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編程大全 > 社交網路強關系

社交網路強關系

發布時間:2022-01-20 07:57:30

⑴ 請說下社交網路的共同性和主要特點

社交網路共同性:由許多節點構成的一種社會結構

主要特點:節點是網路里的個人參與者,連結則是參與者之間的關系。節點之間可以有很多種連結。

用最簡單的形式來說,社交網路是一張地圖,標示出所有與節點相關的連結。社交網路也可以用來衡量個人參與者的社會資本。這些概念往往顯示在一張社會網路圖,其中節點是點狀,連結是線狀。

⑵ 社交網路對真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會有什麼影響

應該說社交網路對真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影響,有利也有弊。一方面,社交網路,開闊了真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層面。在社交網路中,人們可以接觸不同類型,不同性格,不同區域的人,會從這些人身上得到不同的收獲。同時,也可以將在生活中有些不與人知的事情,可以在網路中得到傾訴,使人情感得到宣洩。但同時另一方面。過度的沉溺於社交網路。會妨礙與真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導致不愛與生活中的人交流。也是它的不利之處。

⑶ 社交網路對現實中的人際關系會有何影響

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告訴我們,大多數人只能維持大約150段關系。我們會擁有5個核心人物組成的內部圈子,以及10到15個家人和朋友組成的親密圈子。此外,還有35個聯系相對密切的人。最後,剩下100多人,和我們維持著某些有意義的聯系,例如工作、同學等等。其他都是泛泛之交。可你會說,我的微信朋友圈裡都不止150人呢。沒錯,社交媒體的發展,讓我們看似擁有著龐大的人際網,甚至有人將這些數據作為炫耀的工具。可實際上,經過相關學者的研究,證明超過150人以上的關系,是沒有質量的。我想你大概也屏蔽過很多所謂的「微信好友」,殊不知,你也正被某些人屏蔽。一味追求「虛假」的好友數量,只是為了補償你在現實中某方面的自卑感。當你微信朋友里的好友數量越多,實際上只會減少你從中獲得的回報。因此,我們應該深入了解「溝通」的意義,更加健康的建立和維持高質量的人際關系。

⑷ 社交網路對人際關系有啥影響

當人們在社交網路上溝通時,只有接收私人層面的溝通內容,會有利於孤獨感的減輕和幸福感的提升。

⑸ 社交網路中的弱關系怎樣轉化為強關系

為什麼要轉化成強關系?

⑹ 什麼是強關系

這兩個實際上都是一個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提出來的。他認為個人際關系網路可以分為強關系網路和弱關系網路兩種。
強關系指的是個人的社會網路同質性較強(即交往的人群從事的工作,掌握的信息都是趨同的),人與人的關系緊密,有很強的情感因素維系著人際關系。用中國人的話說,就是關系很鐵。
反之,弱關系的特點是個人的社會網路異質性較強(即交往面很廣,交往對象可能來自各行各業,因此可以獲得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人與人關系並不緊密,也沒有太多的感情維系。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泛泛之交。
格蘭諾維特認為,關系的強弱決定了能夠獲得信息的性質以及個人達到其行動目的的可能性。在他做的調查中,美國社會是一個弱關系社會。也就是說,一個人他認識的各行各業的人越多,就越容易辦成他想要辦成的事。而那些交往比較固定,比較狹窄的人則不容易辦成事。
根據格蘭諾維特的理論,華裔學者邊燕傑提出了強關系假設。即認為中國社會並非美國的若關系社會,而是一個強關系社會。也就是說,在中國,想要辦成事,靠的不是弱關系所能夠獲得的信息的廣度與多樣性,而是強關系所能給予的確定而有力的幫助。我們通常說,找關系,就是這個意思。可以說,邊燕傑的強關系假設是很符合中國社會現實的。
實際上所謂的弱關系理論,並不能稱之為一個理論,它只是邊燕傑在格拉諾維特的基礎之上對他的理論在中國做的一次檢驗,提出了該理論在中國特定環境下的假設。
以上,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⑺ 社會學里強關系和弱關系理論指的是什麼

這兩個實際上都是一個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提出來的.他認為個人際關系網路可以分為強關系網路和弱關系網路兩種.
強關系指的是個人的社會網路同質性較強(即交往的人群從事的工作,掌握的信息都是趨同的),人與人的關系緊密,有很強的情感因素維系著人際關系.用中國人的話說,就是關系很鐵.
反之,弱關系的特點是個人的社會網路異質性較強(即交往面很廣,交往對象可能來自各行各業,因此可以獲得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人與人關系並不緊密,也沒有太多的感情維系.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泛泛之交.
格蘭諾維特認為,關系的強弱決定了能夠獲得信息的性質以及個人達到其行動目的的可能性.在他做的調查中,美國社會是一個弱關系社會.也就是說,一個人他認識的各行各業的人越多,就越容易辦成他想要辦成的事.而那些交往比較固定,比較狹窄的人則不容易辦成事.
根據格蘭諾維特的理論,華裔學者邊燕傑提出了強關系假設.即認為中國社會並非美國的若關系社會,而是一個強關系社會.也就是說,在中國,想要辦成事,靠的不是弱關系所能夠獲得的信息的廣度與多樣性,而是強關系所能給予的確定而有力的幫助.我們通常說,找關系,就是這個意思.可以說,邊燕傑的強關系假設是很符合中國社會現實的.
實際上所謂的弱關系理論,並不能稱之為一個理論,它只是邊燕傑在格拉諾維特的基礎之上對他的理論在中國做的一次檢驗,提出了該理論在中國特定環境下的假設.

⑻ 什麼叫網路社交關系指標

網路社交關系,主要就是指你們網站在互聯網上的「人脈關系了」,主要是通過外部鏈接,尤其是友情鏈接來體現。別人有一個鏈接指向你,或者你有一個鏈接指向別人,搜索引擎就認為是你向別人投了一票,或別人向你投了一票。

⑼ 社交網路的社交網路時代最主要的溝通方式

每20年企業應用的復溝通制方式將會進行一次變革,即電話-傳真-電子郵件-活動流。「活動流」具有在信息溝通中的便捷性和可追溯性的特點。因此「活動流(activitystreams)」將是社交網路時代(SNS)的主要溝通方式。
從技術角度上講,活動流(Activity Streams)是一個發展中的標准,用於聚合網站信息和表達社交對象;並迅速成為在 Web 應用程序之間發布活動的事實上的標准。
從用戶角度上講,活動流有時也稱為生活日誌(lifestream),是某個人在一個特定網站上的所有活動的信息集合。隨著企業應用越來越社交化,公司內部或公司之間通過社交活動而使知識傳播的需求大大增強。活動流也使聚合多個信息源以追蹤公司的交互和在社交媒體中發展客戶成為可能。
企業場景中的各種溝通,比如:電話、會議、及時通訊IM(MSN、QQ)、郵件、以及在各業務系統中的操作,因為其散亂、無序、和無法追溯而隨時流失。不論是從管理、執行、或是用戶角度來看,能夠追蹤日常工作信息的活動流給新的企業應用帶來了許多機會。領度軟體將活動流的應用充分發揮,構建了在此基礎之上的全面的企業執行與溝通平台。

⑽ 社交網路如何影響真實的人際關系

社交網路是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人們對它的關注來源於社交網路對我們生活的改造,這是每一個人都難以抗拒的,試想如果把你手機上的微信、微博、QQ等軟體卸載掉,你能堅持多久不把它們裝回來?

但是,即便如此,把"社交網路"和"真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對立起來,也是不恰當的。須知,社交網路的本質,就是真實的人際關系。

一、一切從一封信開始

談起社交網路,繞不開的一個人物是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他以善於進行精巧的實驗設計來直接展示人性而聞名。

1967年的一天,一位女士正在波士頓市大學城的街道上漫步,碰見一位她認識的神學院教師,她正准備打招呼。只見這個人興沖沖地跑過來,把手裡攥著的一個棕色的信封塞到她手裡,"這是交給你的,Alice"。Alice起初有些疑惑,但當她看到這封信的寄信人的時候,她頓時明白了什麼。這封信是從堪薩斯州的一個靠種植小麥為生的農民手裡寄出,他首先將信件交給了當地的一位牧師,這位牧師又將信寄到了他在波士頓市的同行——這位神學教師手中,而這位教師碰巧認識這名叫Alice的女士。Alice的丈夫在大學城裡的哈佛大學讀書,而他此時正在參與米爾格拉姆的神秘項目。Alice是這個項目的其中一位志願者,另一位志願者是波士頓市的一名股票經紀人,Jeffrey Travers。米爾格拉姆將信件交給在美國中部的堪薩斯州和內布拉斯加州的一些志願者,要求他們通過認識的人把信件寄到波士頓的兩個志願者手中。當Alice收到信件時,這個實驗剛開始第四天。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發現,在1960年代的美國,平均通過5-6個人,就可以把信件在任意兩個互不相識的人之間傳遞。這一現象,後來被稱作"六度分隔理論"或者"小世界理論"。

2004年,還是在波士頓的大學城,走出了一家舉世矚目的互聯網公司,Facebook。

二、社交網路,你還Hold不住?

其實,不管是通過熟人轉寄一封信,還是在Facebook上分享一個視頻,這種交流的本質並沒有發生變化,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信息的流通,並且不斷的拓寬關系網路。而寄信和互聯網的唯一差別就是,效率。如果那時有微信的話,可能不需要4天,4個小時之後,Alice就會收到這位來自中部的淳樸農民的問候。

這種便捷性極大的降低了溝通的成本,它所帶來的進步是不言而喻的,打開你的手機,你可以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和通訊錄里的任何人,甚至和陌生人社交。但是這種便捷性所帶來的問題就是極大的認知負荷。

一個人在認知資源上終究是有局限性的,當你的手機同時彈出了三個十萬火急的消息,你老闆的,你老婆的,和你媽發來的,你先回哪一個?人們在交流中都期待盡快的獲得響應,卻忽視了人的局限性,所以可以理直氣壯的發問:"你的手機就帶在身邊,為什麼不回復我?"而社交網路的發展,正在逐漸的超出人類的認知極限。當你一個下午沒有打開手機,發現一個群里有上萬條未讀消息時,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輕點屏蔽,然後假裝什麼也沒有發生過。

除了信息,人們對於朋友的數量也是有認知極限的。人類學家鄧巴指出,人類能夠維持的穩定社交聯系平均在150個上下。相信在交友極其便利的條件下,這個數字顯得實在是太小。這就像是一隻掰玉米的老猴子,手上能拿到的只有那麼多,掰掉一個新的,就要扔掉一個原來在手裡的。唯一不同的是,猴子的玉米扔到地上就不管了,我們把人扔到通訊錄里,還期待著以後有機會再聯系。

當認知資源有限時,我們會有選擇的分配我們的注意力,這也使得我們很容易忽視那些即使我們不看消息不回復也不用擔心失去的關系,沒錯,這裡面有你最親的人。

三、距離產生什麼?

社交網路只不過是建立和維持"真實人際關系"的途徑之一,和傳統的面對面交流相比,不同點就是中間多了一層互聯網媒介。就像是在兩個人中間拉上了一扇屏風,這層媒介使得人們可以更加游刃有餘的選擇性表達自己。

這種不那麼針鋒相對的社交方式,一方面可以緩解緊張和尷尬,在面對面的交往中,你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不經意間流露的表情,都會直接的對對方產生影響,而在網路交往中,溝通之前,你可以做足准備,溝通之後,還有足夠的餘地迴旋。有些人在現實生活中,看起來不怎麼愛說話,到了網上,卻變成了一個話癆,大概就是這個原因。

當然,在相反的方向上,這種距離感也會讓人們很難交心,畢竟我們看到的都只是表象,永遠無法知曉屏幕另一端的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有助於拓寬我們交際的廣度,維持現有的關系,但是對於交際的深度的作用卻很有限。畢竟時空上的接近也會促進心理上的親近感。

"解釋水平理論"認為,當我們在時空上接近時,我們會更關注到具體的細節,而當時空上沒有這種接近感時,我們會剝離的、抽象的去看待一件事物,要培養深厚的感情,更需在細微處下功夫。

(文:落雁戲飛鴻)

【有獎調研】如果網路知道各領域專家為您提供個性化服務,你會來體驗嗎?——點我拿獎品

閱讀全文

與社交網路強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香港三點全漏電影 瀏覽:470
神偷奶爸1中英文字幕 瀏覽:139
可以搜文件也可以讀的軟體 瀏覽:860
韓國電影一個男的當鴨的叫什麼 瀏覽:580
appconfig配置文件連接資料庫 瀏覽:732
正宗三級武俠電影 瀏覽:313
宅男看片在線 瀏覽:240
有沒有直接可以看的網址 瀏覽:857
主角穿越搞共產革命的小說 瀏覽:973
linuxcd到根目錄 瀏覽:816
一個女人和兩個男人詐騙胖男孩的韓國電影 瀏覽:259
qq群聊怎麼視頻 瀏覽:938
雨夜屠夫仼達華粵語 瀏覽:693
如何建交一共享文件夾 瀏覽:574
中文字幕韓語 瀏覽:805
貴金屬大數據app 瀏覽:726
如何進行bom數據管理 瀏覽:514
labviewvi版本轉換 瀏覽:769
win10傳文件預先佔用空間 瀏覽:527
java多線程監聽 瀏覽:882

友情鏈接