:我國人口己超過12.5億,每年的凈增長是 1200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2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積正以每年30多萬畝的速度遞;全國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糧食依靠進口。從1981-1995年間,全國共減少了耕地8100萬畝,每年因此而減少糧食生產500億斤。而且現在這個減少速度仍然在不斷加快。亂佔耕地、挖沙、土地質量下降、荒漠化等種種現象在蠶食著耕地。現實絕對不容樂觀!!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而不是說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費得起就可以浪費。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只要存有節約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在餐館用餐時點菜要適量,而不應該擺闊氣,亂點一氣。
透過下面的數字,我們也應該看到,沉重的人口包袱不僅使吃飯成為一個大問題,而且也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速度。
有這么一組數據。1998年我國穀物、棉花,肉類的產量均佔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有糧食僅362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還低,甚至低於一些發展中的國家。更令人感慨的是,新中國的今天不是比一千多年前的唐宋王朝不知多了多少倍嗎?可是由於人口猛增,人均佔有糧食竟比唐宋時代還少了200多公斤。
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方,12億人口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廣場還要大。這真是一張大嘴!光是每年新增加的一千五百萬人就要吃50億公斤的糧食!所以,節約糧食,對我們的國家更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平時有沒有浪費糧食的現象呢?在學校里,早中晚在食堂用餐發現這種現象真的是非常嚴重的,每天總有好多米飯、饅頭被浪費了,真是太可惜、太令人痛心了!浪費可恥,從某種意義上說簡直是「犯罪」。凡事貴在堅持,節約要從點滴做起,尤其需要堅持。一天兩天可以,一年兩年呢?更長的時間呢?不僅僅是對糧食,要讓節約內化為自覺,成為習慣。
三、節糧措施。
我們要開展各種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主題活動,真正達到《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提出的「愛惜糧食」的要求!今天,我們知道了國情,進一步明確了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特殊意義。有首古詩說得好「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每個同學都要從現在做起,要拿出實際行動,為黨為國家分憂,把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活動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

❽ 糧食安全的現狀

作為一個全球性話題,糧食安全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應當說由來已久。197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第一次世界糧食首腦會議上向全球敲響警鍾,首次提出了「食物安全」問題。
1983年4月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委員會通過了「糧食安全」概念,並得到FAO、世界糧食理事會、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等國際組織和國際社會的廣泛贊同和支持。然而,無論是以國際組織所祈盼的目標來裁減還是實踐所收獲的效果來衡量,目前全球糧食安全依然沒有解除危機,甚至某些指標還在惡化。
第一,糧食供給處於緊平衡。據FAO的數據顯示,全球糧食儲備在2008年只有4.05億噸,降至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僅夠全球人食用8至12周。 而從2009年的情況分析,美國農業部的報告認為,2009年世界穀物產量可達到22.16億噸,而在需求量可能達到21.76億噸的情況下,供大於需只有4000萬噸。
第二,糧食價格滯留於高位。藉助於需求增加和大宗資源價格上升的力量,國際市場糧價最近幾年一路扶搖直上。雖然金融危機的爆發讓糧食價格發生「夭折」,但目前仍處於歷史高位。據OECD和FAO聯合發布的《2009-2018農業展望》報告,糧價總體水平目前遠高於10年平均水平,一些糧食的價格比1998年—2008年的水平高出了一倍。
第三,飢餓人口有增無減。據聯合國公布的最新數據,2009年全球每天忍受飢餓的人數將達到10.2億人,扭轉了過去40年中飢餓人口持續減少的趨勢,而且這一數字將繼續增加。
而在中國,耕地僅佔世界10%,人口卻佔世界的22%,十幾億人的糧食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2001年發表的《中國糧食問題》白皮書,明確表示中國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糧食基本自給,這是政府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基本方針。高度重視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立穩定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建立符合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安全體系,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這既是政府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糧食安全的總的目標。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辦法》規定,國務院對各省(區、市)人民政府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落實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的主要內容,一是確保耕地面積基本穩定、質量不下降,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糧食可持續生產能力不斷增強。二是保護種糧積極性,財政對扶持糧食生產和流通的投入合理增長,提高種糧比較收益,落實糧食收購政策,不出現賣糧難問題。三是落實地方糧食儲備,增強糧食倉儲能力,加強監督管理,確保地方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安全。四是完善糧食調控和監管體系,保障糧食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不出現脫銷斷檔,維護糧食市場秩序;完善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及時處置突發事件,確保糧食應急供應。五是加強耕地污染防治,提高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能力和超標糧食處置能力,禁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流入口糧市場。六是按照保障糧食安全的要求,落實農業、糧食等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責任務,確保責任落實、人員落實。

❾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恆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

「十連增」後糧食安全可否高枕無憂來源:新華網|2013-12-0910:16:44|作者:李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0193.5萬噸,比上年增長2.1%。這意味著,我國糧食在高起點上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十連增」。然而,這一年來,糧食生產並非一帆風順。在「南旱北澇」等多重不利因素威脅下,糧食生產是如何實現「十連增」的?「十連增」對我國糧食供給和進出口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未來,我們又該如何保障糧食產量可持續增長?在國新6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詳細解讀。「十連增」是如何實現的?今年,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發生了嚴重的乾旱,北方的部分地區特別是東北有關省份發生了嚴重的澇災,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糧食實現了沉甸甸的「十連增」,同時產量跨上了一個新的千億斤的台階。-「這可以說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也是一個高點,這個高點是在成本漲、災情重的情況下取得的,可以說來之不易。」韓長賦說。韓長賦指出,糧食產量實現「十連增」原因總結起來主要有三條:政策有力、防災有效、指導到位。政策是農業生產一個最有效的指揮棒,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和糧食生產。「為了穩定夏糧生產,國家在去年將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每斤提高了1毛錢,這對穩定小麥面積起到了很直接的作用。」韓長賦說,針對災害多發的形勢,中央財政安排了40億元的補助資金,比如支持小麥的「一噴三防」,支持北方和南方水稻主產區綜合施肥促早熟,防寒露風、防早霜,支持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這些措施有效防範和減少了災害的影響。「一定程度上說,減災就是增產。」據韓長賦介紹,今年以來,農業部門及時完善了防災減災預案,並組織專家制定分區域、分品種、分災情的技術減災方案,先後派出了68個工作組和專家組深入災區開展指導,全力推進農業科技抗災。一年來,在關鍵農時季節,農業部門先後組織制定和下發了20個技術指導意見,指導農民有針對性地防災減災。此外,農業技術人員還進村入戶,蹲點包片,指導農民因時因地因苗來進行田間管理。「十連增」後為何還進口?雖然我國糧食實現了連年增產,但我國目前仍在從東南亞等一些國家進口糧食。與此同時,我國糧食的進口量也在持續增加。未來,我國糧食供給面臨怎樣的形勢?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程國強指出,我國目前整個糧食供給形勢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從糧食庫存消費比看,有的品種如小麥已達到60%到70%,一般的品種在40%到50%,而國際上要求的最低安全標準是17%到18%。然而,為何當前糧食進口量卻仍在持續增長呢?「糧食進口增加的根本原因是我們增產的幅度還不能夠完全滿足消費剛性增長的幅度。」韓長賦說,大家知道,我們的人口在絕對增長,城市化人口在快速增加,另外生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升級加上農產品加工的因素都增加了需求。韓長賦分析說,從貿易角度講,糧食進口量增加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們的糧食還需要一些品種調劑,比如小麥我們是充足的,庫存也比較豐富,但是我們要進口麵包粉;二是價格因素,國際上一定的時段糧食價格比國內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進口。「但我們進口的總量並不多,去年穀物進口也就200多億斤,占總產量的比例很小,今年1月至9月進口的數量也是下降的。」韓長賦說。未來增產是否可持續?「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來說是永恆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糧食「十連增」後,人們更加關注,我國糧食安全是否已經高枕無憂?對此,有觀點指出,我國糧食雖然實現了「十連增」,但是糧食的增產部分是過度消耗農業資源的結果,這樣的增產是不可持續的。事實上,對於我國糧食安全的爭議和擔憂近年來一直沒有停止。韓長賦承認,糧食實現「十連增」表明我國農產品供給充足,市場總體穩定,但要素資源確實綳得很緊,這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特別是,當前「農村空心化」「土地城鎮化」的現實讓未來糧食增產面臨諸多挑戰。現實面前,我們不禁要問,實現連續增產後,糧食增產的空間還有嗎?專家指出,未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確保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韓長賦認為,要保障糧食安全一是要有地,也就是要保護耕地,同時建設高標准農田;二是要有水,要發展節水農業和旱作技術;三是要加強環境農業保護,包括減少面源污染,推廣節本增效技術,科學使用化肥,減少農葯使用,推進畜牧業規模化養殖糞便的資源化利用等。同時,韓長賦還提醒,保障糧食安全,既離不開耕地保護、政策支持、科技支撐,也離不開農村改革,農業經營體制創新。日前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提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進行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本報記者李慧)

閱讀全文

與糧食安全大數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s3文件分割視頻 瀏覽:280
微信圖片一鍵轉發軟體 瀏覽:331
如何判斷s200plc編程電纜 瀏覽:691
太原編程培訓班哪個好 瀏覽:171
樹葉吹奏教程 瀏覽:6
社交app帶來了哪些社會問題 瀏覽:394
如何安裝愛寶8800數據採集器 瀏覽:712
文件保存了怎麼找不到了 瀏覽:476
彩票網站怎麼辨真假 瀏覽:840
pr找不到該文件 瀏覽:963
java移除panel 瀏覽:354
jsp填充jsp 瀏覽:166
海關外貿大數據在哪裡查 瀏覽:381
思特奇java筆試題 瀏覽:121
葫蘆俠在手機中的文件名 瀏覽:813
plc編程應該怎麼收錢 瀏覽:584
c語言中源文件由什麼組成 瀏覽:890
linuxhttpdphp配置文件 瀏覽:607
拆單數據要怎麼保存 瀏覽:17
mac電腦怎樣壓縮文件到100m 瀏覽:645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